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0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45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1篇
内科学   11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13篇
综合类   35篇
预防医学   17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10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 通过对微动关节周围骨折和(或)合并关节脱位的内固定治疗后的疗效分析,进而为临床治疗提供经验。方法 对2000年1月~2005年1月期间62例患者进行随访,并从影像学及关节功能、并发症等方面进行评估。结果 治疗该类创伤病例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1)部分患者的关节功能在内固定解除术后,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甚至丧失而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2)并发内固定断裂情况时有发生。结论 治疗微动关节周围骨折尤其在合并有关节脱位时,应充分考虑到既要修复因创伤引起的骨折使其愈合并使该关节稳定,又应该最大限度地恢复关节功能,并将并发症降低到最小限度。  相似文献   
72.
在中国的健康、养生圈里,有很多神奇的故事,如一副中药或一次针灸治好了一个人半辈子医不好的疑难杂症、被腰椎间盘突出折磨得无法行走的人通过中医按摩治疗痊愈……事实证明,这些被西方医学界称之为"科学解释不了的现象",正是博大精深的传统医学之神奇。这些被传承了数千年的医学原理,有些用我们几百年来公认的正规医疗手段、理论、仪器设备还无法进行模拟或解释,这其间,张永利先生用自己的言行验证了很多。  相似文献   
73.
目的:探讨控制与消除心室颤动的方法。方法:利用旋波动力学的研究方法,对二维心脏系统施加周期驱动与有效驱动数值模拟心室颤动的控制和消除。结果:周期驱动达到共振频率时.旋波头会沿着直线漂移;有效驱动时。合适的强度可以使旋波被驱出边界。结论:本方法对有效实施心脏的阈下除颤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74.
75.
颈椎病是中老年患者常见病之,在临床上有较高的发病率,也是临床治疗的难点之一。由于目前从事文案工作人员越来越多,如机关工作人员、IP工作者,致颈椎病的发病年龄大大提前,为了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特别是针对中青年颈椎病的影像学特点,并结合相关资料,而撰写此文。  相似文献   
76.
目的观察足底腱膜的形态结构,为临床应用提供相关的解剖学资料。方法解剖50只10%甲醛固定的足,观察足底腱膜浅层的形态结构;测量足底腱膜中间部(跖腱膜)止于跖骨头处内、外侧纤维束的厚度与长度;跖腱膜中间部的厚度。结果足底腱膜浅层的纤维结构主要参与前外侧部足底脂肪垫的构成,并形成与足底皮纹相似的螺旋纤维板状结构,足跟部足底腱膜浅层的纤维结构较为稀疏。中间部的厚度为(2.168±0.1139)mm;跖腱膜于第1跖骨头处内、外侧纤维束的厚度分别为(1.33±0.08)mm、(1.46±0.07)mm,明显大于止于2~5跖骨头处的内、外侧纤维厚度,P0.05;第5跖骨头处的内、外侧纤维厚度分别为(0.29±0.02)mm、(0.37±0.04)mm,明显小于1~4跖骨头处的内、外侧纤维厚度,P0.05。结论足底腱膜浅层主要参与足前外侧脂肪垫的构成,足底腱膜深层对维持足部纵弓的稳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足部受力时有效地避免足前部趾足底总神经、趾足底总血管受压。  相似文献   
77.
目的 探索蓝光干预维甲酸致大鼠骨质疏松模型的骨代谢指标及骨微结构的改变,为蓝光对实际生活中的骨影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9月龄SD大鼠按体重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只,观察组和模型对照组用维甲酸100mg/kg/d的剂量连续灌胃14d的造模,正常对照组灌胃同体积的蒸馏水14d,14d后各组均恢复正常采食饮水。正常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全程采用昼夜12h:12h的日光灯光照模式,观察组在14d造模完成后采用12h:12h的460nm的蓝色光照模式继续照射21d。分别于造模14d、蓝光干预14d、蓝光干预21d后眼眶取血测定血清钙、磷、ALP、β-CTX和P1NP水平,21d后CO2麻醉处死后取股骨用microCT测定骨密度、骨小梁数量、骨小梁厚度和骨小梁分离度。结果 正常对照组的大鼠体重430.83±3.87g,血钙3.97±0.10 mmol/L、血磷3.80±0.17 mmol/L、血清ALP 85.88±2.13U/L、β-CTX 255.90±6.76 ng/mL、P1NP 222.02±8.65 ng/mL、骨密度0.433±0.013 g/cm3、骨小梁数量3.300±0.130 1/mm,骨小梁厚度0.157±0.004mm、骨小梁分离度0.215±0.041 mm,模型对照组的大鼠体重379.58g±7.80g,血钙3.42±0.12 mmol/L、血磷4.14±0.14mmol/L、ALP 150.27±24.90 U/L、β-CTX 382.69±17.76 ng/mL,P1NP 374.63±25.91 ng/mL、骨密度0.331±0.006 g/cm3、骨小梁数量2.580±0.1001/mm,骨小梁厚度0.137±0.005mm、骨小梁分离度0.327±0.002 mm,观察组的大鼠体重361.55±11.17g,血钙2.96±0.15 mmol/L、血磷4.44±0.11 mmol/L, ALP 116.39±1.91 U/L、β-CTX 332.89±22.60 ng/mL,P1NP 325.74±7.09 ng/mL、骨密度0.315±0.001 g/cm3、骨小梁数量2.080±0.009 1/mm,骨小梁厚度0.129±0.002 mm、骨小梁分离度0.430±0.028 mm。和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各项指标均差异极显著(p<0.01),显示造模成功。和模型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大鼠的体重、骨密度、骨微结构及骨代谢等各项指标差异极显著(p<0.01),蓝光能降低骨质疏松大鼠的体重、血钙、ALP、β-CTX和P1NP、骨密度、骨小梁数量、骨小梁厚度,增加血清磷和骨小梁分离度。结论:460nm蓝光光照可能通过早期抑制成骨和影响钙磷代谢促进维甲酸诱导骨质疏松大鼠模型的发展进程,提示骨质疏松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需要减少蓝光环境的接触。  相似文献   
78.
目的 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诱导的成骨细胞和肾血管内皮细胞直接共同培养的细胞相容性,并探索两者共同培养的合适比例.方法 成骨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按1:0、3:1、2:1、1:1、0:1比例分为5组直接共同培养,观察各组细胞形态并计数细胞比较增殖能力,检测碱性磷酸酶(ALP)活性,研究共同培养后成骨细胞成骨能力的改变.结果 共同培养后细胞增殖及成骨细胞ALP染色阳性率高于单一细胞培养,成骨细胞与内皮细胞按2:1比例培养优于按3:1和1:1比例培养,增殖最快,ALP阳性率最高.结论 成骨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体外直接共同培养具有良好的相容性,可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分化及ALP的分泌,提高其成骨能力.两者按2:1混合是较佳比例.  相似文献   
79.
目的简化基于临床采集的增强CT图像数据进行人体腹主动脉及髂动脉真实三维解剖结构的过程,提高计算流体力学(CFD)计算结果的可靠性,并对比分析正常髂动脉和髂动脉血栓后血管内血流情况,为阐明动脉粥样硬化血栓的形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患者A为40岁男性,腹主动脉及髂动脉正常;患者B为60岁女性,腹主动脉正常,但左髂主动脉部分血栓及左髂内动脉血栓。CT图像为医学数字成像与通信标准(DICOM)格式,层间距为0.5 mm,每片图像的平面分辨率为512×512,像素大小为0.5mm。应用医学后处理软件对通过临床采集的增强CT二维图像数据进行三维重构,然后在通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中转换成可用于数值计算的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模型并直接进行CFD模拟计算。结果通过计算可得到A、B研究对象在心动周期内不同时刻的血流动力学参数。B研究对象左和右髂动脉感兴趣区域的平均壁面切应力(0.576 6±0.009 0,3.260 2±0.032 0)明显区别于A研究对象左和右髂动脉感兴趣区域的平均壁面切应力(1.269 8±0.008 0,1.393 2±0.011 0)。结论通过CFD模拟方法的改进,得到更加接近生理解剖特征的血栓后不规则血管三维立体模型,并通过对比A、B研究对象的计算结果,分析了复杂的血流情况如低流速、低壁面切应力等现象与动脉粥样硬化血栓的形成机制存在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8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