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84篇 |
免费 | 8篇 |
国内免费 | 5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10篇 |
临床医学 | 53篇 |
内科学 | 32篇 |
皮肤病学 | 2篇 |
特种医学 | 1篇 |
外科学 | 4篇 |
综合类 | 46篇 |
预防医学 | 9篇 |
药学 | 23篇 |
中国医学 | 4篇 |
肿瘤学 | 13篇 |
出版年
2023年 | 2篇 |
2021年 | 5篇 |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8篇 |
2018年 | 2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6篇 |
2014年 | 7篇 |
2013年 | 9篇 |
2012年 | 5篇 |
2011年 | 7篇 |
2010年 | 12篇 |
2009年 | 25篇 |
2008年 | 13篇 |
2007年 | 19篇 |
2006年 | 24篇 |
2005年 | 4篇 |
2004年 | 5篇 |
2003年 | 4篇 |
2002年 | 13篇 |
2001年 | 9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2篇 |
1995年 | 4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和卡托普利干预对连续周期性波动的高静水压下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MC)产生PAI-1和tPA的影响。方法:大鼠MC分别在生理压力(5.32kPa,PP)、中压(7.98kPa,MP)、高压(10.64kPa,HP)环境下,不同药物(阿托伐他汀、卡托普利)中培养1、3、5、7d。Western Blotting法测定细胞裂解液中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含量。结果:与PP组1d相比,PP组3、5、7dtPA、PAI-1水平无明显变化;MP和HP组从1d开始可见PAI-1水平呈时间依赖性升高,7d达到最高。tPA呈时间依赖性下降,MP、HP组在1d开始下降,7d达到最低。阿托伐他汀和卡托普利均能抑制MP、HP组PAI-1水平上升及tPA水平下降,2者合用可进一步抑制PAI-1水平上升及tPA水平下降。结论:周期性波动的高静水压可使PAI-1水平上升,tPA水平下降。阿托伐他汀和卡托普利可缓解高静水压引起的PAI-1上升,tPA下降,2者存在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02.
103.
湖州市2005年麻疹高发流行因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湖州市2005年麻疹流行特征,探讨流行因素。方法对2005年麻疹发病情况进行情况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5年麻疹发病明显高于往年,病例以散发为主伴局部暴发,15岁以上年龄组高发,小于8月龄也占一定比例,病例麻疹疫苗免疫接种率低下。结论人群免疫力低下是本次流行的主要因素,小于8月龄儿母传麻疹抗体获得不足、预防接种、麻疹病毒变异等对本次流行也有一定影响,医院、学校等公共场所暴露以及人口流动是重要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4.
1987年8月到1991年6月我们753例患有各种类型心脏病合并心律失常的病人进入心电监护室、其中52例发生致命性心律失常,现把在心电监护下52例病员抢救情况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105.
106.
目的 探讨血清中一氧化氮(NO)、N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和降钙素原(PCT)浓度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我院2013-2015年期间确诊为COPD患者175例作为研究组,并根据FEV1/FVC、FEV1%预计值和临床症状将COPD分为轻度(45例)、中度(40例)、重度(46例)和极重度(44例)四组,选取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五组受检者血清中NO、NT-proBNP和PCT浓度,分析四组COPD患者和对照组之间各指标的差异及其与FEV1%预计值的相关性.结果 对照组、COPD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和极重度组患者FEV1%预计值分别为(87.1±6.7)%、(82.4±4.8)%、(58.9±6.2)%、(43.8±4.2)%和(26.7±2.7)%,血清中NO水平分别为(35.66±13.85)μmol/L、(28.45±10.50)μmol/L、(20.65±7.56)μmol/L、(13.41±4.34)μmol/L和(8.54±3.26)μmol/L,呈递减趋势且各组FEV1%预计值和NO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五组NT-proBNP水平分别为(45.6±8.6)pg/mL、(102±34.4)pg/mL、(214±45.2)pg/mL、(348±60.3)pg/mL和(425±105.2)pg/mL,呈递增趋势且各组NT-proBN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和极重度COPD患者血清中PCT水平明显高于轻度、中度COPD患者和对照组[(1.055±0.536)ng/mL、(2.564±1.135)ng/mL vs(0.081±0.043)ng/mL、(0.087±0.045)ng/mL、(0.062±0.026)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PD患者FEV1%预计值与NO的浓度呈正相关(r=0.525,P<0.05),与NT-proBNP和PCT的浓度呈负相关(r=-0.685,P<0.05;r=-0.424,P<0.05).结论 COPD患者严重程度的增加与血清NO浓度呈负相关与血清NT-proBNP和PCT浓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7.
糖尿病、高血压的患病率在中国及全球呈现上升趋势,是引起心脑肾血管损害的主要危险因素。高血压的治疗监测有动态血压监测,还常涉及的家庭血压测量。高血压诊断一旦成立,生活方式干预是使血压达目标值的基石。动态血压可准确评估全天的血压情况。国家健康研究所和临床机构推荐新诊断的高血压患者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进行评估。ADA指南推荐糖尿病合并高血压诊室收缩压应低于140 mmHg。 相似文献
108.
伊曲康唑治疗血液病合并真菌感染3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伊曲康唑治疗血液病合并真菌感染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择医院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30例,应用伊曲康唑序贯治疗。第1-2天200mg/次、2次/d静脉注射,第3-14天200mg/次、1次/d静脉注射,有效者第15天起改用伊曲康唑口服液200mg/次、2次/d,总疗程14~90d。结果痊愈8例,显效11例,进步4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63.33%(19/30);不良反应发生率16.67%(5/30),主要表现为胃肠道反应、肝功能损害、皮疹、水肿,均为一过性。结论伊曲康唑治疗血液病合并真菌感染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9.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