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0篇
儿科学   54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51.
目的 分析造瘘远端肠道内灌注林格液对高位小肠造瘘患儿术后恢复的作用.方法 2005年1月至2007年8月收治小肠造瘘距Treize韧带距离≤60 cm的13例患儿,分二组:A组7例,无造瘘远端肠道内灌注;B组6例,造瘘远端或肛门内给予林格液灌注治疗.13例患儿在造瘘术后的28~35 dN均接受小肠造瘘关闭术.比较二组患儿术后TPN使用时间、达到完全肠道营养脱离补液所需时间、2次手术之间体重增加差异及预后.结果 二组患儿术后TPN平均使用时间分别为(25.4±2.5)d和(18.9±7.2)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二组患儿达到完全肠道营养脱离补液所需平均时间分别为(31.6±5.3)d和(22.4±4.5)d(P<0.05);A组患儿二次手术之间平均体重下降0.116 kg,B组患儿平均体重增加0.287 kg(P<0.05);A组3例存活,4例死亡.B组5例存活,1例死亡.结论 小肠高位造瘘患儿,术后肠外营养和肠道喂养同时,辅助性给予林格液经造瘘口远端或经肛门肠道内灌注,可有效缩短患儿术后脱离补液所需时间,逐步达到全肠道营养,有效增加患儿术后体重,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2.
53.
直肠活检病理组织学检查是先天性巨结肠诊断的金标准.直肠吸引活检(rectal suction biopsy,RSB)为Noblett等[1-2]描述和推广,是一种不需要全身麻醉,能够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病理组织的成熟技术.然而,所吸取组织可能因不含黏膜下层而不能行病理检查,需要重复活检.最近,一种新型的RSB活检钳Rbi2(Aus Systems,Allenby Gardens,South Australia),在国外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这种新型活检钳与其他活检系统相比,公认的优势在于一次性使用的锋利刀片,这样可减少重复活检的次数.但该设备虽于2009年进入国内临床,尚未被临床广泛接受使用.本研究初步探讨Rbi2直肠吸引活检系统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54.
沈淳  郑珊  肖现民 《上海医学》2003,26(5):327-329,T001
目的 通过观察大鼠肠缺血再灌注后肠黏膜细胞凋亡及血清一氧化氮(NO)浓度改变的情况,旨在为临床提供检测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指标。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夹闭肠系膜上动脉1h,再开放2h制成肠缺血再灌注的7只动物模型作为实验组;正常假手术大鼠5只为对照组。测定缺血前后及再灌注后的血清NO浓度、再灌注后肠黏膜细胞TUNEL染色的阳性细胞数,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检测半胱氨酸天门冬氨酸特异蛋白酶(Caspase—3)的表达水平。结果 实验组在缺血前清NO浓度与对照组的差异无显著性;缺血后及再灌注后明显下降(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缺血再灌注后实验组肠黏膜细胞的凋亡增加,TUNEL染色阳性细胞数及Caspase—3平均灰度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大鼠肠缺血再灌注后血清NO浓度下降,肠黏膜细胞凋亡增加,可作为肠缺血再灌注的损伤指标,适用于临床辅助诊断并为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5.
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在肠套叠患儿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肠套叠患儿血清一氧化氮(NO)浓度和肠黏膜细胞凋亡的相关性,分析其对临床症状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急性单纯性阑尾炎组为对照,检测术前血清NO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浓度;组织切片黏膜细胞TUNEI。染色阳性细胞数和caspase-3平均灰度值。结果 肠套叠组血清NO浓度明显升高(P〈0.05);血清SOD浓度与对照组无差异。阑尾组织匀浆MDA含量高于对照组;肠套叠组阑尾黏膜内TUNEI。染色阳性细胞数、caspase-3平均灰度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肠套叠组血清NO浓度与术前血白细胞计数呈正相关(r=0.82,P〈0.001)。白细胞及血清NO浓度均升高的患儿,术后恢复相对较慢,高热持续时间延长,腹泻、腹胀等并发症增加。结论 肠套叠相关的缺血再灌注损伤伴随血清NO浓度升高,与术前血白细胞计数呈正相关;肠黏膜损伤及细胞凋亡程度影响患儿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56.
新生儿巨细胞病毒感染与胆道闭锁肝脏纤维化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探讨新生儿巨细胞病毒感染与胆道闭锁肝脏损伤的关系。方法回顾我院2004年1月-2005年1月收治21例胆道闭锁患儿临床资料。对肝组织纤维化和肝细胞变性坏死程度分级,同时进行肝脏和肝门纤维块巨细胞病毒-pp65免疫荧光染色。根据血清及病毒学检查结果将病人分组,比较两组患儿肝功能,肝脏纤维化,肝细胞破坏程度。结果巨细胞病毒感染组13例,非感染组8例。两组肝功能各指标除总胆红素,γ-谷氨酰转肽酶外无明显差异。巨细胞病毒感染组肝脏纤维化程度重于非感染组(P〈0.05)。结论巨细胞病毒活动性感染加重胆道闭锁患儿胆汁淤积和肝脏的纤维化。  相似文献   
57.
胃镜辅助下探条扩张在小儿食道狭窄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胃镜辅助下探条扩张技术在小儿食道狭窄性疾病中的应用,探讨影响探条扩张效果的因素。方法对2003年12月~2005年5月收治的11例食道狭窄患儿采用探条扩张法进行治疗,按扩张次数将患儿分为3组,分析各组间病因、食道狭窄长度和狭窄食管直径对扩张效果的影响。结果11例患儿共接受了36次扩张,平均每例扩张3.3次(1~10次),无1例发生并发症。1例患儿已进行手术治疗,1例等待手术,总有效率为81.8%(9/11)。A组4例,均为先天性食道闭锁术后吻合口狭窄患儿;B组4例,主要为先天性食道狭窄和胃食管返流术后仍合并返流患儿;C组3例,以食道化学性烧灼伤为主。A、B、C三组患儿食道扩张前狭窄段平均直径分别为4.8mm(3.0~6.0mm)、5.0mm(4.0~6.0mm)、4.3mm(4.0~5.0mm);平均狭窄段长度分别为1.8cm(1.5~2.0cm)、2.4cm(2.0~3.0cm)和6.8cm(4.5cm~10.0cm)。扩张有效率分别为100%(4/4)、100%(4/4)和33.3%(1/3)。三组间病因不同,C组患儿食道狭窄段平均直径虽小于其他两组,但不具有显著性差异;其食道狭窄段长度显著大于其他两组,P<0.05。C组患儿扩张有效率显著低于A、B组(P<0.05)。结论胃镜辅助下食道探条扩张方法安全、有效。食道术后吻合口狭窄患儿扩张有效率高;化学性烧灼伤患儿存在反复多次扩张和再手术问题。食道狭窄段长度比狭窄段直径更能影响扩张的效果。  相似文献   
58.
目的 探讨GLP-2R及PepT1蛋白在新生儿期小肠造瘘患儿肠组织的表达变化规律,为患儿制定术后肠内营养支持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3年10月1日至2015年10月1日我院手术患儿资料,分为肠造瘘组(A1组,n=21)、肠造瘘同期对照组(A2组,n=20)、肠造瘘关闭组(B1组,n=18)及肠造瘘关闭同期对照组(B2组,n=10),HE染色后测量小肠绒毛的高度及中段直径,计算绒毛表面积;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小肠组织GLP-2R及PepT1表达.结果 A1、A2组平均年龄分别为(18.19±16.76)d和(17.55±23.29)d,B1、B2组分别为(107.67±53.65)d和(105.30±35.17)d.新生儿期小肠造瘘患儿以NEC、胎粪性腹膜炎、肠穿孔等肠道炎症疾病为主(76.19%).相同年龄比较(A1组比A2组及B1组比B2组),肠绒毛高度及表面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随年龄增长,肠绒毛高度、表面积均有增加,即A1组比B1组及A2组比B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期造瘘组至关造瘘时肠绒毛高度增加了29.27%,肠绒毛表面积增加了56.32%.小肠组织中GLP-2R和PepT1蛋白表达在新生儿期小肠造瘘组(A1组)均低于对照组(A2组)(P=0.036及P=0.024);至造瘘关闭时与对照组比较(B1组比B2组),两蛋白表达差异已无统计学意义(P=0.559及P=0.112);随年龄增长,GLP-2R和PepT1蛋白表达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期造瘘组至关造瘘时GLP-2R与PepT1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增加了54.44%和56.20%.对照组则分别增加了34.37%及40.93%.结论 新生儿小肠造瘘时肠组织内GLP-2R和PepT1表达量略低,随年龄增长至关造瘘时,能达到未造瘘患儿水平.年龄越大,小肠组织内GLP-2R和PepT1表达量越多.  相似文献   
59.
目的:探讨在胎儿医学框架上构建的胎儿泌尿系统发育异常的新型管理和诊治模式。方法:在产前诊断门诊发现的胎儿泌尿系统发育异常的孕妇在胎儿医学门诊进行系统的预约登记,进一步诊断及咨询,组织由胎儿医学专家及小儿泌尿外科专家参与的胎儿医学多学科会诊,为孕妇制定胎儿在孕期、分娩期、新生儿期的一个完整的诊疗计划并实施定期随访。结果:55例产前发现胎儿泌尿系统发育异常的孕妇接受了胎儿医学会诊及多学科会诊。55例中失访5例;36例分娩,其中4例已接受手术并取得成功;14例选择引产,其中1例提交伦理委员会讨论后引产。结论:在胎儿医学框架的基础上构建的胎儿泌尿系统发育异常的多学科诊治模式,优化了孕妇的就诊流程并利于孕妇做出进一步决定,为胎儿在孕期、分娩期、新生儿期作出一个完整的诊疗计划并实施,使新生儿得到早期干预并改善预后;根据疾病预后分组,并尝试将这一分组方法用于产前的咨询;探讨了伦理委员会制度在这一管理模式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0.
目的 观察肠道损伤与修复模型中PTEN、Lgr5和β-catenin的表达变化,探讨其在肠道损伤和修复中的作用.方法 通过含6%O2的N2缺氧和4℃冷刺激制备新生大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肠道损伤与修复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于制模后24、72、120 h获取末端回肠组织,利用Realtime PCR方法,测定组织匀浆中PTEN、Lgr5和β-catenin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成功制备新生大鼠NEC肠道损伤与修复模型.制模后24 h,实验组PTEN、Lgr5和β-catenin mRNA表达水平(7.564、4.23、4.864)均明显高于对照组(3.028、2.2、1.2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制模后72 h和120h,实验组上述三者表达水平(72 h:1.477、1.45、1.604;120 h:1.590、0.85、1.174)与对照组(72 h:2.340、2.21、2.487;120 h:1.855、1.73、2.718)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含6%O2的N2缺氧和4℃冷刺激是制备肠道损伤与修复模型的可行条件.肠道损伤早期,PTEN、Lgr5和β-catenin mRNA表达水平增加,可能与促进肠道干细胞增殖有关.肠道损伤后期及修复期,三者表达较早期明显下降,可能与PTEN负性调节β-catenin活性、平衡干细胞增殖速度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