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0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6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8篇
口腔科学   103篇
临床医学   36篇
内科学   8篇
神经病学   11篇
特种医学   11篇
外科学   19篇
综合类   81篇
预防医学   25篇
药学   29篇
中国医学   22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通过猴乳磨牙尖周病模型的复制,表明与恒牙尖周病相近.而根分叉的骨质稀疏区。并无炎症细胞浸润.通过对乳磨牙尖周炎分别进行根管治疗术和变异干髓术治疗,术后6个月。两者疗效无显著差异.治疗后炎症消退,则对牙囊和牙胚无明显影响。否则可影响牙胚的缩余釉上皮.发生形态改变.变异干髓术的干髓剂尚不能完全固定腐败坏死的牙髓组织,只能使炎症局限,多不能完全消失。  相似文献   
122.
目的:评价胶原类材料作为牙齿组织工程研究的支架材料的可行性。方法:将生长因子诱导后的人牙源性间充质细胞与胶原类材料复合后进行体外三维培养,观察细胞生长和增殖情况。结果:细胞在胶原凝胶中生长良好,并保持了分化表型。细胞在胶原膜表面伸展充分,生长良好,增殖活跃,细胞表面可见多数分泌颗粒。结论:胶原类材料适宜牙源性间充质细胞的生长。然而,它们坚韧性不高,而且无法为矿化组织细胞的生长提供充足的矿物离子环境。因此,胶原类材料可作为牙齿组织工程研究的一类较好的辅助性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123.
离体上颌第二磨牙髓室底形态特点及根管口的定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上颌第二磨牙的髓底形态特点及根管定位。方法51颗离体的上颌第二磨牙,其中5颗牙齿拍常规的烦舌向x线片,牙齿均用金刚钻在喷水下依釉牙骨质界横断牙冠(cememo—enamel junction,简称CEJ),取根侧部分为实验样品,用放大镜观察髓室底的解剖形态和根管口的位置。髓室底沟分5型。结果根管口总是位于髓室壁和髓室的交汇处,或位于牙根发育融合线的顶点。髓室底沟呈“Y”型的牙齿28颗(占55%.28/51),呈“7”形的牙齿11颗(22%),上述根管口均与牙根发育融合线相接,远中烦舌沟的牙齿5颗(10%),近中烦舌沟的牙齿1颗(2%),2个根管口的牙齿6颗(12%)。结论由于x线片上有时很难准确显示上颌第二磨牙牙根的形态,修复性牙本质或矿化常闭塞根管口,应该仔细地进行x线片阅读和临床探查,防止根管遗漏。  相似文献   
124.
人牙源性间充质细胞向成牙本质细胞的诱导分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建立人牙源性间充质细胞向成牙本质细胞分化的体外诱导方案。方法:应用bFGF IGF 1或TGF β1分别对培养早期的人牙源性间充质细胞进行平面定向诱导,观察诱导后细胞的形态学改变,采用免疫荧光染色和RT PCR方法检测成牙本质细胞标志物———DSP蛋白和DSPPmRNA在诱导后细胞中的表达,并通过VonKossa染色检测诱导后细胞的矿化能力。结果:诱导后部分细胞出现单侧较长的细胞突起,表达DSP蛋白和DSPPmRNA,体外连续培养可自发形成矿化结节,出现较典型的成牙本质细胞的形态和功能特征。结论:bFGF IGF 1或TGF β1可促进牙源性间充质细胞向成牙本质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125.
单操作孔电视胸腔镜治疗自发性气胸28例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汪平  郑崇乐  陈亮  谢刚  龚太乾 《西部医学》2008,20(4):714-715
目的探讨单操作孔电视胸腔镜治疗自发性气胸的可行性和适应证。方法回顾分析28例自发性气胸病例的临床资料,采用单操作孔电视胸腔镜治疗的双腔气管插管全麻后侧卧位单肺通气,取腋中线第七肋间为电视胸腔镜观察孔,于腋前线第4肋间作一长约2-3cm皮肤切口经肋间进入胸腔作为操作孔,采用常规细长器械或电视胸腔镜器械经操作孔进入胸腔内操作完成肺大疱的切除、胸膜摩擦等操作。结果28例患者中肺大疱切除27例,胸膜摩擦1例。手术时间45-125 min,平均65分钟;出血10-200ml,平均50毫升;术后全部顺利恢复出院,无术后血胸、肺部感染等并发症。随访1-12个月,仅1例复发经胸腔闭式引流治愈。结论单操作孔电视胸腔镜免除常规三孔电视胸腔镜手术所需的1-2个辅助操作孔的损伤,在进一步减少手术创伤的同时,可完成肺大疱切除术和胸膜摩擦术治疗自发性气胸,且与常规三孔电视胸腔镜技术的治疗效果相同,可进一步推广用于其它只需进行简单胸内操作、易于暴露的胸膜疾病、心包疾病和肺活检、局部切除及纵隔疾病的诊治。  相似文献   
126.
目的比较关节镜下复位内固定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SchatzkerⅠ~Ⅲ型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中山市港口医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采用关节镜下复位内固定治疗的18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纳入观察组,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行切开复位内固定的25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疗效指标和并发症、术后2 d Rasmussen胫骨平台骨折影像学评分及术后1年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分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后引流量、下床活动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Rasmussen胫骨平台骨折影像学评分和膝关节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膝关节最大活动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切开复位内固定相比,关节镜下复位内固定治疗SchatzkerⅠ~Ⅲ型胫骨平台骨折能更好地发现和处理软组织损伤,手术创伤更小,膝关节活动度恢复更好。  相似文献   
127.
目的探讨宫颈环形电切术(100pelectrosurgiealexcisionprocedure,LEEP)诊治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intraepithelialneoplasia,CIN)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我院门诊经阴道镜检查并行宫颈活检确诊为CIN的190例患者采用LEEP术。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对术前阴道镜下活检病理结果与LEEP术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手术时间为(6.89±6.55)min,出血量(8.39±1.38)ml,患者术前、术后病理诊断级别相符60.53%,升高18.42%,降低21.05%。结论宫颈环形电切术是诊治宫颈上皮内瘤变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8.
目的分析听力筛查未通过婴幼儿的客观听力学特征,为早期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听力筛查未通过患儿286例进行听力诊断性检查。采用听性脑干反应(ABR)、40Hz听觉相关电位(40Hz—AERP)、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声导抗进行评估。结果286例婴幼儿中双耳听力正常95例(33.22%);听力损失者191例(66.78%),其中单耳听力损失70例(24.47%),双耳听力损失121(42.31%);传导性听力损失59例(20.63%),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132例(46.15%);轻度听力损失91例(31.82%),中度43例(15.03%),重度20例(6.99%),极重度37例(12.94%)。191例听力异常者只有16例复查,占8.38%,复查结果:听力正常2例,双耳听力损失10例,单耳听力损失4例。结论部分听力筛查未通过婴幼儿的听力可随着听觉神经系统发育的完善恢复正常;同时中耳病变也是部分婴幼儿听力筛查未通过的影响因素;客观听力学组合测试可有效评估听力筛查未通过患儿的听力特征,为听力损失的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提供科学依据;听力异常患儿的复查率低和失访率高仍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9.
目的 评估第二代双源CT前门控大螺距冠状动脉成像(Flash模式)中ECG呈现的"不稳定波形"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Flash模式冠状动脉成像的73例连续病例,与采集数据前ECG波形比较,观察采集数据的单个R-R间期中波形变化。采用4级法评估图像质量。结果 组1(30例)为"不稳定波形"组,组2(43例)为"稳定波形"组。"不稳定波形"发生于数据采集时和(或)数据采集完成后,表现为基线抬高或下移,P波或QRS波群倒置、宽大畸形,T波~P波之间无命名的波形,波形呈M形、W形、V形或∧形,但R-R间期无变化。以血管段及患者为单位,两组间图像质量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可评估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前门控大螺距冠状动脉成像时,仅在图像采集R-R间期呈现的ECG"不稳定波形"可能为伪差,不对图像质量产生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30.
目的:初步分析第二代双源CT前瞻性心电触发大螺距扫描(Flash模式)行心脏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同时观察扫描的辐射剂量.方法:回顾性分析了87例第二代双源CT使用Flash扫描模式(前瞻性心电触发选在60% R-R间期,螺距3.4)行冠脉成像患者的图像质量.分别由2名医师采用4级法进行综合评估,1~3级图像为可评估,能用于影像诊断,4级为不可评估; 根据美国心脏学会冠脉16段分段法,对各段图像质量进行分级评估;再根据扫描心率,分成≤65次/min和>65次/min 2组病例,比较2组间图像质量的差异;统计分析此种扫描模式的平均辐射剂量.结果:共评价冠脉1 047段,可用于诊断的节段占97.3%,不可评价节段占2.7%;平均心率≤65次/min组可评价血管节段为99.5%,平均心率>65次/min 组可评价血管节段是89.1%,2组图像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每例扫描辐射剂量为(1.25±0.45)mSv.结论:使用Flash模式行冠脉CTA扫描图像质量较高;对于心律较整齐患者,影响其图像质量的主要因素是心率,在60%R-R间期采集时,扫描时心率≤65次/min图像质量较心率>65次/min可评价比例明显提高;此种模式较其他扫描模式辐射剂量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