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7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43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国民族医学   3篇
外科学   200篇
综合类   49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3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周围神经端侧吻合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经损伤的修复通常采用两神经断端的端端吻合,直至今日仍然如此.神经端侧吻合是将损伤神经的远断端缝合到相邻健康的神经干上,或者取一段神经段以端侧吻合的方式桥接于正常神经和损伤神经之间,使损伤的神经功能得到一定恢复.神经端侧吻合术在本世纪初就已开展,1903年Balance应用神经端侧吻合术治疗面瘫,与此同时,Ham和Low将臂丛神经上干植入颈7神经根治疗臂丛神经上干损伤.此后九十年,再没有学者进行过神经端侧吻合术的研究.1992年巴西学者Viterbo进行了一系列神经端侧吻合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后,神经端侧吻合术才重新得到重视.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学者对神经端侧吻合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许多研究结果并不一致,这同目前的动物模型及功能评价方法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32.
目的 探讨小腿后部巨大腓动脉逆行皮瓣在修复足部、足远侧半大面积皮肤缺损的应用效果.方法 应用小腿后部巨大腓动脉逆行皮瓣修复11例含一个或多个跖趾关节外露的、足部大面积皮肤缺损.皮瓣设计:上界超过腓骨头平面.外侧界达腓骨前缘前2 cm,内侧界达腓肠肌内侧缘,下界达内外踝连线,以外踝上1 cm为旋转点.手术要点:解剖皮瓣时应将腓动脉在外踝上11~13 cm和5~7 cm两个肌皮支和(或)皮支带入,并包含腓肠神经、小隐静脉在内的3 cm宽筋膜蒂.结果 本组11例中10例皮瓣全部成活,1例皮瓣边缘1 cm宽区域坏死,经换药处理后愈合.结论 应用小腿后部巨大腓动脉逆行皮瓣修复足部大面积皮肤缺损,尤其是含足远侧半的皮肤缺损,皮瓣成活率高,对肢体供血影响小,血管蒂恒定,解剖容易,易于推广.  相似文献   
33.
大鼠左腓总神经离断后与胫神经端侧吻合,于术后第1至8周取L4~5脊髓和背根节(DRG)做冰冻切片,分别显示前角运动神经元(SMN)AChE活性和DRG神经元NOS活性。结果发现;①正常鼠SMN-AChE活性中-强度阳性反应。实验组外侧核SMN-AChE活性和阳性细胞数,于术后2~3周比正常者明显减低,有的SMN-核周体出现空泡样变性;术后4~8周,SMN酶活性和阳性细胞数渐增,并明显高于正常者。同体对照组与实验组同期比较,SMN酶活性相对较弱。②正常鼠部分中-小型DRG神经元NOS活性为中-强度阳性反应。实验组于术后第1~4周,NOS活性和阳性细胞数较正常者明显增高;术后第5~8周其渐趋正常。对照组DRG神经元NOS活性表达较强及与实验组有相应的变化梯度。二组DRG内均见到空泡样变性的神经元核周体。结果提示,坐骨神经慢性损伤所产生SMN-AChE活性增强,可能是轴突再生的反应,并对由NO介导的一级感觉信息传导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34.
目的:探讨失神经过程中的肌源性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掌握其分离、培养及鉴定方法,了解其生长规律并进行体内定位。 方法:实验于2004-01/2005—10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手外科完成。选取清洁级3周龄昆明种小鼠5只,切断小鼠双侧坐骨神经.造成失神经损伤模型。采用Ⅺ型胶原酶和胰蛋白酶消化法及差速贴壁法分离细胞获取小鼠肌源性干细胞,进行体外原代和传代培养。观察细胞的形态,通过生长曲线分析肌源性干细胞的增殖能力,利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对所获得的细胞进行鉴定。 结果:①失神经骨骼肌内肌源性干细胞生长特性:失神经骨骼肌肌源性干细胞原代培养时细胞贴壁及生长较慢,1个月后才进行传代。传代培养3d后部分细胞呈梭形,成簇状生长。7-10d后大部分为梭形和多形状,细胞间相互出现成片融合,此后细胞生长速度放慢。②失神经骨骼肌肌源性干细胞生长曲线的绘制:细胞培养前3d细胞生长慢,3d后生长明显加快.7d后生长明显放慢,进入平台期。③失神经骨骼肌内肌源性干细胞的表型鉴定:细胞质CD34和Sca-1染色均呈阳性,细胞核大。④失神经骨骼肌内肌源性干细胞的体内定位:CD34和Sea-1阳性细胞位于肌细胞和基底膜之间,细胞小,细胞数量较少。 结论:采用差速贴壁法可从失神经骨骼肌内分离出肌源性干细胞,体外培养的肌源性干细胞具有良好的增殖能力,适用于组织工程和基因治疗。  相似文献   
35.
缺血预处理对缺血骨骼肌收缩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缺血预处理能有效提高骨骼肌缺血耐受性,减轻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期间的坏死范围,但缺血预处理对骨骼肌收缩功能的影响文献报道不多.目的探讨缺血预处理对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期间收缩功能的影响.设计以实验动物为研究对象的随机对照研究.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及解放军第二五二医院.材料实验地点为解放军第二五二医院中心实验室.选用健康雄性SD大鼠14只.方法采用大鼠后肢缺血再灌注模型,将14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持续缺血4 h,再灌注1 h;实验组缺血5 min,再灌注5 min,重复3次后,持续缺血4 h再灌注1 h.测定缺血再灌注期间腓肠肌收缩功能变化及再灌注1 h后,血清磷酸激酶(CK),丙二醛和腓肠肌99锝m亚甲基二磷酸钠(99TcmMDP)吸收量变化.主要观察指标缺血预处理对腓肠肌收缩力及对血清CK,丙二醛及99TcmMDP吸收量的影响.结果实验组腓肠肌收缩力在缺血4h时为(14.32±5.05)g,再灌注1 h时为(25.71±7.58)g,对照组分别为(0,4 73±2.05)g,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实验组血清CK为(104.85±9.84)nkat/L,丙二醛为(3988.60±455.92)nmol/L,99TcmMDP吸收量为(56.0±8.1)mBq/g·mir,对照组CK为(136.36±14.50)nkat/L,丙二醛为(6 542.90±536.72)nmol/L,99TcmMDP吸收量为(97.3±5.8)mBq/g·min,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结论缺血预处理能有效改善缺血再灌注期间骨骼肌的收缩力,减轻骨骼肌坏死程度.因此,缺血预处理对缺血骨骼肌的收缩功能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6.
小腿的严重创伤经常造成胫骨开放性骨折、骨缺损、骨髓炎同时伴有小腿软组织缺损,是临床上常常遇到的难题之一。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对复合组织缺损进行修复是减少肢体残疾的有效手段。1999—01~2006—01我们采用皮瓣与外固定架结合的方法治疗98例,获得较为满意的结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37.
缺血预处理对缺血骨骼肌收缩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背景:缺血预处理能有效提高骨骼肌缺血耐受性,减轻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期间的坏死范围,但缺血预处理对骨骼肌收缩功能的影响文献报道不多。目的:探讨缺血预处理对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期间收缩功能的影响。设计:以实验动物为研究对象的随机对照研究。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及解放军第二五二医院。材料:实验地点为解放军第二五二医院中心实验室。选用健康雄性SD大鼠14只。方法:采用大鼠后肢缺血再灌注模型,将14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持续缺血4h,再灌注1h;实验组:缺血5min,再灌注5min,重复3次后。持续缺血4h再灌注1h。测定缺血再灌注期间腓肠肌收缩功能变化及再灌注1h后,血清磷酸激酶(CK),丙二醛和腓肠肌^99锝^m亚甲基二磷酸钠(^99Tc^mMDP)吸收量变化。主要观察指标:缺血预处理对腓肠肌收缩力及对血清CK。丙二醛及^99Tc^mMDP吸收量的影响。结果:实验组腓肠肌收缩力在缺血4h时为(14.32&;#177;5.05)g,再灌注1h时为(25.71&;#177;7.58)g,对照组分别为(0.4.73&;#177;2.05)g,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实验组血清CK为(104.85&;#177;9.84)nkat/L,丙二醛为(3988.60&;#177;455.92)nmol/L,^99Tc^mMDP吸收量为(56.0&;#177;8.1)mBq/g&;#183;min,对照组CK为(136.36&;#177;14.50)nkat/L,丙二醛为(6542.90&;#177;536.72)nmol/L,^99Tc^mMDP吸收量为(97.3&;#177;5.8)mBq/g&;#183;min,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P&;lt;0.01)。结论:缺血预处理能有效改善缺血再灌注期间骨骼肌的收缩力,减轻骨骼肌坏死程度。因此,缺血预处理对缺血骨骼肌的收缩功能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8.
背景:通过动物实验发现损伤的神经可以通过端侧吻合再生并获得部分生理功能。FK506作为免疫抑制剂具有的促进神经生长及功能恢复的作用已引起了广泛关注。 目的:观察FK506对神经端侧吻合功能恢复的影响。 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 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手外科。 材料:实验于2005-03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手外科实验室进行。取Wistar雌性大白鼠26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3只。 方法:所有动物右侧腓总神经切断后,近端反转结扎,远端与胫神经外膜开窗处行端侧吻合,左侧作正常对照。于术后当天开始,实验组右小腿外侧肌肉注射生理盐水稀释的FK506[2mg/(kg&;#183;d)],连续2周,对照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主要观察指标:术后3个月,行双侧腓总神经、胫前肌电生理及组织学检查,测定腓总神经纤维数目、胫前肌肌纤维横切面积,同时测定胫前肌肌湿重。结果用右侧测得值与左侧的比值(即恢复率)来表示。 结果:26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组织学检查结果:实验组神经纤维数目比和肌纤维截面积比均高于对照组(0.734&;#177;0.143,0.412&;#177;0.119;0.628&;#177;0,125,0.432&;#177;0.135;P〈0.01,0,05)。②电生理检测结果:实验组动作电位恢复率、肌肉单次收缩力恢复率、强直收缩力恢复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③实验组肌湿重比也高于对照组(0.765&;#177;0.101,0.513&;#177;0.116,P〈0.05)。 结论:靶肌肉注射FK506能促进周围神经端侧吻合侧支生长及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39.
背景通过动物实验发现损伤的神经可以通过端侧吻合再生并获得部分生理功能.FK506作为免疫抑制剂具有的促进神经生长及功能恢复的作用已引起了广泛关注.目的观察FK506对神经端侧吻合功能恢复的影响.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手外科.材料实验于2005-03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手外科实验室进行.取Wistar雌性大白鼠26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3只.方法所有动物右侧腓总神经切断后,近端反转结扎,远端与胫神经外膜开窗处行端侧吻合,左侧作正常对照.于术后当天开始,实验组右小腿外侧肌肉注射生理盐水稀释的FK506[2 mg/(kg·d)],连续2周,对照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主要观察指标术后3个月,行双侧腓总神经、胫前肌电生理及组织学检查,测定腓总神经纤维数目、胫前肌肌纤维横切面积,同时测定胫前肌肌湿重.结果用右侧测得值与左侧的比值(即恢复率)来表示.结果26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组织学检查结果实验组神经纤维数目比和肌纤维截面积比均高于对照组(0.734±0.143,0.412±0.119;0.628±0.125,0.432±0.135;P<0.01,0.05).②电生理检测结果实验组动作电位恢复率、肌肉单次收缩力恢复率、强直收缩力恢复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③实验组肌湿重比也高于对照组(0.765±0.101,0.513±0.116,P<0.05).结论靶肌肉注射FK506能促进周围神经端侧吻合侧支生长及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40.
背景骨缺损临床常用治疗方法有自体骨移植、异体骨移植和人工骨移植,但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点.因此,如何更好的修复缺损的骨组织,成为外科领域关注的热点.目的制备磷酸钙人工骨与骨髓基质干细胞复合物,通过动物实验观察骨缺损的修复作用. 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创伤外科.材料实验于2002-05/2003-09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动物实验中心进行.新西兰健康成年大白兔24只,6~14个月龄,体质量9~3.5kg,雌雄不限.方法①分离、扩增兔骨髓基质干细胞,并以磷酸钙人工骨为载体制备磷酸钙人工骨与骨髓基质干细胞复合物.②24只兔(48侧)制作成骨缺损模型,分为3组,复合物组(24侧),24只兔一侧骨缺损植入细胞+载体复合物;人工骨组(12侧),12只兔对侧植入磷酸钙人工骨;空白对照组(12侧),12只兔对侧骨缺损不作任何处理.术后8,16,24周,每组每个时间点取4只动物进行放射性核素监测,并分别于麻醉状态下处死相应动物,进行X射线摄片、组织学染色分析.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动物骨缺损区大体观察.②X射线检查结果.③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④放射性核素监测结果.结果24只兔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各组动物骨缺损区大体观察及X射线检查结果24周时,复合物组骨断端部分连结,新骨与材料之间的边界不清,未见到髓腔再通;单纯人工骨组植入材料与截骨断端融合,材料体积较植入初期变化不明显;空白对照组形成骨不连,髓腔封闭.②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24周时,复合物组骨缺损范围变小,骨缺损处相连;人工骨组新骨与材料结合紧密并部分长入;空白对照组髓腔封闭,形成骨不连.③放射性核素监测结果复合物组和人工骨组8~24周间肉眼可分辨出放射性浓度呈明显上升趋势.结论磷酸钙人工骨与骨髓基质干细胞复合物可再生新骨组织并完好地修复桡骨缺损,且修复能力明显优于单纯的磷酸钙人工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