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0篇
儿科学   57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NEC)是早产儿胃肠外科最常见急症之一。在过去50年里,为了研究该病的病理生理学特点以及明确新治疗策略的有效性,多种多样的实验模型应运而生。目前对于NEC的病因研究主要采用肠上皮细胞和NEC动物模型,然而细胞模型无法还原患儿肠组织体内生物学特性,动物模型无法反映人体疾病的相关特性。近年来肠道干细胞标记物Lgr5+的发现,使新型肠道体外模型——肠道类器官模型得以逐渐兴起。本文将就上述NEC体内外实验模型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分析每种模型的特点与优劣势,进而帮助研究人员理解和选择与研究目的相关的NEC实验模型。  相似文献   
12.
患儿,女,7岁。因反复中上腹隐痛1年,加重5d伴呕吐、发热入院。入院前1年无明显诱因出现中上腹隐痛,反复间歇性发作,程度较轻,能自行缓解,以往病程中无热、黄疸,与进食无明显关系。入  相似文献   
13.
Ⅰ期无缝合肠管回纳法治疗先天性腹裂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总结分析先天性腹裂非全麻插管Ⅰ期无缝合肠管回纳法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05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腹裂10例,分为全麻插管Ⅰ期或分期手术修补组(简称手术组)及非全麻插管Ⅰ期无缝合肠管回纳治疗组(简称非手术组)。比较胎龄、出生体重、出生至手术时间、静脉营养时间、术后开始进食时间、全胃肠喂养开始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总费用。结果10例腹裂中5例为手术组,5例非手术组。平均胎龄两组无统计学差异,非手术组平均出生体重明显较高(P〈0.05)。出生至手术时间手术组均超过9h,最长23h;非手术组平均6.1h,仅1例为12h。非手术组术后均不需要气管插管和辅助呼吸,手术组需23-72h呼吸机支持。非手术组全静脉营养时间明显短于手术组(P〈0.01);术后开始进食时间和全胃肠喂养开始时间亦明显短于手术组;住院时间和住院总费用也有显著改善。结论非全麻插管Ⅰ期无缝合肠管回纳治疗新生儿腹裂,避免了机械通气,明显提早口服喂养和出院时间,减少治疗费用,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胎儿外科是一门新兴学科。正确诊断胎儿期结构畸形,客观评估疾病严重程度、预后及转归,提供科学、合理的产前咨询,有助于孕妇及家庭做出相对合理的决定,也是胎儿期外科干预的重要环节。目前国内不同医疗机构对结构畸形胎儿的产前咨询和相关治疗存在认识上的差异,胎儿期干预的指针与实施尚不规范,由此引发一些争议与思考。本文就国内胎儿期干预相关内容,如胎儿期干预母体风险与胎儿收益之间的利弊评估、子宫外产时处理的主要适应证、胎儿期外科干预医师的资质、操作安全性及重要性等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先天性高位肛门直肠畸形新生儿期结肠袢式造瘘术、乙状结肠分离式造瘘术及其改良术式的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2007年6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148例先天性高位肛门直肠畸形肠造瘘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童115例,女童33例,平均出生体重为(3 240±572)g,平均胎龄(38.07±1.1)周,根据造瘘方式分为3组:A组采取结肠袢式造瘘(A1组:横结肠袢式造瘘术;A2组:乙状结肠袢式造瘘术);B组采取乙状结肠分离、远端缩窄式造瘘;C组采取单纯乙状结肠分离式造瘘。对各组手术时间、造瘘口脱垂、造瘘口内陷、远端粪石残留、Ⅱ期术前评估及手术难易等资料进行总结。结果 3组患儿出生体重、胎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1组术前行远端肠造影成功仅3例(20.0%),A2组术前远端造影成功4例(66.7%),B组术前行远端肠造影成功46例(79.3%),C组术前行远端肠造影成功20例(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834,P0.001)。B组出现远端造瘘口闭塞3例,A、C组未出现远端闭塞病例。所有患儿于二期肛门成形术中发现直肠盲端积粪扩张16例,其中A1组13例,A2组3例;B组和C组均未发现直肠盲端积粪扩张,3组远端肠管积粪扩张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276,P0.05)。A组中有5例发生腹壁伤口感染,而B、C组各有1例发生腹壁伤口感染,3组腹壁伤口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45,P0.05)。A组有1例出现造瘘口肠管脱垂,该例无肠管内陷;B组有3例出现造瘘口肠管脱垂,脱垂肠管为近端;C组有2例出现造瘘口肠管脱垂,均为造瘘近端肠管。3组肠管脱垂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26,P=0.808)。结论新生儿期先天性肛门闭锁单纯乙状结肠分离式造瘘效果优于结肠袢式造瘘及乙状结肠分离远端缩窄的造瘘方式。乙状结肠近降结肠处造瘘,可降低二期手术难度。  相似文献   
16.
围生期巨细胞病毒感染与胆道闭锁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探讨胆道闭锁(BA)患儿巨细胞病毒(CMV)感染对发病和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36例胆道闭锁患儿进行CMV检测,29例进行Kasai手术,将其分为CMV阴性组(6例)、CMV-IgM阳性组(12例)和CMV-pp65阳性组(11例)三组,分析各组术后3个月患儿黄疸消退率和术后6个月内反流性胆管炎的发生率,检测肝门纤维块CMV-pp65抗原免疫组化染色,比较各组肝脏炎症和肝纤维化分级的病理改变.结果 CMV阴性组和CMV-IgM阳性组术后3个月内黄疸消退率显著高于CMV-pp65阳性组(P<0.05);两者术后反流性胆管炎的发生率亦显著低于后者(P<0.05).CMV-pp65阳性组肝门纤维块CMV-pp65抗原免疫组化染色的阳性率较高(72.7%),肝组织炎症程度和纤维化程度均较其他两组严重.结论 围生期CMV正在复制可能加重胆道闭锁肝组织炎症和肝纤维化程度,影响患儿术后黄疸消退及反流性胆管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液体呼吸剂治疗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含氧液体呼吸剂灌注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 SD成年雄性大鼠 2 7只 ,随机分为IIR组 (7只 )、含氧生理盐水 (NS O2 )组 (7只 )、液体呼吸剂 (PFC)组 (6只 )及含氧液体呼吸剂 (PFC O2 )组 (7只 ) ,在肠缺血期分别灌注肠腔 ,测定各组缺血前后和再灌注后 2h血清NO、内皮素 (ER)、肠组织匀浆MDA含量 ;观察肠粘膜病理变化、粘膜TUNEL染色阳性细胞数和caspase 3平均灰度值。 结果 PFC O2 组肠粘膜病理改变显著减轻 ,病变局限于肠粘膜表层 ;MDA含量也较IIR组、NS O2 组和PFC组显著减少 (P <0 .0 1)。含氧PFC灌注血清NO浓度明显升高 (P <0 .0 1) ,ET浓度明显下降。肠粘膜中TUNEL染色阳性细胞数和caspase 3组化染色阳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血清NO浓度与TUNEL阳性细胞数相关回归分析呈显著负相关 (y =- 1.77x 14 0 .8,r =0 .97,P <0 .0 5 )。结论 含氧PFC灌注对肠IIR损伤起保护作用 ,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氧供、减少氧自由基生成、提高NO浓度、下调ET浓度和抑制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8.
Ⅲ型食管闭锁术后吻合口漏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分析Ⅲ型食管闭锁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及影响因素,探讨其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2000~2007年来我院进行根治性手术的53例Ⅲ型食管闭锁患儿的临床资料,对食管闭锁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影响因素及诊断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3例患儿中,男38例(71.7%),女15例(28.3%),术后出现吻合口瘘21例(39.6%),其中Ⅲa型中出现吻合瘘者14例(14/21),Ⅲb型7例(7/32),两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21例中严重泄漏15例,Ⅲa型10例(10/21),Ⅲb型5例(5/32);轻度泄漏6例Ⅲa型4例(4/21),Ⅲb型2例(2/32),经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1例发生吻合口漏者,出生体重>2500 g者有9例(9/32),2000~2500 g者10例(10/17),<2000 g者2例(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1例中无伴发畸形15例(15/37),伴发中度畸形5例(5/12),伴发严重畸形1例(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共有5例患儿死亡,仅1例与吻合口漏有关.其余吻合口漏的患儿,均经非手术治疗痊愈.发生吻合口漏的21例患儿,狭窄指数为0.604±0.023,32例无吻合口漏者狭窄指数为0.519±0.028(P=0.034<0.05).11例患儿因吻合口狭窄接受食管扩张术,其中吻合口漏者6例,无发生泄漏者5例(P>0.05).结论 食管闭锁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与食管肓端间距离密切相关.本并发症经非手术治疗多可治愈,在没有发生吻合口完全断裂的情况下,不提倡再次手术修补.  相似文献   
19.
1939年Leven和Ladd成功报道了第1例食管闭锁(esophageal atresia,EA)手术,之后的半个多世纪食管闭锁诊治经历了很多变化。目前食管闭锁手术被广泛认为是新生儿外科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项手术。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新生儿重症监护水平的提高,世界范围内儿外科中心食管闭锁的治疗达到85%~98%的生存率,新生儿死亡率低于10%。规范食管闭锁诊治过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积极治疗并发症、提高生存质量、改善长期预后是当前儿外科医师的重要责任。  相似文献   
20.
食管闭锁是以食管的连续性中断为特点的先天性畸形,伴或不伴气管食管瘘,严重威胁新生儿的生命,是一种多因素参与的复杂疾病,其具体病因仍不明确,遗传机制复杂,本文将就其遗传相关致病因素进行综述,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