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0篇
基础医学   15篇
临床医学   18篇
内科学   7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43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11篇
中国医学   16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7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6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本实验动态观察了异丙肾上腺素性心肌梗塞大鼠血浆前激肽释放酶(PKA)和抗凝血酶Ⅲ(AT-Ⅲ)的变化,并探讨了它们之间及其与心肌缺血、梗塞间的关系。结果发现,首次皮下注射异丙肾上腺素后4小时,PKA已显著降低(P<0.05),AT-Ⅲ也有降低趋势;24小时两者均显著降低(P<0.01),且两者间呈正相关(r=0.59,P<0.05);48小时AT-Ⅲ几乎恢复到正常水平,PKA则仍显著降低;24小时PKA与血清谷草转氨酶活性及心电图Ⅱ导联J/R比值均呈负相关(r=-0.60,-0.78;P<0.05,0.01)。提示内源性凝血系统的激活在异丙肾上腺素导致大鼠心肌梗塞过程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心肌梗塞后血浆AT-Ⅲ的降低主要与内源性凝血系统的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22.
先天愚型(down syndrome,DS)是一种最常见的染色体疾病,发病率约为0.1%,患者智力极度低下,且存在多种脏器畸形等并发症.据报道,DS患者先天性白内障发生率约为4%~7%,尚不包括后天发展形成的白内障,对DS患者的视功能危害极大[1].其治疗方法仍以手术为主,但由于该类患者异常的思维情感无法通过正常的言语途径反映和交流,增加了治疗及护理难度.此类患者围术期的护理措施尚无相关报道,本院于2010年10月11日收治DS合并白内障患者1例,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3.
目的通过与全身麻醉下机器人辅助取出骶髂螺钉进行对比, 探讨局部麻醉下机器人辅助取出骶髂螺钉的可行性及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成都大学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39例骨盆后环骨折脱位经皮骶髂螺固定手术患者资料, 均在机器人辅助下取出骶髂螺钉, 根据麻醉方式不同分为局麻组和全麻组。局麻组18例, 男10例, 女8例;年龄(43.3 ± 8.4)岁(25~58岁);全麻组21例, 男12例, 女9例;年龄(44.9 ± 9.0)岁(23~60岁)。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规划螺钉取出路径时间、透视次数、透视时间、手术时间、麻醉时间、麻醉费用、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下地时间。结果两组患者取钉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获随访, 切口均甲级愈合。局麻组和全麻组患者术中规划骶髂螺钉取出路径时间、术中透视次数、透视时间、手术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局麻组患者的麻醉时间[(41.6 ± 8.3)min]、麻醉费用[(653.5 ± 102.6)元]、术后下地时间[(2.6 ± 0.6)h]显著...  相似文献   
24.
大鼠皮下注射异丙肾上腺素(85mg/kg×2次,间隔24h)后,与对照组相比,血浆前激肽释放酶(PK)在首次注射后4h 即开始显著降低,24及48h 更低(P<0.05,<0.01);血浆 Fbg 在4、24及48h 呈进行性增高(P<0.01);血浆 AT-Ⅲ在4h 有下降趋势,24h 显著降低(P<0.01),48h恢复正常;凝血酶原时间(PT)在4h 显著延长(P<0.05),24及48h 转为显著缩短(P<0.01);凝血酶时间(TT)在4,24及48h 均表现为显著缩短(P<0.05);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在4h 有延长趋势,24h 显著缩短(P<0.01),48h 基本恢复正常.在24h 时,AT-Ⅲ与 PK 呈正直线性相关(γ=0.585,π=9),SGOT 和Ⅱ导联 ECG J/R 比值均与 PK 呈负直线性相关(γ分别为-0.604和-0.776,π=9).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4及24h 大鼠心肌毛细血管内有血栓存在.提示大鼠皮下注射异丙肾上腺素后早期(4h 前)已有明显的凝血功能紊乱,主要表现为内源性凝血系统激活、血浆持续性高凝状态和血栓形成;这些变化可能是其心肌缺血发生的重要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25.
26.
目的通过与全身麻醉下机器人辅助取出骶髂螺钉进行对比,探讨局部麻醉下机器人辅助取出骶髂螺钉的可行性及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成都大学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39例骨盆后环骨折脱位经皮骶髂螺固定手术患者资料,均在机器人辅助下取出骶髂螺钉,根据麻醉方式不同分为局麻组和全麻组。局麻组18例,男10例,女8例;年龄(43.3±8.4)岁(25~58岁);全麻组21例,男12例,女9例;年龄(44.9±9.0)岁(23~60岁)。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规划螺钉取出路径时间、透视次数、透视时间、手术时间、麻醉时间、麻醉费用、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下地时间。结果两组患者取钉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获随访,切口均甲级愈合。局麻组和全麻组患者术中规划骶髂螺钉取出路径时间、术中透视次数、透视时间、手术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局麻组患者的麻醉时间[(41.6±8.3)min]、麻醉费用[(653.5±102.6)元]、术后下地时间[(2.6±0.6)h]显著少于全麻组患者[(52.3±9.5)min、(2475.6±261.8)元、(8.7±2.4)h],术后VAS评分(3.8±1.5)分显著高于全麻组患者[(2.5±1.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局部麻醉下应用机器人辅助取出骶髂螺钉具有一定的可行性,相较于全身麻醉取出骶髂螺钉,其麻醉时间更短、麻醉费用更低、术后下地时间更早,但需要患者具有较好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讨血小板-淋巴细胞比率(PLR)预测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NSTEMI)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LVSD)的准确性。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NSTEMI患者98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30例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STEMI组)和30例同龄同期健康查体者作为对照,统计三组入选次日血小板和淋巴细胞计数并计算PLR。观察组入选时均无LVSD且均每3个月随访1次,共随访1年,随访时采用心脏超声检查射血分数(EF)和左心室舒张期末容积(LVEDV),并根据检测结果将观察组分为LVSD组(EF≤50%,n=63)和非LVSD组(EF50%,n=35)。比较LVSD组和非LVSD组PLR,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PLR与NSTEMI患者LVSD发生率的关系,并采用ROC曲线分析PLR预测NSTEMI患者LVSD的准确性。结果观察组PLR与STEMI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血小板计数升高,淋巴细胞计数降低,观察组PLR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VSD组PLR最低值为66.86,最高值为744.68,平均PLR为169.78±44.96;非LVSD组PLR最低值为22.68,最高值为324.55,平均PLR为100.47±32.67,两组PLR最低值、最高值及平均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PLR与NSTEMI患者LVSD发生率呈显著正相关(r=0.876,P0.01)。阈值为474.58时PLR预测NSTEMI患者LVSD的ROC曲线下面积、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性均较高,PLR预测NSTEMI患者LVSD的价值良好。结论 PLR在NSTEMI患者中明显升高且与LVSD发生率相关,PLR预测NSTEMI患者LVSD的价值良好,且阈值为474.58时预测效果最优,因此对于出现PLR明显升高的NSTEMI患者需警惕其LVSD的发生并尽早进行干预以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8.
蚯蚓粪中放线菌分离及其抗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平板涂布法分离蚯蚓粪中的放线菌,采用琼脂块法初步研究了蚯蚓粪中放线菌的抗菌活性,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 DNA基因序列分析对抗菌活性较强的菌株进行鉴定。实验结果表明,从蚯蚓粪中共分离到放线菌26株,其中16株对指示菌株有抗菌活性,占分离放线菌总数的61.54%;菌株QYF12,QYF22对藤黄八叠球菌Micrococcus luteus具有较强的拮抗作用,其抑菌圈直径分别为27,31 mm;菌株QYF26对枯草芽孢杆菌的抗菌活性较强,抑菌圈直径为21 mm。菌种鉴定结果表明,菌株QYF12为教酒链霉菌Streptomyces chartreusis,QYF22为吸水链霉菌奥萨霉素亚种S.ossamyceticus,QYF26为灭癌素链霉菌S.gancidicus,该研究为下一步分离抗菌物质用于生物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9.
摘要 背景:聚乳酸/壳聚糖纤维复合支架材料既可提高支架的力学性能,又可中和聚乳酸的酸性降解产物,提高生物相容性,从而满足组织工程支架的要求。 目的:制备用于组织工程的聚乳酸/壳聚糖纤维复合支架。 方法:采用热致相分离法制备了聚乳酸/壳聚糖纤维复合支架。测定了复合支架的微观形貌、孔隙率、压缩模量、降解特性、蛋白质吸附特性。 结果与结论:复合支架具有纳米微米共存的亚微观结构。在聚乳酸纳米纤维网络中引入壳聚糖纤维,有效地增强了复合支架的压缩模量和蛋白质吸附能力,复合支架压缩模量为纯聚乳酸纳米支架的3.75倍,蛋白质吸附能力比纯聚乳酸纳米支架提高了112%。体外降解实验表明复合支架降解液的pH值随时间的下降明显变缓。提示,在聚乳酸纳米纤维网络中引入壳聚糖纤维,可有效增强支架的压缩模量,提高蛋白质吸附能力,并可有效减缓聚乳酸降解过程中pH值的下降,克服酸性产物引发的无痛性炎症问题。 关键词:聚乳酸;壳聚糖;纳米复合;增强;支架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0.42.015  相似文献   
30.
益肾补脑片治疗老年性痴呆46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益肾补脑片对老年性痴呆(AD)的疗效.方法:将91例A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6例,给予益肾补脑片治疗;对照组45例,给予石杉碱甲片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两组临床疗效,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等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总体疗效差异无显著性;治疗组治疗后语言理解及命令服从计分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或P<0.01),对照组治疗后各主要症状计分虽有改善,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组治疗后SOD明显上升,MDA和NO明显下降(P<0.01),且SOD、MDA的变化较对照组明显(P<0.01).结论:益肾补脑片可促进AD患者智能康复,提高AD患者生活质量,其近期疗效可能优于石杉碱甲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