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中药性能理论(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补泻等)它是古人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用药理论,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以临床实践为依据、为指导临床用药的纲领,成为临床中药学理论中的核心部分.中药性能理论术语规范同样是临床中药学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中药性能理论术语尚不太规范,为此,建议中药性能理论术语作规范化研究. 相似文献
52.
本文较为全面的介绍了傣药麻夯板在傣医和中医中的临床应用.并阐述了它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53.
通过对傣药牙千哈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相关文献搜集,整理和回顾.对其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研究现状及前景进行综合分析.提出今后应加大对傣药牙千哈的研究和开发利用.发挥民族天然药物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优势.以提高消化性溃疡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54.
目的探讨不同胎龄新生儿免疫球蛋白(Ig)重链可变区(VH)基因重排情况。方法排除宫内感染的新生儿,其中胎龄27周4例,28~32周9例、33~36周12例、37~42周13例,提取其外周血RNA、进行逆转录PCR(RT-PCR)扩增其IgVH基因、6%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银染显色。结果各个胎龄VH1-VH7各家族均有多个重排条带表达,同一个VH家族重排基因的平均中分子量在各个胎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27~42周新生儿IgVH基因VH1~VH7家族重排均具有多样性;对同一个V。家族来说,28~42周各胎龄组IgVH基因重排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55.
目的 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唾液酸(SA)联合测定在新生儿早期细菌感染诊断和疗效观察中的意义。方法 同时测定52例起病在1周内的细菌感染新生儿血清CRP和SA水平。结果 CRP在起病24h内即增加到(68.3±32.8)mg/L,与正常对照组[(0.78±0.25)mg/L]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当炎症得到一定控制后则明显下降(P< 0.01)。SA在起病24 h内逐渐增加,至1~3 d和4~7 d时分别升至(1.88±0.85),(2.95±0.87)mmol/L,与对照组[(0.91±0.40)mmol/L]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 0.01),当感染得到完全控制时可降至正常对照水平。结论 血清CRP和SA的联合测定,有助于提高新生儿早期细菌感染性疾病的诊疗水平。 相似文献
56.
芦荟抗生育的部分药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芦荟具有抗菌、抗炎、抗癌等药理研究报道较多,而未见对其有关抗生育的现代研究报道。实验中。小鼠服用芦荟后可显著降低雄性小鼠的睾丸、贮精囊重量,提示芦荟对雄性鼠性腺、精液有一定的影响,而通过此途径影响妊娠,使雌性小鼠的妊娠率降低,畸胎率升高,提示服用芦荟对妊娠有一定影响,实验借助正常小鼠进行了芦荟对生殖系统、血液循环、免疫器官重量等指标的研究,以期为芦荟属妊娠禁忌药提供实验依据。在正常生理条件下,观察芦荟对小白鼠性腺及妊娠、血液系统、免疫系统、抗炎等药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芦荟可显著降低雄鼠睾丸及贮精囊指数;并能显著降低怀孕率,升高畸胎率;可增加微血管开放数,缩短凝血时间;降低脾指数,增加肾上腺指数;并有显著的抗炎作用。以上研究为芦荟属于妊娠禁忌药提供了一定的药理依据。 相似文献
57.
水蛭Zhe虫对小鼠妊娠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蛭,Zhe虫属妊娠用药禁忌药。实验结果表明:在生理条件下Zhe虫单味药对小鼠未见明显毒副作用;水蛭及二药合用对妊娠不利。 相似文献
58.
大红袍、马蹄香、隔山消及其配伍的部分药效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观察中药复方“红袍胃安”中大红袍、马蹄香、隔山消三味药及其配伍对大白鼠胃液分泌,胃液酸度,胃蛋白酶活性,和对小鼠抗炎、镇痛,免疫器官重量等指标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幽门结扎法致胃溃疡、蛋清毛细管法、小鼠热板法、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法、免疫器官称重法等经典的实验方法。结果:各给药组均无抗溃疡作用。大 马 隔及各单味给药组均能降低胃液pH值,增加胃液总酸和胃蛋白酶排出量;对于胃蛋白酶活性三药配伍能增强,各单味给药组均能降低;两两配伍组均能增加胃液量和降低胃液pH值,大 马和马 隔组能增加总酸和胃蛋白酶排出量,增强胃蛋白酶活性;大 隔组能降低胃液总酸和胃蛋白酶排出量及胃蛋白酶活性;各给药组有镇痛的趋势,大红袍组有显著的抗炎作用。三药配伍及隔山消组能降低脾脏指数,各给药组对胸腺指数无显著影响,但有降低的的趋势。结论:三药单用及三药配伍后能增强消化能力,与本方主治的病症食积不消、恶心呕吐等是相符的。与前期对全方的研究比较,无论是单用或配伍对胃粘膜的保护和抗炎镇痛等指标都不如全方,本次试验为下一步的拆方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9.
60.
目的 报道1例甲羟戊酸尿症(MVA)患儿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随访,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收集2006年7月于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就诊的1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长期随防,复习文献总结分析其临床特点、诊疗及预后。结果 患儿男,6岁6个月,以反复发热,伴有淋巴结、肝脾大为主要临床表现,血沉增快,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血IgA均增高,尿液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检测显示甲羟戊酸排泄明显增高,给予辅酶Q10、维生素C及维生素E等治疗,随诊4年8个月,发热发作渐有减少,约1~2次/月,伴有紫癜样皮疹、关节痛反复发作,淋巴结、肝脾大无进行性加重,智力轻度低下。结论 临床对不明原因反复发热患者,尤其是合并有淋巴结、肝脾大或神经系统症状时需要警惕MVA可能,进一步做尿GC/MS分析等早期诊断,以避免误诊误治。本病目前主要是对症治疗,部分患儿发热随年龄增长有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