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8篇 |
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59篇 |
妇产科学 | 3篇 |
基础医学 | 1篇 |
临床医学 | 4篇 |
外科学 | 3篇 |
综合类 | 6篇 |
预防医学 | 2篇 |
药学 | 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4篇 |
2021年 | 6篇 |
2020年 | 5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3篇 |
2014年 | 3篇 |
2013年 | 4篇 |
2012年 | 7篇 |
2011年 | 5篇 |
2010年 | 7篇 |
2009年 | 3篇 |
2008年 | 3篇 |
2007年 | 4篇 |
2006年 | 3篇 |
2005年 | 4篇 |
2004年 | 2篇 |
2003年 | 2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1篇 |
1999年 | 1篇 |
199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新生儿嵌顿性腹股沟斜疝肠切除高危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新生儿嵌顿性腹股沟斜疝致肠切除的高危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42例新生儿嵌顿性腹股沟斜疝的临床资料.其中26例为肠管嵌顿.将其分为行肠切除患儿(6例,肠切除组)和未行肠切除患儿(20例,未行肠切除组),比较其差异,探讨新生儿嵌顿疝肠切除的可能高危因素.结果 肠切除组,男5例(83.33%),女1例(16.67%);腹胀6例(100%),便血3例(50%);右侧嵌顿5例(83.33%),左侧嵌顿1例(16.67%);嵌顿时间(20.33±4.59)h;入院至急诊手术时间为(1.92±0.65)h.未行肠切除组,男9例(45%),女11例(55%);腹胀7例(35%),便血1例(5%);右侧嵌顿5例(25%),左侧嵌顿15例(75%);嵌顿时间(10.05±6.17)h;入院至急诊手术时间为(4.30±0.53)h.两组在性别、腹胀、便血、发生部位、嵌顿时间、入院至急诊手术时间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平均随访时间(36.55±19.97)个月,肠切除组失访1例,未行肠切除组无失访.肠切除组术后出现睾丸萎缩1例(20%),未行肠切除组出现1例(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男新生儿发病时间>20 h、右侧嵌顿是新生儿嵌顿疝肠切除可能的高危因素,新生儿嵌顿疝肠切除者术后更易发生睾丸萎缩.识别高危因素、提高观察警惕性,将有利于高危患儿的早期筛选与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52.
低体重出生儿的手术预后因素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分析低体重出生儿围手术期的病因、并发症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1991-2000年间对40例低体重出生儿进行手术,以消化道疾病占绝大多数(95.0%)。大多为胃壁修补术、食道闭锁根治术、肠切除肠吻合术等。结果:共死亡9例(22.5%)。常见术后并发症为败血症并发感染性休克(12例)。1991-1995年间死亡6例(33.3%),1996-2000年死亡3例(13.6%),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出生体重越低,病死率越高。未成熟儿病死率28.6%;足月小样儿为8.3%(P<0.05)。结论:低体重出生儿常见外科疾病为消化道畸形,术后并发症以感染多见。预后及病死率与出生体重、胎儿成熟度有关。 相似文献
53.
目的 分析造瘘远端肠道内灌注林格液对高位小肠造瘘患儿术后恢复的作用.方法 2005年1月至2007年8月收治小肠造瘘距Treize韧带距离≤60 cm的13例患儿,分二组:A组7例,无造瘘远端肠道内灌注;B组6例,造瘘远端或肛门内给予林格液灌注治疗.13例患儿在造瘘术后的28~35 dN均接受小肠造瘘关闭术.比较二组患儿术后TPN使用时间、达到完全肠道营养脱离补液所需时间、2次手术之间体重增加差异及预后.结果 二组患儿术后TPN平均使用时间分别为(25.4±2.5)d和(18.9±7.2)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二组患儿达到完全肠道营养脱离补液所需平均时间分别为(31.6±5.3)d和(22.4±4.5)d(P<0.05);A组患儿二次手术之间平均体重下降0.116 kg,B组患儿平均体重增加0.287 kg(P<0.05);A组3例存活,4例死亡.B组5例存活,1例死亡.结论 小肠高位造瘘患儿,术后肠外营养和肠道喂养同时,辅助性给予林格液经造瘘口远端或经肛门肠道内灌注,可有效缩短患儿术后脱离补液所需时间,逐步达到全肠道营养,有效增加患儿术后体重,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4.
目的探讨先天性食管闭锁(esophageal atresia, EA)的治疗及患儿术后生活质量。方法收集2008年6月至2018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外科首次治疗的259例EA患儿的临床资料, 其中男143例, 女116例, 统计合并畸形、放弃治疗、治愈率、EA分型、术后并发症等情况, 并对术后中远期临床症状和生长发育情况进行随访。结果共计259例食管闭锁患儿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首次治疗, 213例接受了手术, 术后放弃治疗死亡或自动出院失随访19例。194例食管闭锁治愈并出院, 术后治愈率为91.1%(194/213)。其中A型11例, C型179例, D型1例, E型3例。179例C型食管闭锁, 其中99例开放手术, 80例胸腔镜手术, 胸腔镜手术吻合口狭窄率显著高于开放手术(55.0%比39.4%, P<0.05), 但胸腔镜手术并非吻合口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现有数据分析未发现吻合口漏的危险因素;但吻合口漏是食管气管瘘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中远期临床症状主要以慢食为主, 占65.0%;其次为进食后反流或烧心症状, 占33.6%, 1.6%需手术干预;术后脊柱侧弯... 相似文献
55.
胆道闭锁术后大剂量类固醇的疗效及安全性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目的探讨胆道闭锁Kasai术后大剂量类固醇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1997年1月~2003年10月胆道闭锁术后52例患儿药物治疗方法及随访资料,比较地塞米松短期冲击治疗(A组)与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长期用药(B组)在自体肝生存率、胆汁清除情况,反流性胆管炎发生率及激素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平均(32±3.23)个月的随访期内,患儿自体肝总生存率为71.14%。A组自体肝1年生存率为74.75%,2年生存率为68.52%,B组自体肝1年生存率84.97%,2年生存率为67.97%,两组生存率曲线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儿术后6个月黄疸清除率分别为44.0%(11/25)和74.48%(20/27),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A组术后胆管炎发生率为56.0%(14/25),B组为25.92%(7/27)(P<0.05)。B组中1例患儿术后1个月激素治疗疗程中出现消化道出血。结论较短期冲击治疗相比,大剂量长期使用类固醇(甲基强的松龙)可以改善胆道闭锁患儿的术后近期的胆汁引流,减少胆管炎的发生率,但并不能延长自体肝的生存年限。激素使用过程中的并发症的存在影响着其安全性,尚需进一步观察和评价。 相似文献
56.
目的探讨小儿外科畸形早期外科干预的一种新途径,即分娩时子宫外产时治疗的可行性。方法通过文献复习及对近期开展的1例产前超声诊断胎儿颈部肿块成功进行分娩期子宫外产时治疗。结果在维持母-儿循环时给患儿进行气管插管,建立机械通气,出生后8d切除颈部肿瘤,手术获得成功。结论及时产前诊断胎儿气道梗阻,通过分娩时子宫外产时治疗,在维持母-胎循环时使患儿获得气道通畅,改善了围产结局。 相似文献
57.
目的运用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NEC)新生小鼠模型,探讨β-胡萝卜素对NEC新生小鼠肠道损伤的作用。方法选用5日龄C57BL/6新生小鼠15只,按随机数字法分为三组,每组5只。对照组:母鼠哺乳喂养,无其他任何干预;NEC组:通过对新生小鼠缺氧刺激,人工喂养及脂多糖干预诱导产生NEC;β-胡萝卜素干预组:在诱导产生NEC的同时,给予新生小鼠胃管灌注β-胡萝卜素(1 mg/kg)。于生后第9日收集各组新生小鼠末端回肠组织,分析比较NEC病理评分,肠道炎症反应,肠上皮细胞增殖、凋亡及氧化应激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NEC组肠道出现明显损伤(0/5比5/5,P<0.05),炎症反应(1.0122±0.03比9.5367±3.025,P<0.01)及氧化应激水平(TBARS 6.9292±0.129比11.4420±0.074,P<0.01; GPx 25.21±7.113比17.5674±5.769,P<0.01)明显升高,肠上皮细胞增殖能力下降(5.36±0.308比1.48±0.212,P<0.01),且凋亡增... 相似文献
58.
直肠活检病理组织学检查是先天性巨结肠诊断的金标准.直肠吸引活检(rectal suction biopsy,RSB)为Noblett等[1-2]描述和推广,是一种不需要全身麻醉,能够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病理组织的成熟技术.然而,所吸取组织可能因不含黏膜下层而不能行病理检查,需要重复活检.最近,一种新型的RSB活检钳Rbi2(Aus Systems,Allenby Gardens,South Australia),在国外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这种新型活检钳与其他活检系统相比,公认的优势在于一次性使用的锋利刀片,这样可减少重复活检的次数.但该设备虽于2009年进入国内临床,尚未被临床广泛接受使用.本研究初步探讨Rbi2直肠吸引活检系统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59.
新生儿巨细胞病毒感染与胆道闭锁肝脏纤维化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探讨新生儿巨细胞病毒感染与胆道闭锁肝脏损伤的关系。方法回顾我院2004年1月-2005年1月收治21例胆道闭锁患儿临床资料。对肝组织纤维化和肝细胞变性坏死程度分级,同时进行肝脏和肝门纤维块巨细胞病毒-pp65免疫荧光染色。根据血清及病毒学检查结果将病人分组,比较两组患儿肝功能,肝脏纤维化,肝细胞破坏程度。结果巨细胞病毒感染组13例,非感染组8例。两组肝功能各指标除总胆红素,γ-谷氨酰转肽酶外无明显差异。巨细胞病毒感染组肝脏纤维化程度重于非感染组(P〈0.05)。结论巨细胞病毒活动性感染加重胆道闭锁患儿胆汁淤积和肝脏的纤维化。 相似文献
60.
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在肠套叠患儿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肠套叠患儿血清一氧化氮(NO)浓度和肠黏膜细胞凋亡的相关性,分析其对临床症状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急性单纯性阑尾炎组为对照,检测术前血清NO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浓度;组织切片黏膜细胞TUNEI。染色阳性细胞数和caspase-3平均灰度值。结果 肠套叠组血清NO浓度明显升高(P〈0.05);血清SOD浓度与对照组无差异。阑尾组织匀浆MDA含量高于对照组;肠套叠组阑尾黏膜内TUNEI。染色阳性细胞数、caspase-3平均灰度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肠套叠组血清NO浓度与术前血白细胞计数呈正相关(r=0.82,P〈0.001)。白细胞及血清NO浓度均升高的患儿,术后恢复相对较慢,高热持续时间延长,腹泻、腹胀等并发症增加。结论 肠套叠相关的缺血再灌注损伤伴随血清NO浓度升高,与术前血白细胞计数呈正相关;肠黏膜损伤及细胞凋亡程度影响患儿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