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构建传染病防控与应急优先排序评价指标体系,为评估区域传染病暴发风险提供量化判断依据。方法采用德尔菲法(Delphi法)通过2轮专家咨询修改指标体系,筛选指标,确定评估传染病常规防控与应急2个层面指标体系并计算指标权重。结果第1轮、第2轮咨询的专家积极系数分别为96.15%, 100.00%,专家权威系数为0.81~0.99。第2轮咨询传染病常规防控层面三级指标专家协调系数分别为0.69、 0.44和0.55,高于第1轮的0.33、0.16和0.26;应急层面三级指标专家协调系数分别为0.51、 0.45和0.58,高于第1轮的0.23、 0.22和0.35,经Kendall’s W检验协调系数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通过2轮Delphi法专家咨询构建常规防控与应急2个层面评价指标体系51项,包括一级指标4项、二级指标12项、三级指标35项,同时确定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结论研究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为常规和应急2个层面传染病防控提供了评价工具,结构合理,具有一定的科学合理性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12.
泉州市莱姆病的发现及蜱媒与宿主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凋查泉州市莱姆病的病原、传播媒介、宿主动物及人群感染情况。[方法]以流行病学、血清学、病原学等疗法调查泉州市部分地区人群感染以及鼠类、野兔及牛等动物体表的蜱类,用PCR法检测其伯氏疏螺旋体DNA。[结果]首次确认泉州市存在莱姆病病例,安溪、永春等县林区人群存在感染,从粒形硬蜱中检出伯氏疏螺旋体DNA;从黄毛鼠、白腹巨鼠及野兔查出特异性抗体。[结论]从流行病学和病原学上证实泉州市存在莱姆病及其媒介与宿主,是当地一种新发现的人兽共患传染病。 相似文献
13.
不良建筑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良建筑综合征 (SickBuildingSyn drome ,以下简称SBS)是我们面临的最普遍的室内卫生难题之一。通常与工业生产和意外事故的情况不同 ,在室内环境中人们暴露于毒性化学物、物理、生物危险的水平 /浓度较低 ,但相当普遍且影响广泛[1,2 ] 。随着老式的、自然通风的建筑被更高能效的、带空调的建筑所取代 ,SBS的发生率自 70年代以来一直在增加[1,3 ,4 ] 。而这在国外已获广泛重视和深入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空调使用的普遍 ,SBS(国内亦有称为空调病 )也日益引起重视 ,本文综合国外近几年来对SBS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掌握泉州市水源水污染状况和变化趋势,为保护水源与居民饮水安全提供依据.方法 对泉州市20022014年10家水厂水源水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泉州市2002-2014年水源水总合格率9.0%.7项指标合格率从低到高:铁18.0%、锰27.0%、粪大肠菌群57.9%、汞94.3%、氨氮95.0%、铅98.4%、氰化物98.4%.水体中铁浓度均值为1.04mg/L,年度间呈下降趋势;锰浓度均值为0.21 mg/L,氰化物检出率24.6%,年度变化不大;氨氮浓度均值0.27 mg/L,年度变化有统计学意义;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检出率35.6%,年度间呈升高趋势.结论 泉州市水源水主要为铁、锰、微生物、氨氮污染,存在汞、铅、氰化物污染隐患,生活废水、农业用药用肥污染日益加剧,应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2003—2012年流动儿童一类疫苗的接种率。方法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泉州市流动儿童按容量比例概率抽样法(PPS)的调查结果。结果泉州市流动儿童建卡率、建证率及一类疫苗接种率均呈逐年上升趋势;疫苗接种率随着年龄增大相对降低,以6岁年龄组疫苗接种率最低;2012年流动儿童的建卡率、建证率、"五苗"接种率均比2003年明显增高;建卡率、建证率和一类疫苗(HepA-1除外)基础免疫接种率均98.0%,加强免疫(MenA+C2除外)均90.0%,至2012年建卡率、建证率和一类疫苗接种率与本地儿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落实村医月主动搜索登记报告制度和计量奖惩制度,实行接种日短信提醒催种,实现在园在校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网络化在线归口管理,实行一类疫苗免费接种,充分利用强化免疫/查漏补种机会,积极为流动儿童补建卡、补建证和补种疫苗,加大宣传力度等措施,提高了流动儿童的接种率。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评价泉州市2009年高中学生甲型H1N1流感(简称甲流)疫苗集中接种工作质量。方法对甲流疫苗集中接种前后的准备、接种率和发病情况进行分析。结果甲流疫苗集中接种质量控制严格;临时接种点设置规范,功能分区合理;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急救药械和临床医生配备齐全;严格执行接种后观察30 min。高中学生接种率为83.96%,异常反应发生率为2.37/10万。接种2周后高中学生发病率和发病构成比均明显下降(χ2=39.346,P0.001;χ2=6.280,P0.05),且未再出现暴发疫情。结论甲流疫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泉州地区1962~2011年霍乱流行特征,揭示菌型变迁及耐药性的消长动态,为霍乱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泉州地区1962~2011年霍乱流行疫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泉州地区1962~2011年共发生霍乱病例1 259例,平均年发病率为1.04/10万,病死率为1.67/10万;8~10月为流行高峰,占发病总数88.27%;病例主要分布在鲤城、惠安、晋江等沿海城区,占97.86%;发病年龄最小的为5个月,最大的为90岁,20~40岁共发生649例,占总病例数的51.55%.外来务工人员发病比例逐年加大.流行菌型由小川型与稻叶型交替进行.大多数霍乱弧菌对诺氟沙星沙星和环丙沙星敏感,对其他抗菌药耐药.结论 泉州地区属霍乱常发地区,病例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外来务工人员为发病的高危人群,在防治对策上应加强人群宣传教育和外环境霍乱监测,掌握菌型变迁,选用敏感性药物,从根本上控制霍乱的发生和流行.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2011年泉州市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的发生特征,评价AEFI监测系统运转情况.方法 通过收集国家AEFI监测系统报告的泉州市2011年AEFI个案数据,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11年泉州市AEFI监测系统接到报告226例病例,县覆盖率100%,48 h及时报告率为91.15%,48 h内调查率95.65%,个案调查表调查后3d内报告率为73.91%.报告发生年龄67.70%≤1岁,61.50%发生在第1剂次,89.82%发生在接种后≤1d,报告高峰在6-9月,百白破疫苗占56.19%.一般反应占80.09%(181/226),异常反应占16.81%(38/226),异常反应以过敏性反应为主,过敏性反应中以过敏性皮疹为多.报告发生率为6.69/10万剂次,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报告发生率前三位为无细胞白百破疫苗、麻风疫苗、白破疫苗.结论 2011年泉州市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系统运行在敏感性和及时性较往年有明显提高,报告成常规化、系统化态势,但尚需进一步完善和规范. 相似文献
20.
自2005年以来,根据《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1]和《卫生部、教育部关于做好入托、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的通知》[2]要求,入托入学儿童查验预防接种证制度越来越常规化,已成为儿童第一类疫苗接种的有利补充和延续[3-4].但由于种种原因[5],在园在校儿童第一类疫苗补种率尚未达到国家的指标要求[6-8].为此,2012年泉州市以丰泽区为试点,借助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的幼儿园管理模块开展在园在校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网络化归口管理,现将干预1 a后的效果评价如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