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84篇 |
免费 | 8篇 |
国内免费 | 5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10篇 |
临床医学 | 53篇 |
内科学 | 32篇 |
皮肤病学 | 2篇 |
特种医学 | 1篇 |
外科学 | 4篇 |
综合类 | 46篇 |
预防医学 | 9篇 |
药学 | 23篇 |
中国医学 | 4篇 |
肿瘤学 | 13篇 |
出版年
2023年 | 2篇 |
2021年 | 5篇 |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8篇 |
2018年 | 2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6篇 |
2014年 | 7篇 |
2013年 | 9篇 |
2012年 | 5篇 |
2011年 | 7篇 |
2010年 | 12篇 |
2009年 | 25篇 |
2008年 | 13篇 |
2007年 | 19篇 |
2006年 | 24篇 |
2005年 | 4篇 |
2004年 | 5篇 |
2003年 | 4篇 |
2002年 | 13篇 |
2001年 | 9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2篇 |
1995年 | 4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31.
由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人们对乙肝病毒(HBV)相关抗体, 尤其是抗-HBs的临床意义有了新的认识.就此本院肠道门诊收集125例HBV相关抗体阳性血清, 应用全自动荧光定量PCR仪来检测血清HBV-DNA(拷贝/mL)与相关抗体间的关系, 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32.
BCR/ABL融合基因和转录因子FoxO3a在初发和急变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中的表达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初发和急变患者外周血BCR/ABL融合基因和转录因子FoxO3a的表达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利用EVA Green建立实时荧光RT-PCR检测BCR/ABL、FoxO3a和GAPDH的方法,检测25例CML初发和25例CML急变患者的外周血样本中BCR/ABL融合基因和FoxO3a的表达,以及30例正常人外周血样本中FoxO3a的表达,以GAPDH为内参基因,各组基因表达水平的差异采用△△CT相对定量法.结果:CML急变患者外周血BCR/ABL融合基因的表达水平是初发患者的4.72倍,正常人外周血样本中FoxO3a的表达水平分别是CML初发和急变患者的143.39倍和8.18倍.结论:BCR/ABL融合基因的高表达与转录因子FoxO3a的低表达可能与CML不同阶段的病理过程相关联. 相似文献
33.
湖州市2005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湖州市麻疹流行规律,为控制麻疹疫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湖州市2005年麻疹疫情资料、监测资料及个案调查表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5年湖州市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共报告麻疹1 866例,死亡1例,发病率69.89/10万,比2004年上升623.6%;年龄构成以15岁以上为主(68.0%);发病以冬春季为高;易感人群积累是造成本年度麻疹流行的最重要原因。[结论]应提高人群免疫水平,加强疫情监测。 相似文献
34.
32例急性白血病免疫分型与预后关系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白血病免疫分型对判断预后的指导意义.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FCM)对32例急性白血病进行免疫分型.初诊的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ML)分别予CAG,HCAG,DA(3+7)标准方案化疗,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予DOP或DOLP方案化疗,杂合性白血病(ABL)予DOAP方案化疗.结果 AML患者常见表达抗原依次为CD13>CD33>CD117>CD38>HLA-DR>CD34>CD64>CD14>CD56>CD7,B系ALL主要表达抗原为CD10,CD19及非特异性祖系抗原HLA-DR,T系ALL主要表达抗原为CD7,CD5,和髓系CD13以及非特异性祖系抗原CD38.急淋(My+ALL)和急非淋(Ly+AML)预后较差.结论 白血病免疫分型为制订治疗方案和判断预后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5.
目的 探讨双色荧光原位杂交(D-FISH)技术在检测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M4)inv(16)中的价值。方法 用荧光素直接标记的双色断裂点分离的基因探针CBFβ对42例M4患者进行间期D-FISH检测,并与常规细胞遗传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采用R显带核型分析的42例M4患者均未发现inv(16),而D-FISH检测发现10例(23.8 %)inv(16),阳性率为30.1 % ~ 98.0 %,平均阳性率82.1 %。5例M4Eo患者均伴有inv(16)。10例阳性患者中7例核型正常,2例伴+22,1例伴+8。结论 inv(16)在M4中阳性率为23.8 %,与M4Eo密切相关;用CBFβ双色探针进行D-FISH为检测inv(16)提供了有效的方法,是细胞遗传学检查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36.
现对作者收治的60例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医院感染情况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探讨其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7.
38.
目的:观察恶性血液病患者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后对血清乳酸脱氢酶(LDH)、碱性磷酸酶(ALP)及β2微球蛋白(β2-MG)的影响。方法:将化疗后的恶性血液病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观察随白细胞升高LDH、ALP、β2-MG的变化。结果:随着白细胞的升高,LDH、ALP也不升,而β2-MG无变化。结论:当将LDH、ALP作为肿瘤指标时,要注意与由G-CSF引起的LDH、ALP升高相区 相似文献
39.
患者女,75岁,确诊2型糖尿病3年。3年前开始使用精蛋白锌重组人胰岛素(优泌林N),每日6U,晚10时注射,以及重组人胰岛素(优泌林R),早晨28U,中午22U,晚上16U,皮下注射。使用规格为30G×8mm的BD胰岛素笔用针头。胰岛素使用前须恢复至室温。注射范围为腹部脐周10cm,注射部位轮换使用。6个月后注射部位出现凹陷,改为双臂三角肌下缘和双大腿内外侧注射,3~6个月后也先后出现注射部位凹陷,凹陷局部均无皮肤红肿、皮疹等,无瘙痒及疼痛。患者1年半前停用优泌林N和优泌林R,改口服格列喹酮、阿卡波糖,皮肤凹陷区域未见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40.
1例病程为 2年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 (男 ,2 2岁 ) ,因急性发作而入院行骨髓移植治疗。先用马利兰4mg/(kg·d) 4天和环磷酰胺 10 0mg/(kg·d) 2天预处理 ,8天后接受孪生兄长 110 0ml异体骨髓移植。移植后第 7天WBC 2 0 0× 10 9/L ,患者畏寒、高热 ( 4 0℃ ) ,第 9天全身皮肤出现痛性结节、脓肿。局部皮肤脓肿穿刺液沙堡琼脂 (SDA)培养、血培养肉汤增菌液多次分离到黄曲霉。患者经两性霉素B脂质体、5FC、伊曲康唑等抗真菌药治疗 4个月 ,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