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88篇
综合类   25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1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1.
212.
该患者病属中医的关格范畴,关乃小便不通,格则呕吐不止,现代医学诊断为慢性肾功能衰竭。辨证:此乃脾肾两虚,水湿蕴结化热,而成上蒸下注之候。盖腰为肾府,肾之精气衰竭,故全身疲乏,腰痠,面目虚浮。湿热上蒙心窍,神明被扰,而为白天神识呆滞,晚上烦躁不安;中阻脾胃,胃气不降则恶心呕吐,脾气不运而食欲不振:下注膀胱,气化不利,则见小便量明显减少。湿热下结肠道,腑气不行,大便4日不解。舌淡红是脾肾俱虚之象,苔黄厚腻,脉象弦滑属湿热蕴结之征。立法:治以清利湿热,和胃降逆,补肾通便。  相似文献   
213.
高血压病是常见病,以动脉血压增高为其主要临床表现,可引起血管、脑、心、肾等器官的病变。中医药对本病的治疗,一是采用治标的方法,控制阴虚阳亢症状的进一步发展;二是采用治本的方法,调整人体阴阳平衡,从根本上改善人的体质,三是采用标本兼治的方法,把控制疾病的症状和友善人的体质结合起来,从而稳定病情。  相似文献   
214.
凡以化痰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化痰药。化痰药不仅用于因痰引起的咳嗽、气喘,并可用于瘰疬、瘿瘤、阗痫、惊厥等症。化痰药很多,但是主要分为温化寒痰和清化热痰两大类。兹就具体应用分述如下: 一、辨证选药痰有寒痰、湿痰、风痰、顽疾、痰热、痰结、痰核等表现,各种痰的病理变化可以引起各种不同的病  相似文献   
215.
请您辨治     
病历摘要患者女,46岁,演员,于1984年3月10日入院。主诉:恶心呕吐10余天,小便明显减少3天,伴腰痛,全身疲乏.现病史;患者自去年下半年开始,因演出繁忙,全身疲乏,腰酸,面目虚浮,尿道感染反复发作,用  相似文献   
216.
二汗出异常【病因病理】正常的汗出,是人体调节体温,排泄废物的一种生理现象。在温病过程中,汗出异常是由于温邪的侵入,导致腠理开泄,汗腺分泌功能失调所致。因为治疗的需要,常常使汗出异常,是作为一种驱邪外除的途经。如果温邪侵入,卫表闭塞,腠理致密,可使正常的汗出变为无汗;随着邪热入里,里热亢盛,迫津外泄,此时则见汗大出;病情进一步发展,阴液日见亏耗,又可造成无液作汗。在邪正剧争之时,正气奋起鼓邪外出,而见全身寒战发抖,继而一身大汗。也有湿热薰蒸之时,可见头面汗出甚多。总的来说,汗出异常在津液损耗的观测上有重要的意义。【鉴别分析】 (一)无汗:指机体在病理的情况下未见汗出。如为温病初起,则属邪袭卫表,  相似文献   
217.
温病学科的发展与分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18.
临床上,应用理气和胃、健脾温中、滋养胃阴、化瘀通络等方法治疗胃脘痛不能取效时,而采用清代医家吴鞠通的补任通维法可获显效。中医理论认为,任脉主一身之阴,维脉有阴阳之分,久病累及肾之阴阳,补任脉以滋肾阴,通维脉则调阴阳,这是从本治疗的一个方法。笔者兹介绍验案如下。  相似文献   
219.
220.
<正> 慢性肝炎是消化系统病变中常见的容易反复发作的疾病.临床上可以表现为肝区疼痛、腹胀、低热、疲乏、食欲不振,有时恶心,肝脏肿大、肝功能可呈明显损害.不少病人进一步转化成肝硬化腹水,病情日趋严重.近年来,笔者根据我院附属医院肝科夏德馨老先生经验,在门诊和病房中运用中医中药治疗取得了一些效果.兹据临证所见,对本病形成、证治和用药,略陈管见,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