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8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15篇
皮肤病学   4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7篇
药学   1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61.
62.
63.
目的:观察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预处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MSCs)后,对其核因子(nuclear factor,NF)-κB通路以及成骨分化能力的影响?方法:实验分为BMMSCs阴性对照组(A组)?TNF-α预刺激1 d组(B组)及TNF-α预刺激7 d组(C组)?预刺激结束后,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各组IκBα和p-IκBα蛋白水平的表达;采用RT-PCR方法检测各组BMMSCs中分泌红细胞生成素和肝细胞受体B4(erythroprotein-producing hepatocellular receptor B4,EPHB4)?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IGF-1)?骨保持素(osteoprotegerin,OPG)?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7及基质金属蛋白酶(me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1 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加成骨诱导剂诱导后,茜素红及碱性磷酸酶检测各组成骨分化能力?同时观察加用NF-κB抑制剂吡咯烷二硫氨基甲酸酯(pyrrolidine dithiocarbamate,PDTC)对TNF-α作用的影响?结果:与A组相比,B组和C组IκBα蛋白的表达水平降低(P < 0.05),p-IκBα蛋白的表达水平增高(P < 0.05);与A组相比,B组和C组的EPHB4?IGF-1?OPG mRNA表达水平上调(P < 0.05),IL-7及MMP-1 mRNA表达水平下调(P < 0.05);与A组相比,B组和C组的成骨分化能力增强,而加用NF-κB抑制剂后,B组和C组的成骨分化能力减弱?结论:体外实验表明,BMMSCs经TNF-α预处理后,可以促使BMMSCs成骨分化活性,并且多次刺激较单次刺激效果明显,其促进成骨分化效果至少部分是通过NF-κB通路介导的?  相似文献   
64.
目的:CHOP方案是目前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的标准方案?CD20单抗美罗华(rituximab,R)与CHOP方案联合后,R-CHOP方案的治疗效果进一步的提高?本研究着重分析治疗过程中药物的每疗程剂量?时间剂量强度等与治疗结果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经(R)-CHOP方案治疗的DLBCL初诊患者52例?分析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CHOP方案中的强的松?环磷酰胺和阿霉素的平均每疗程剂量强度(DIPC)和平均每周剂量强度(DIPW)与疗效的关系?结果:病例的中位随诊时间为34个月(6~95个月),在经Pearson Chi-Square统计后发现,患者起病时的强的松DIPW<166.7 mg/m2?IPI评分?Ann Arbor分期(A或B)可以影响患者的完全缓解(CR)率(均P < 0.05)?在将上述与CR有关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后,发现强的松DIPW<166.7 mg/m2和IPI积分为与CR相关的独立预后因素(均P < 0.05)?对患者总生存(OS)资料进行Kaplan-Meier分析发现,经Log-rank检验后,IPI积分?阿霉素<16.7 mg/(m2?周)?环磷酰胺<250 mg/(m2?周)与DLBCL患者的OS有关?在将上述与OS有关的因素进行Cox regression分析后,发现阿霉素<16.7 mg/(m2?周)?IPI积分为与OS相关的独立预后因素(P均 < 0.05)?结论:对于用(R)-CHOP方案的初诊DLBCL患者,不但起病时的IPI积分?Ann Arbor分期(A或B)等与治疗结果相关,而且治疗因素如环磷酰胺和阿霉素的平均每周剂量强度也影响预后?在治疗过程中,应尽可能地按预定治疗方案给药?  相似文献   
65.
目的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表现有骨破坏和骨髓微环境的异常。近来发现MM患者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有多种异常。既往研究发现经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预处理的骨髓MSC成骨分化潜能增强。本实验进一步研究TNF-α预处理的骨髓与骨髓瘤细胞株H929共培养后,对H929的影响。方法 :骨髓MSC经TNF-α单次(T+1组)或多次预处理(T+7组)后,与H929直接共培养3 d后,收集H929细胞分别检测其集落形成能力,定量RT-PCR检测POU5F1、SOX2和NANOG基因,以及微小RAN(miRNA)-15a/16的表达水平,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各组H929细胞均有POU5F1、SOX2、NANOG和miRNA-15a/16的检出。与对照组和T+1组相比较,T+7组的POU5F1和SOX2基因的表达水平下降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miRNA-15a/16表达水平均上升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CFU数减少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TNF-α多次预处理的骨髓MSC与MM细胞相互作用后,抑制MM细胞作用更加明显,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6.
背景:系统性红斑狼疮按中医辨证分为热毒炽盛等4个症型,治疗以补肾养阴,清化淤毒为主,但仍有许多患者治疗效果不佳。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造血支持和免疫调节的功能,目前已有多项研究用于治疗难治性、复发性系统性红斑狼疮,取得良好疗效。目的:探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不同证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疗效。方法: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21例,经中医辨证分成热毒炽盛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及气滞血瘀证4型,分别统计患者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前后各型的临床及实验室指标变化。结果与结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1,3,6个月均可有效减少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实验尿蛋白含量,降低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指数评分(P < 0.01)。与移植前比较,移植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后1,3,6个月可显著减少肝肾阴虚型患者尿蛋白含量(P < 0.01),移植后1,3个月对热毒炽盛及气滞血瘀型尿蛋白含量为轻度减少(P < 0.05),脾肾阳虚型患者在植后1个月时的尿蛋白含量轻度减少(P < 0.05)。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提高所有中医分型患者的血浆白蛋白含量(P < 0.01),其中对热毒炽盛型效果稍差(P < 0.05)。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各型患者外周血血小板有上升趋势,但与移植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果说明,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有效,对不同症型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疗效有一定的差异。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67.
目的 探讨体外骨髓间质干细胞(MSC)对SLE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T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分离培养健康人骨髓MSC并鉴定其纯度,分离SLE患者外周血T细胞,在植物血凝素(PHA)刺激下,用不同比例的MSC与T细胞作用.分为T细胞、T细胞+MSC_1(T:MSC_1=1:0.02)、T细胞+MSC_2(T:MSC_2=1:0.2)3组.采用MTF法检测T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检测T细胞CD152~+和CD28~+的表达,实时PCR测定IFN-γ和IL-6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MSC可明显抑制SLE患者T细胞增殖.T细胞增殖在T细胞组A值为0.765±0.036,T细胞+MSC_1组为0.484±0.032,T细胞+MSC_2组为0.308±0.025,与对照组相比,A值均明显降低(P<0.05),T细胞+MSC_1组和T细胞+MSC_2组之间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T细胞组CD28~+细胞百分比为(74.73±3.74)%,T细胞+MSC_1组为(60.39±3.92)%,T细胞+MSC_2组为(45.05±3.46)%,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降低(P<0.05),T细胞+MSC_1组和T细胞+MSC_2组之间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MSC对T细胞CD152+表达无显著影响.MSC明显抑制T细胞IFN-γ、IL-6 mRNA表达(P<0.05),并且随着MSC数昔的增加,抑制作用增强.结论 MSC对SLE患者T细胞有免疫抑制作用,可能与抑制T细胞增殖、抑制T细胞CD28~+表达和抑制T细胞IFN-γ、IL-6 mRNA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68.
MSCs联合来氟米特对异基因鼠B细胞的免疫调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体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联合来氟米特(LEF)对BALB/c鼠B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 从5~6周龄BALB/c鼠骨髓中分离培养MSCs,并通过其形态的均一性及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其表面标志以鉴定其纯度.用EZ-SepTM Mouse 1X分离脾脏淋巴细胞,经脂多糖(LPS)刺激,并与LEF和/或MSCs作用.分为A组(脾细胞)、B组(脾细胞 LEF)、C组(脾细胞 MSCs)和D组(脾细胞 LEF MSCs).用MTT法检测B细胞的增殖.FCM检测B细胞CD69 、CD86 表达情况,以及B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MSCs对B细胞增殖有明显抑制作用,MSCs联合LEF后抑制作用更强.C组吸光值(OD值)为0.303±0.016,明显高于D组的0.250±0.013(P<0.01).C组CD86 B细胞百分率较A组明显降低[(76.17±1.13)%vs(87.57±1.66)%](P<0.01).D组CD86 B细胞百分率显著低于C组[(60.94±1.22)%vs(76.17±1.13)%](P<0.01).MSCs和/或LEF对B细胞CD69 的表达和B细胞凋亡均无显著影响.结论 MSCs联合LEF对BALB/c鼠B细胞有免疫负调节作用,但机制复杂,可能与抑制B细胞增殖、干预B细胞不同时期活化有关.  相似文献   
69.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在体外对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从人骨髓中分离培养BMSCs,采用流式细胞仪(FCM)分析鉴定BMSCs的纯度。在PHA刺激下,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与不同数量的BMSCs共培养。检测各组T淋巴细胞的增殖、凋亡情况,分析各组T淋巴细胞免疫表型CD152、CD28的表达以及各组T淋巴细胞的IFN-γ、IL-10、TGF-β1 mRNA的表达。结果:在体外,BMSCs对由PHA诱导的T淋巴细胞的增殖、凋亡均有抑制作用,且抑制作用与BMSCs呈剂量依赖性。BMSCs对T淋巴细胞的CD152、CD28的表达无明显影响。BMSCs能促进IL-10、TGF-β1mRNA的表达,抑制IFN-γmRNA的表达。结论:BMSCs可能通过抑制T淋巴细胞增殖、减少T淋巴细胞凋亡、促进T淋巴细胞IL-10、TGF-β1mRNA表达及抑制IFN-γmRNA表达来下调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70.
目的探讨中药芪加真武汤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PBL)凋亡及Fas和FasL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血清药理学的原理制取兔芪加真武汤含药血清。选取活动期SLE患者19例和正常人10名,分离PBL,将植物血凝素刺激后的PBL分别加入RPMI1640(含10%小牛血清)、含药血清(5%,10%,20%)培养72h,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凋亡及Fas和FasL的表达。结果①SLE患者PBL凋亡率明显高于正常人(P<0.01),Fas表达明显升高(P<0.01)。②10%,20%含药血清组PBL的凋亡均较SLE显著减少(P<0.01),Fas表达显著降低(P<0.01),FasL的阳性表达率升高(P<0.05)。结论SLE患者PBL存在凋亡及Fas和FasL表达的紊乱。中药芪加真武汤可降低SLE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Fas的表达和增加FasL的细胞阳性表达率,进而影响其凋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