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0篇
儿科学   57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介绍1对胸腹联体儿合并一胎心脏畸形的特殊治疗体会。方法:选择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产前诊断并出生、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接收治疗的1对胸腹联体双胎,其中一胎合并心脏畸形,总结相关诊疗经过,分析特殊临床表现及治疗的个体化方案。结果:足月剖宫产,两患儿临床表现尿量差异大、体重增加稍缓慢,且先心患儿在出生后1月开始出现哭吵后青紫,于出生后38天行分离术;分离术后9天,先心患儿再次行B-T分流术。分离术后2周,无先心患儿顺利出院。先心患儿B-T分流术后20天亦顺利出院。结论:胸腹联体虽是最常见联体类型,但合并心脏畸形增加手术风险,需结合心脏疾病程度与临床表现,调整治疗方案及实施。联体儿需个体化诊疗提高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42.
第一次查房 主治医师查房,入院当天。 住院医师 汇报病史:患儿,女,1d,因“生后1d,呕吐3次”转诊收治入我院。患儿为G3P2,孕39+3周,剖宫产,出生体重3530g,出生时无窒息。生后Apgar评分8-9—10分。生后1h开奶,母乳喂养。15h后出现呕吐,先后3次,每次少许2—5ml黄色液体,后逐渐出现腹胀表现,腹围从出生32cm增至36.5cm,上腹部膨隆为主。  相似文献   
43.
陈琳  付翠霞  陈劼  沈淳  马丽丽 《全科护理》2021,19(24):3386-3390
目的:总结新型造口封堵器应用于T型肠造口术后进行造口封堵的护理效果和经验.方法:10例T型肠造口患儿家属知情同意下,在造口关闭术前接受新型肠造口封堵器治疗,评估选用合适封堵器,观察封堵效果和相关并发症,分析和总结封堵护理要点和经验.结果:10例患儿关造口术前试验性封堵均获成功.封堵时年龄(8.3±4.7)个月,体重(7.1±2.4)kg,封堵前造口平均排出量为[(10.3±9.6)mL/(kg·d)],封堵时间2~34(10.4±12)d,封堵造口前仔细评估肠管直径选用适合新型封堵器进行封堵,在封堵过程中均未更换型号.使用封堵器封堵造口12 h后均未出现喂养不耐受、腹胀等症状,肛门口可见大便排出,造口未见漏气漏液,每2~4 h观察肠管颜色,每4~6 h更换纱布,每12 h评估水胶敷料及重新置入封堵器,达到完全封堵成功的效果.根据造口肠液排出情况及水胶敷料溶胶情况及时更换水胶敷料,封堵后未出现肠管黏膜破损、皮肤糜烂及压力性损伤,造口皮肤黏膜均未对封堵器过敏,10例关造口术后也均未出现腹胀、不耐受等相关症状.结论:新型肠造口封堵器使用简单、有效、可行;封堵前护理人员应评估造口排便性状、造口肠管直径及造口黏膜凸起皮肤高度,针对不同状态选用不同型号的封堵器,运用相应的护理方法进行造口封堵,可取得良好效果,封堵成功即为临床造口关闭术提供依据,也有利于减少术后肠道功能不耐受等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44.
胆道闭锁术后大剂量类固醇的疗效及安全性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目的探讨胆道闭锁Kasai术后大剂量类固醇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1997年1月~2003年10月胆道闭锁术后52例患儿药物治疗方法及随访资料,比较地塞米松短期冲击治疗(A组)与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长期用药(B组)在自体肝生存率、胆汁清除情况,反流性胆管炎发生率及激素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平均(32±3.23)个月的随访期内,患儿自体肝总生存率为71.14%。A组自体肝1年生存率为74.75%,2年生存率为68.52%,B组自体肝1年生存率84.97%,2年生存率为67.97%,两组生存率曲线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儿术后6个月黄疸清除率分别为44.0%(11/25)和74.48%(20/27),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A组术后胆管炎发生率为56.0%(14/25),B组为25.92%(7/27)(P<0.05)。B组中1例患儿术后1个月激素治疗疗程中出现消化道出血。结论较短期冲击治疗相比,大剂量长期使用类固醇(甲基强的松龙)可以改善胆道闭锁患儿的术后近期的胆汁引流,减少胆管炎的发生率,但并不能延长自体肝的生存年限。激素使用过程中的并发症的存在影响着其安全性,尚需进一步观察和评价。  相似文献   
45.
氟碳化合物(fluorocarbonFC)为具有高携氧能力、低表面张力的有机化合物液体。自本世纪60年代以来,许多有关氟碳化合物的实验与临床研究已取得了不少进展。本文就其原理、方法及在小儿外科中的应用前景作一综述。一、历史回顾自本世纪20年代起,Wi...  相似文献   
46.
目的比较新生儿膈疝胸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5月至2013年5月我们采取手术治疗23例新生儿膈疝病例。回顾性分析患儿术前准备、手术经过及术后恢复情况,比较开腹手术与胸腔镜手术相关并发症及预后。结果本组膈疝患儿总治愈率86.96%(20/23),其中9例采取胸腔镜手术,1例中转开腹手术;1例实施胸腔镜手术后自动出院,治愈率87.50%(7/8);15例采取开腹手术,其中2例死亡,治愈13例,治愈率86.67%(13/1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比较胸腔镜手术和开腹手术两组手术时间、术后抗生素使用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比较术后24hPCO:、胃肠喂养时间、术后机械通气时间、胸腔积液率及术后胸腔残余气腔率,胸腔镜手术组虽有优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例患儿随访I~37个月,均无复发。结论新生儿胸腔镜膈疝修补术不增加手术相关并发症,且治愈率同开腹手术,提示其手术安全可行。胸腔镜手术时间虽相对延长,但术后抗生素使用时间缩短,住院时间缩短,切口美观。  相似文献   
47.
新生儿外科性疾病产前诊断的临床观察与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新生儿外科性疾病的产前诊断现状,探讨产前诊断对新生儿外科疾病转归的影响。方法2004年2月~2006年7月,产前多科会诊465例,进行胎儿及新生儿随访。分析产前会诊疾病分类,比较产前诊断新生儿外科性疾病与生后诊断的符合率,探讨产前诊断后胎儿处理对新生儿外科造成的影响作用。结果产前会诊465例中胎儿因素占395例(84.9%),外科性疾病315例,占79.7%(315/395)。395例中125例选择人工流产,占31.6%;32例新生儿生后2个月内接受手术,16例生后新生儿死亡。胎儿会诊疾病中占据前5名的为泌尿系异常73例(18.5%)、脑部异常包括脑室扩张和脉络膜囊肿60例(15.2%)、多发畸形42例(10.6%)、宫内感染包括宫内发育迟缓39例(9.9%)和心脏畸形32例(8.1%)。腹裂、脐膨出、膈疝、胸部占位性病变(肺纤维囊性变)和颈部巨大淋巴管瘤的人工流产终止妊娠率均高于50%。结论产前会诊中新生儿外科疾病占多数,产前诊断后部分新生儿外科疾病人工流产率较高。产前诊断的胎儿肾盂扩张或脑室扩张,随访中有较高的消退率和〈15%的新生儿手术率。  相似文献   
48.
新生儿嵌顿性腹股沟斜疝肠切除高危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新生儿嵌顿性腹股沟斜疝致肠切除的高危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42例新生儿嵌顿性腹股沟斜疝的临床资料.其中26例为肠管嵌顿.将其分为行肠切除患儿(6例,肠切除组)和未行肠切除患儿(20例,未行肠切除组),比较其差异,探讨新生儿嵌顿疝肠切除的可能高危因素.结果 肠切除组,男5例(83.33%),女1例(16.67%);腹胀6例(100%),便血3例(50%);右侧嵌顿5例(83.33%),左侧嵌顿1例(16.67%);嵌顿时间(20.33±4.59)h;入院至急诊手术时间为(1.92±0.65)h.未行肠切除组,男9例(45%),女11例(55%);腹胀7例(35%),便血1例(5%);右侧嵌顿5例(25%),左侧嵌顿15例(75%);嵌顿时间(10.05±6.17)h;入院至急诊手术时间为(4.30±0.53)h.两组在性别、腹胀、便血、发生部位、嵌顿时间、入院至急诊手术时间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平均随访时间(36.55±19.97)个月,肠切除组失访1例,未行肠切除组无失访.肠切除组术后出现睾丸萎缩1例(20%),未行肠切除组出现1例(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男新生儿发病时间>20 h、右侧嵌顿是新生儿嵌顿疝肠切除可能的高危因素,新生儿嵌顿疝肠切除者术后更易发生睾丸萎缩.识别高危因素、提高观察警惕性,将有利于高危患儿的早期筛选与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49.
低体重出生儿的手术预后因素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分析低体重出生儿围手术期的病因、并发症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1991-2000年间对40例低体重出生儿进行手术,以消化道疾病占绝大多数(95.0%)。大多为胃壁修补术、食道闭锁根治术、肠切除肠吻合术等。结果:共死亡9例(22.5%)。常见术后并发症为败血症并发感染性休克(12例)。1991-1995年间死亡6例(33.3%),1996-2000年死亡3例(13.6%),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出生体重越低,病死率越高。未成熟儿病死率28.6%;足月小样儿为8.3%(P<0.05)。结论:低体重出生儿常见外科疾病为消化道畸形,术后并发症以感染多见。预后及病死率与出生体重、胎儿成熟度有关。  相似文献   
50.
目的 分析造瘘远端肠道内灌注林格液对高位小肠造瘘患儿术后恢复的作用.方法 2005年1月至2007年8月收治小肠造瘘距Treize韧带距离≤60 cm的13例患儿,分二组:A组7例,无造瘘远端肠道内灌注;B组6例,造瘘远端或肛门内给予林格液灌注治疗.13例患儿在造瘘术后的28~35 dN均接受小肠造瘘关闭术.比较二组患儿术后TPN使用时间、达到完全肠道营养脱离补液所需时间、2次手术之间体重增加差异及预后.结果 二组患儿术后TPN平均使用时间分别为(25.4±2.5)d和(18.9±7.2)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二组患儿达到完全肠道营养脱离补液所需平均时间分别为(31.6±5.3)d和(22.4±4.5)d(P<0.05);A组患儿二次手术之间平均体重下降0.116 kg,B组患儿平均体重增加0.287 kg(P<0.05);A组3例存活,4例死亡.B组5例存活,1例死亡.结论 小肠高位造瘘患儿,术后肠外营养和肠道喂养同时,辅助性给予林格液经造瘘口远端或经肛门肠道内灌注,可有效缩短患儿术后脱离补液所需时间,逐步达到全肠道营养,有效增加患儿术后体重,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