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21篇
神经病学   6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探讨HBsAg(+)产妇血清和乳汁中HBV DNA载量关系及相关性,为慢性乙型肝炎产妇母乳喂养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对148例HBsAg(+)产妇血清和乳汁中乙肝病毒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FQ-PCR)方法检测HBV DNA,按产妇血清HBV载量分为HBV DNA载量<420 IU/ml组、420~104 IU/ml组、105~106 IU/ml组、107~108 IU/ml组,并同时收取产妇乳汁进行HBV DNA检测,比较不同组间乳汁HBV DNA阳性率以及血清HBV DNA与乳汁HBV DNA的相关性。结果148例HBsAg(+)产妇血清HBV DNA阳性率为31.8%(47/148),乳汁阳性率为16.2%(24/148),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55,P<0.05);HBsAg(+)产妇血清HBV DNA载量<420 IU/ml时,其对应的乳汁中均未检出HBV DNA;血清HBV DNA载量在420~104 IU/ml区间时,其对应乳汁中HBV DNA检出率为14.3%(3/18);血清HBV DNA载量在105~106 IU/ml区间时,其对应乳汁中HBV DNA检出率为71.4%(5/7);血清HBV DNA载量在107~108 IU/ml区间时,其对应乳汁中HBV DNA检出率为84.2%(16/19)(χ2=20.88,P<0.05);当血清HBV DNA含量升高时,乳汁中含量也相应增高,二者中度相关(r=0.628)。结论 HBsAg(+)产妇乳汁有不同载量的HBV DNA存在,其含量低于相应血清;随着血清HBV DNA载量的升高,产妇乳汁中HBV DNA载量有增高趋势,母乳喂养有潜在的传染性。  相似文献   
32.
RNA干扰技术能有效地沉默外源性或内源性的基因表达,即序列特异性转录后在mR—NA水平阻断基因的翻译,具有效果确切、高特异性、高效性的特点,它为肿瘤的基因治疗开辟了一条新途径,现对近几年这方面的成果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3.
目的比较卟啉合成试验(ALA)与传统生化试验在嗜血杆菌鉴定中的一致性,结合快速β-内酰胺酶检测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下呼吸道感染病例信息及其痰液标本并使用筛选平板分离嗜血杆菌,使用VITEK2compact系统鉴定可疑菌落同时应用ALA试纸条检测细菌卟啉合成能力,并评估结果一致性。使用显色头孢硝噻吩法检测流感嗜血杆菌β-内酰胺酶,并使用ATB HAEMO板条检测其抗菌药物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共收集3503例病例及标本,分离到嗜血杆菌329株,分离率9.4%(329/3 503),分离菌株主要来自10岁以下儿童(80.2%,264/329)。菌株经两种方法同时鉴定,314株流感嗜血杆菌及11株非流感嗜血杆菌鉴定结果一致,一致率为98.8%(325/329)。314株流感嗜血杆菌β-内酰胺酶阳性率为54.5%(171/314),非产酶株中有22.4%(32/143)为BLNAR株(β-内酰胺酶阴性氨苄西林耐药),产酶株与非产酶株仅氨苄西林与头孢噻肟药敏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普通非产酶株与BLNAR药敏结果差异较大。结论嗜血杆菌主要分离自儿童,ALA试验与传统生化鉴定一致性较好,可以作为常规鉴定方法的有效补充,结合β-内酰胺酶检测可快速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预测性药敏报告,满足临床需求,值得基层医疗机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4.
甘露醇治疗脑水肿诱发尿素氮增高的机理探讨及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甘露醇在治疗脑水肿时出现尿素氮(BUN)、血肌酐(CREA)增高的机理,并介绍防治方法。方法:分析64例脑水肿患应用甘露醇后尿素氮、血肌酐增高的情况及综合治疗的结果。结果:64例中经治疗62例在不同时间使尿素氮、血肌酐恢复正常,占96.80%;2例出现急性肾衰死亡,占3.20%。结论:甘露醇是治疗外伤性脑水肿和脑卒中所致脑水肿最有效的药物。治疗中出现单纯尿素氮和/或血肌酐增高并不意味着出现肾衰,在一定范围内为保证脱水效果仍可应用甘露醇。及时、早期防治绝大部分患尿素氮、血肌酐可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35.
背景:近年有学者提出高压氧对缺血再灌注损伤氧自由基的清除有正性作用,并能提高三磷酸腺苷合酶的活性,调节钠钙平衡,抑制钙内流,从而有效保护细胞,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目的:从骨骼肌的病理和细胞因子改变角度,观察高压氧对不同时相肢体缺血再灌注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4/09在重庆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完成.材料:健康SD大鼠108只,体质量250~300g.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12只、缺血再灌注组48只与高压氧组48只,雌雄对等.方法:空白对照组不做缺血再灌注;缺血再灌注组和高压氧组持续缺血8h,分别行再灌注0,4,24,72h.高压氧组造模后连续5d给予高压氧处理.主要观察指标:检测各组大鼠组织萃取液中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含量;以大鼠腓肠肌制备电镜和光镜标本,观察其骨骼肌微血管超微结构和组织形态变化;结果:①再灌注后各个时点,高压氧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含量较缺血再灌注组均显著升高;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含量较缺血再灌注组均显著降低(P<0.05).②再灌注24h,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高压氧治疗组骨骼肌细胞肿胀及炎性细胞浸润均较轻,微血管内几乎无微血栓形成,肌小节极少断裂,质膜较少破坏,少数线粒体肿胀,髓样结构形成.结论:损伤后72h之内高压氧对缺血再灌注肢体产生了较显著的保护作用,该作用可能与抑制炎症因子激活释放,促进纤溶系统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36.
深静脉置管术在临床上已广泛应用,因为在抢救危重病人、长期静脉给药、肠外营养支持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而在神经外科重症病人中尤其众多。2008年5月至2010年2月,我科共完成203例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7.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病毒e抗体在慢性乙肝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时间分辨免疫荧光分析法(TR-FIA),对494例慢性乙肝的标志物(HBV M)定量检测,对HBsAg发生变化了的慢性乙肝患者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定量检测HBV DNA载量。结果 494例慢性乙肝e抗体阳性者常见的HBV M有5种模式,以HBsAg>0.2 ng/mL、抗-HBe>0.2 PEIU/mL、抗-HBc>0.9 PEIU/mL、抗-HBs<10 mIU/mL、HBeAg<0.5 PEIU/mL模式为主(74.7%),其次为HB-sAg<0.2 ng/mL、抗-HBs<10 mIU/mL、HBeAg<0.5 PEIU/mL、抗-HBe>0.2 PEIU/mL、抗-HBc>0.9 PEIU/mL模式(18.1%);两种模式中,抗-HBe与HBsAg定量值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但抗-HBe定量与HBsAg的阳性率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86,P<0.01);持续高含量的抗-HBe,HBsAg发生变化的概率明显升高,HBsAg变化值与HBV DNA变化值呈正相关(r=0.784,P<0.01)。结论慢性乙肝在HBsAg<0.2 ng/mL、抗-HBs<10 mIU/mL、抗-HBe>2.0 PEIU/mL时,提示有低含量HBsAg或隐匿性乙型肝炎的可能性;同时,在HBsAg<10 mIU/mL、抗-HBe>2.0 PEIU/mL的慢性乙肝发生活化可能性大。因此,对慢性乙肝抗-HBe定量持续很高的患者密切观察,及时给予干预性治疗显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38.
目的:探讨血浆降钙素原(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肿瘤坏死因子受体(sTNFR)在细菌感染炎症与活动期系统性红斑狼疮(SLE)鉴别与诊断价值。方法采用自动生化仪与电化学发光仪检测49例临床诊断为细菌性感染的患者与30例非细菌感染者血液中PCT与hs-CRP含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21例活动期SLE患者与30例静止期 SLE患者血液中 TNFR浓度。结果细菌感染组与非细菌感染组 PCT 浓度为(0.178±0.04)、(0.038±0.03)ng/mL ,hs-CRP浓度平均秩次为49.2、20.5 mg/L(P<0.05),活动期SLE组与静止期SLE组sTNFR1浓度为(12.73±3.94)、(8.54±3.23)ng/mL ,sTNFR2浓度为(9.23±2.56)、(6.31±2.04) ng/mL(P<0.05),PCT诊断细菌性感染炎症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19,P=0.013;hs-CRP诊断细菌性感染炎症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52;sTNFR1诊断活动期SLE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92,P=0.000,sTNFR2诊断活动期SLE的 ROC曲线下面积为0.834,P=0.000。结论 PCT与hs-CRP检测有助于区分细菌性感染与SLE活动期炎症,hs-CRP诊断细菌性感染的诊断价值高于PCT ,sTNFR可以有效区分活动期SLE与静止期SLE。  相似文献   
39.
手足口病患儿病毒型别及与肌酸激酶同工酶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临床症候群,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 71)最常见。多数患儿临床表现较轻,少数重症患儿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损害,引起心肌炎、肺水肿等症状。各地区手足口病病毒型别差异较大,而且同一地区不同季节差异也很大,  相似文献   
40.
目的研究Bio-Rad D10糖化血红蛋白仪更换新色谱柱后活化的平衡时间,以及对糖化血红蛋白(HbA1c)测定准确性的影响。方法新色谱柱安装并活化后校标使用,每3h测1次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HbA1c室间质评标本,连续比较相邻两时间点间结果的差异。无显著性差异后再次校标测试,比较校标前后准确性的变化;以室间质评通过标准(靶值±8%×靶值)为水平,绘制各时间点偏倚散点图及其绝对平均值的趋势线,根据范围大小及线性变化判断活化平衡时间;为排除进样对活化时间的干扰,用另一根同批号的新色谱柱做验证实验,即经活化静置该段平衡时间后校标测试,观察其变异系数(CV)及与靶值的偏差,以检测指南中的质量目标来判断其测定准确性。结果 0、3、6h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h与9h比较及9h校标后与12h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偏倚从-11.3%~28.9%逐渐下降为-5.7%~11.6%后趋于平稳,6h处为拐点,校标后继续维持在-1.1%~4.3%。校标前后两段时间偏倚绝对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验证实验批内和日间CV分别为1.58%~1.87%和1.72%~2.64%,偏差在±5%以内,符合质量目标的要求。结论 Bio-Rad D10糖化血红蛋白仪色谱柱活化6h已达到平衡,未充分活化即开始校标测定,可导致测定结果不准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