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4篇
临床医学   13篇
神经病学   5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8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9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探讨退变性脊柱侧弯与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总结自2010年3月至2013年11月收治的退变性脊柱侧弯患者共53例,其中男9例,女44例,平均年龄66.5岁(56~80岁),所有患者均行脊柱正侧位x线检查并记录Cobb角;对照组47例,由部分接受骨密度检测的住院患者构成,其中腰椎间盘突出症29例,腰椎管狭窄症18例,均不合并脊柱侧弯,男16例,女31例,平均年龄64.7岁(54~83岁);两组患者均应用双能X线吸收法测定并分别记录股骨颈、Ward,S三角和股骨大粗隆及腰椎椎体(L1-L4)的骨密度值及T值,分析患者Cobb角与对应T值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在确诊的53例退变性脊柱侧弯患者中,平均Cobb角为32.1°±7.3°(11.6°~47.2°),平均T值为-2.87±0.78(-4.81~-0.78),合并骨质疏松症患者46例,骨量减少7例;对照组平均T值为-2.08±1.08(-4.76~0.56),合并骨质疏松症患者18例,骨量减少24例。退变性脊柱侧弯患者Cobb角与T值无相关性。结论退变性脊柱侧弯患者脊柱侧弯程度与骨质疏松程度无相关,骨质疏松症是退变性脊柱侧弯发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腰椎后路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腰34节段的后路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有限元模型,评估固定前后系统的应力变化,探讨后路内固定对腰椎和内固定器械的力学影响.方法 利用Pro/E三维建模软件模拟脊柱后路的钉棒内固定系统,MIMICS软件模拟手术实际操作,建立后路经椎弓根螺钉固定前后的腰3-4节段三维实体,导入有限元软件ABAQUS中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采用腰4椎体做收敛性分析,建立5种不同网格划分数目的 腰4模型进行验证.分析椎体和螺钉系统在0.5 mPa轴向压力下的力学变化.结果 在均布压力下,腰4模型位移为0.00125815 mm,与基准位移的误差只有0.8167%,模型收敛性好.在轴向压力作用下,固定后的椎体、椎间盘和内固定的应力发生明显变化,椎间盘的应力集中部位由后外侧转向前外侧,固定椎体产生的应力明显减小,应力遮挡效应明显.螺钉根部的上下方,存在着明显的应力集中,且上一椎体固定的螺钉要比下一椎体的螺钉承受应力大.结论 利用计算机辅助系统和有限元分析结合的方法 ,可以模拟腰3-4节段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手术,较直观地观察脊柱后路固定前后系统的力学变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切口周围皮缘坏死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 2003年1月~2005年11月,全膝关节置换382例患者(494膝)中发生切口周围皮缘坏死15例,回顾性分析这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全部伤口清创后均获愈合,平均愈合时间较正常延长3周以上;9例患者术后伸膝乏力伴前膝痛,6个月后明显好转.术后15例患者经平均2年随访,结果显示平均膝关节活动度92°;膝关节HSS功能评分由术前平均60分提高到86分;无继发感染和畸形发生.结论 发现皮肤坏死应尽早清创,坚持适当功能锻炼,仍可获得良好疗效.掌握微创技术可预防切口周围皮缘坏死.  相似文献   
14.
骨性突起与狭窄性腱鞘炎相关解剖学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骨性突起在狭窄性腱鞘炎形成中的作用及解剖学基础。方法:对14例成人防腐固定标本进行解剖学观察,其中,拇掌指关节6例,腕关节6例,肩关节2例。用部分腱鞘切除和部分骨性突起切除方法治疗狭窄性腱鞘炎患50例,计扳机指22例,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18例,肱二头肌长头肌腱腱鞘炎8例,尺侧腕屈肌肌腱腱鞘炎2例。结果:术后所有病例疼痛消失,42例得以随访,随访时间7-12个月,40例治愈,2例有效,治愈率达到96%。同时,解剖学研究发现,关节在某一个固定的位置时易被骨性突起损伤。结论:经临床和解剖学研究证实,骨性突起与狭窄性腱鞘炎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后路矫形术后远端交界区(LIV+2)在冠状面、矢状面和轴位上的变化。方法:2005年6月~2007年6月手术治疗AIS患者32例,男6例,女26例,年龄10~19岁,平均14.4岁。按PUMC分型,Ⅰc1例,Ⅱa4例,Ⅱb19例,Ⅱb21例,Ⅱc11例,Ⅱc35例,Ⅱd15例,Ⅲa5例,Ⅲb1例。均采用后路全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矫形固定,其中远端融合椎(LIV)与稳定椎(SV)为同一椎体(A组)15例,LIV与SV非同一椎体(B组)17例。术前和末次随访时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测量冠状面上躯干偏移(TS),LIV的倾斜度(LIVT),LIV尾侧椎间盘开角(LIVA),冠状面和矢状面上远端交界区的Cobb角和椎体的旋转度(LIV+1VR和LIV+2VR)。结果:随访24~36个月,平均29个月。两组末次随访时的TS与术前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LIVT由术前20.2°±5.9°下降到末次随访时的4.7°±3.8°(P0.001),B组由17.2°±5.5°下降到4.4°±2.7°(P0.001);A组术前和末次随访时LIVA分别为7.5°±4.7°和3.9°±3.1°(P=0.056);B组分别为4.5°±3.4°和5.4°±3.2°(P=0.492);Pearson′s相关分析显示两组远端融合椎倾斜度变化和其尾侧椎间盘开角变化之间相关性不显著(A组r=-0.067,P=0.813;B组r=0.362,P=0.154)。A组远端交界区(LIV+2)冠状面上Cobb角由术前20.5°±9.6°矫正至末次随访时9.4°±7.3°(P0.001);B组由13.8°±6.7°矫正至8.1°±4.7°(P=0.013);A、B组末次随访时远端交界区矢状面上Cobb角与术前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分别为P=0.464,P=0.598);Pearson′s相关分析显示A组末次随访时矢状面Cobb角和术前矢状面Cobb角之间相关性不显著(r=0.076,P=0.788),B组的相关性显著(r=0.803,P0.001)。两组末次随访时LIV+1VR和LIV+2VR与术前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AIS患者应用后路全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矫正后远端交界区在冠状面上矫形明显,矢状面和轴位上矫形不明显,且远端融合椎倾斜度减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后路多节段顶椎区水平式截骨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后凸畸形,观察并评价这一手术方法的疗效。方法对14例AS后凸畸形患者[年龄平均33岁;身高(156.64±6.78)cm;矢状面不同节段Cobb角:T5-1283.00°±10.29°,T11~L237.00°±10.51°,L1-514.000±4.85°;后凸Cobb角:T10~L248.60°±15.62°;躯干后凸角(WBKA角):53.30°±11.09°]采用顶椎区多个节段水平式脊柱截骨的方法来矫正后凸畸形。内固定均采用椎弓根螺钉技术。结果术后患者身高平均增长(8.70±2.05)cm(P〈0.01)。矢状面不同节段Cobb角:T5-1243.20°±9.04°,矫正39.80°±4.17°(P〈0.01);T11~L23.80°±1.53°,矫正33.20+4.74°(P〈0.01);L1-5 32.80°±6.81°,矫正18.79°±6.99°(P〈0.01)。后凸Cobb角:T10-L25.60°±1.68°,矫正43.00°±10.09°(P〈0.01)。WBKA角8.30°±3.10°,矫正44.18°+7.17°(P〈0.01)。均无明显神经症状。术后随访0.5~2年,截骨部位在6~12个月时出现椎体间和椎板的骨性融合,外形明显改善,心肺功能好转。结论顶椎区多节段水平式脊柱截骨治疗脊柱后凸畸形疗效良好,同传统的Lt以下椎体楔形截骨比较,有明显的优点,但不适用于椎体前缘有明显骨性融合的患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根据股骨头坏死的病因,阐明采用股动脉药物灌注+经皮骨髓移植治疗股骨头坏死的可行性和重要性。方法经股动脉穿刺插管,选择性的注入一些扩血管、解痉、扩容、溶栓的药物,再于股骨头坏死区注入新鲜的骨髓干细胞,刺激骨细胞的再生。结果治疗后髋关节功能明显改善,关节活动范围明显扩大,尤其是外展功能恢复明显,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4~12个月后X射线表现死骨有吸收,坏死区明显减小或消失。结论股动脉药物灌注+经皮骨髓移植治疗股骨头坏死,损伤小,疗效好,对早期股骨头坏死的患者可有效地恢复髋关节的功能。  相似文献   
18.
腰椎间盘退变后应力变化的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利用有限元分析方法,评估腰椎间盘退变后的生物力学变化.方法 利用MIMICS软件对正常腰椎的CT图像进行预处理后,导入ABAQUS软件建立正常椎间盘L3~L4节段的三维有限元模型.通过改变椎间盘退变后对应的材料属性,建立退变椎间盘L3~L4节段的有限元模型.对模型施加0.3 MPa均布轴向压缩载荷,比较正常和退变椎间盘的纤维环、髓核、软骨终板、关节突关节的应力.结果 与正常椎间盘比较,退变椎间盘的应力分布发生改变,纤维环周边承受较大应力,髓核的压应力明显降低,软骨终板的应力集中在外周偏后;关节突关节面的应力明显增大.结论 有限元方法可以直观地观察椎间盘退变对腰椎的影响,是对临床研究的必要补充.  相似文献   
19.
股动脉灌注并经皮骨髓移植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根据股骨头坏死的病因,阐明采用股动脉药物灌注并经皮骨髓移植治疗股骨头坏死的可行性。方法:经股动脉穿刺插管,选择性的注入某些扩血管,解痉,扩容,溶栓的药物,再于股骨头坏死区注入新鲜的骨髓干细胞,刺激骨细胞的再生。结果:治疗后髋关节功能明显改善,关节活动范围明显扩大,尤其是外展功能恢复明显,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4-12个月后X线片表现死骨有吸收,坏死区明显减小或消失。结论:股动脉药物灌注并经皮骨髓移植治疗股骨头坏死。损伤小,疗效好,对早期股骨头坏死的病人可有效的恢复髋关节的功能。  相似文献   
20.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时是否进行髌骨置换,经过20余年的探讨,依然没有定论。大量的临床研究并未表明全部置换、全不置换、选择置换中哪一种置换方式更具优势。我们就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结果作一综述,以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