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2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目的 探讨食管平滑肌瘤的多镜联合微创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3月至2009年6月间41例多镜联合微创治疗食管平滑肌瘤患者临床资料,根据病史、食管造影、胃镜、超声内镜和CT扫描确诊,通过胃镜指导胸腔镜手术和胸腔镜保驾内镜手术2种方法微创治疗.术后均进行随访.结果 术后病理证实为食管平滑肌瘤,冰冻报告瘤组织中未见肉瘤病灶,41例均痊愈,临床诊断食管平滑肌瘤的符合率为100%,一次性切除成功率为100%.术后无食管大出血或穿孔等严重并发症;术后1个月复查胃镜未见病变复发.随访3个月~5年,无肿瘤复发.结论 联合微创诊断和治疗巨大食管平滑肌瘤,方法新颖,创伤小,手术安全,疗效确切满意.  相似文献   
12.
背景:利多卡因被认为有抗炎作用,而其作用机制不清.核转录因子κB是炎症反应的关键环节.目的:观察利多卡因对人体中性粒细胞核转录因子κB激活和中性粒细胞凋亡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于2006-10/2007-02在江苏省麻醉学重点实验室完成.材料:肿瘤坏死因子α(O127:B8)购于Sigma公司;外周血标本健康者,受试者知情同意.方法:人体中性粒细胞分为5组:生理盐水对照组、肿瘤坏死因子α组、肿瘤坏死因子α+利多卡因1.0 mmol/L组、肿瘤坏死因子α+利多卡因2.0 mmol/L组、肿瘤坏死因子α+利多卡因4.0 mmol/L组,共同孵育3h.主要观察指标:以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及免疫印迹法检测利多卡因对核转录因子κBmRNA和I-κB mRNA表达及蛋白含量的影响.孵育12h和24h,以流式细胞术分析对中性粒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利多卡因组核转录因子κB mRNA表达显著降低,而I-κB mRNA表达显著增加.并凡利多卡因2.0 mmoVL组和4.0 mmol/L组显著优于1.0 mmol/L组(P<0.05),而2.0 mmol/L组和4.0 mmol/L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利多卡因在12h和24h都可以显著抑制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凋亡(P<0.05),而4.0 mmol/L组显著优于1.0 mmol/L组(P<0.05).结论:利多卡因1.0,2.0,4.0 mmol/L都可以显著下调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P65mRNA的表达,并且在12和24h可以部分逆转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的中性粒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三种麻醉方式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恶心呕吐(PONV)的发生率。方法择期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女性患者150例,随机均分为硬膜外麻醉组(E组)、静脉全麻组(P组)和吸入全麻组(S组)。E组术中硬膜外间断推注1%利多卡因+0.3%甲磺酸罗哌卡因维持麻醉;P组术中靶控输注丙泊酚血浆靶浓度3μg/ml维持麻醉;S组术中吸入1.6%~2.0%七氟醚维持麻醉。术后根据患者需要使用芬太尼镇痛和昂丹司琼止吐。记录术后24h内患者PONV发生情况。结果术后0~2hE组PONV发生率[2例(4%)]显著低于P组[14例(28%)]和S组[25例(50%)](P<0.01),P组显著低于S组(P<0.05);术后2~6hE组PONV发生率[3例(6%)]亦显著低于P组[16例(32%)]和S组[26例(52%)](P<0.01),P组显著低于S组(P<0.05);术后6~24h三组PONV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单纯硬膜外麻醉PONV发生率明显低于全身麻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昂丹司琼对不同方式全身麻醉下术后恶心呕吐(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PONV)的防治效果?方法:择期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240例,根据全身麻醉维持方式,随机分为七氟烷麻醉组(A1组)?七氟烷麻醉加昂丹司琼组(A2组)?丙泊酚麻醉组(B1组)?丙泊酚麻醉加昂丹司琼组(B2组)?丙泊酚-七氟烷静吸复合麻醉组(C1组)?丙泊酚-七氟烷静吸复合麻醉加昂丹司琼组(C2组),各组40例;昂丹司琼使用方法为在手术结束前5 min静脉注射8 mg?观察气管导管拔除后不同时间段内(0~4 h?4~8 h?8~12 h?12~16 h?16~24 h)恶心?呕吐发生情况?结果:①与A1组相比,术后24 h内B1?C1组恶心发生率明显较低(P < 0.05);分别与A1?B1和C1组相比,A2?B2?C2组在术后0~12 h内恶心发生率明显降低(P < 0.05),术后12-24 h内恶心发生率降低不明显?②与A1相比,术后24 h内B1?C1组呕吐发生率明显较低(P < 0.05);分别与A1?B1和C1组相比,A2?B2?C2组在术后24h内呕吐发生率明显降低(P < 0.05)?结论:七氟烷麻醉比丙泊酚麻醉或七氟烷-丙泊酚联合麻醉更易发生PONV;昂丹司琼对不同麻醉方式下PONV的疗效不一样,对术后24 h内呕吐的治疗效果优于恶心的治疗效果,且对七氟烷麻醉所引起的PONV治疗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5.
胸科病人由于手术及疼痛等原因常导致术后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肺泡表面物质丢失、小灶性肺不张等,引起肺内分流增加,严重者可引起呼吸衰竭。术后镇痛可明显减轻疼痛、改善病人肺功能、提高术后恢复期生活质量。本研究拟通过比较开胸手术病人自控镇痛(PCA)与肌肉注射镇痛法术后肺内分流和氧代谢的变化,探讨胸科手术后合适的镇痛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