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4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30篇
内科学   18篇
神经病学   2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5篇
综合类   46篇
预防医学   9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6篇
  1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我们在以往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多巴胺合成酶基因的三重共转导对帕金森病灵长类模型基因治疗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92.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对子宫肌瘤组织中雌、孕激素受体(ER、PR)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影响,进一步了解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机制。方法将70例临床诊断为子宫肌瘤、有手术指征、无内科合并症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确诊后立即手术,共30例;5 d服药组(A组):口服米非司酮100 mg.d-1,连服5 d后手术,共20例;90 d服药组(B组):月经第1天起口服米非司酮12.5 mg.d-1,连服90 d后手术,共20例。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子宫肌瘤组织中ER、PR及EGFR水平,同时于服药前后分别测定血中促卵泡生成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雌激素(E)、孕激素(P)及表皮生长因子(EGF)水平。结果(1)服药后肌瘤体积A组平均缩小22.51%,B组平均缩小61.77%,两组服药前后肌瘤体积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服药组间肌瘤体积缩小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两服药组服药前后FSH、LH、E、P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FSH呈下降趋势,E维持在卵泡期水平。两服药组间比较,服药后EGF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5)。(3)对照组肌瘤组织中ER、PR、EGFR均呈高表达,A组肌瘤组织中PR仍呈高表达,ER、EGFR表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肌瘤组织中PR呈高表达,ER表达下降,EGFR表达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短期大剂量及长期小剂量米非司酮均可使子宫肌瘤明显缩小,但长期小剂量效果更明显。(2)米非司酮可能系通过抑制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影响血清中EGF水平,从而影响子宫肌瘤生长。(3)直接降低肌瘤组织中EGFR表达是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另一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93.
毛蕊花苷对MPP~+诱导的SHSY5Y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肉苁蓉提取物毛蕊花苷对MPP+诱导的SHSY5Y细胞损伤的影响。方法用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以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内活性氧的产生和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以及细胞凋亡的发生,并用荧光酶标仪测定caspase-3的活性,蛋白印迹测定Bcl-2的表达水平。结果200μmol·L-1MPP+处理细胞24h降低细胞的存活率;诱导细胞发生凋亡,凋亡率达38.9%;细胞内活性氧水平及caspase-3的活性升高;而线粒体膜电位却明显降低。而预先给予0.1、1或者10mg·L-1浓度的毛蕊花苷处理细胞12h,可提高细胞存活率;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率分别降低到29.5%,15.3%和8.6%,而且细胞内活性氧的水平明显降低,并可逐渐恢复线粒体的高能量状态;caspase-3的活性不断降低,Bcl-2的表达水平增高,并呈现一定的剂量依赖性。结论毛蕊花苷能抑制MPP+诱导的SHSY5Y细胞凋亡,其神经细胞保护作用可能与其降低细胞内活性氧水平,维持线粒体膜电位的高能状态和抑制caspase-3的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94.
以问题为基础学习教学方法在神经病学教学中应用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提高以问题为基础学习教学方法在神经病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本文对以问题为基础学习教学方法和传统讲授式教学方法的异同进行了分析比较。以问题为基础学习教学方法适合神经病学的临床技能教学,能够促进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将以问题为基础学习教学方法与传统讲授式教学方法相结合,有助于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95.
岳阳市管辖的湖泊面积约有150多亩,每年有2000~3000只渔船入湖捕鱼,7~10月为捕鱼旺季,每月入湖人数高达5000~6000人,其中外地渔民占51.3%(2880/5611),本市渔民占48.7%(2731/5611)。渔、船民的作业区多为钉螺分布较密的水域,他们粪中的血吸虫卵严重污染当地水源,是形成血吸虫病易感地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6.
目的探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SARS)患者不同病程期生化指标变化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临床确诊的SARS患者病例资料进行摘抄,数据库录入,统计分析,同时对治愈和死亡病例分组统计,对比分析其特点.异常值界限参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结果ALB低于参考值下限者达80%以上,死亡组终末期达最低值.LDH升高者49%,均值274±116U/L,死亡组升高者达80%,均值449+196U/L.ALT、AST、γ-GT均有不同程度升高,一般在参考值上限的1-2倍,治愈组与死亡组均值差距不明显,ALT升高者达61%,而AST、γ-GT升高者略低.治愈组恢复期各项酶指标尚未降至参考范围.葡萄糖治愈组平均值为6.13±2.47mmol/L,而死亡组为9.38+3.13 mmol/L.结论SARS患者不同病程期及治愈与死亡组其生化指标有明显差异,了解生化指标的变化特点对患者治疗及预后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97.
沈扬  樊东升  康德瑄  王立军 《中国临床康复》2004,8(19):3740-3742,i001
目的:初步探讨多巴胺合成酶基因的三重共转导对帕金森病猴基因治疗的效果。方法:使用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enthvl-phenvltetrahydropyridine,MPTP)诱发帕金森病猴模型,以复合感染的方式将分别构建编码酪氮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芳香族氪基酸脱羧酶(aromatic L-amino acid decarboxylase,AADC)和三磷酸鸟苷环水解酶Ⅰ(GTP cyclohydrolase,GCH)基因的腺伴随病毒(adeno-associated vims,AAV)载体,通过立体定向法注入帕金森病猴一侧壳核内。观测基因转导后猴行为改善的情况达1个月,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确定TH,AADC和GCH基因在猴纹状体内的表达。结果:组织学依据显示AAV载体所介导的TH,AADC和GCH基因均可在猴纹状体内有效表达;三重基因转导可引起帕金森病猴显著的行为改善。结论:不同种类的AAV载体介导的3种治疗基因共转导对帕金森病基因治疗的临床应用将可能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8.
目的:通过时青中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认知功能的筛查,探讨伴轻度认知损害(MCI)的OSAS患者临床记忆障碍的特点.方法:对2005年10月至2006年10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内科睡眠门诊就诊的主诉失眠入选的289例青中年患者行多导睡眠监测仪检查和神经心理量表检查.结果:(1)本课题观察患者年龄18~64岁,其中确诊MCI占10.7%;(2)OSAS组MCI发生率明显高于非OSAS组;(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吸烟史、饮酒史、腔隙性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OSAS史与MCI发生可能有关;(4)OSAS合并MCI以及MCI患者指向记忆、联想学习、图像自由记忆、无意义图形再认以及人像特点回忆5项分数与非MCI患者的5项分数相比较低,差异有显著性(P<0.01);非OSAS非MCI患者记忆5项分数较OSAS患者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OSAS合并MCI患者与非OSA并MCI患者记忆5项分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中年失眠人群中MCI的发生率为10.7%.而且男性患者居多.性别存在差异.其中OSAS患者MCI发生率明显高于非OSAS患者.OSAS合并MCI患者存在显著的记忆功能的损害.  相似文献   
99.
目的:回顾性分析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并发胃肠道出血和应激性溃疡的发病率、诊治情况,为该病的治疗提供新的参考.方法:2005-2010年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607例,分析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年龄、性别、是否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吸烟及脑梗死的类型等指标与急性脑血管病合并胃肠道出血的关系.结果:60...  相似文献   
100.
目的 分析效应蛋白在布鲁氏菌毒力和免疫保护性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以布鲁氏菌为模板,采用PCR扩增BspC基因,后进行测序,观察布鲁氏菌的基因组学、布鲁氏菌属细菌中BspC蛋白,以及BspC蛋白是否存在免疫原性,BspC蛋白的三维结构建模,BspC蛋白的克隆、表达、纯化,BspC蛋白的免疫胶体金实验。结果 B29基因组大小为3.3 Mb,GC%含量57.2%,有两条环状染色体,大小分别2126260 bp、1185609 bp,含有3 368个编码基因,64个RNAs。布鲁氏菌属存在于各个种之间,且相对保守,均显示为100%相似度,未出现突变。BspC蛋白的N段存在明显的信号肽特征,在第20、23和25位的氨基酸有较为显著的预测值,BspC蛋白N端1-23位氨基酸预测为胞内和跨膜区域,BspC蛋白为布鲁氏菌特有的蛋白。BspC蛋白并粗纯化后蛋白分子量<13.9 kD。显微镜下检测结果显示,细菌的细胞膜外周可出现黑褐色颗粒,且在细胞质中也显示颗粒。结论 重组蛋白BspC具有免疫反应原性;BspC可能在布鲁氏菌感染宿主过程中发挥免疫逃逸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