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2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41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28篇
预防医学   14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0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目的探讨酪酸梭菌二联活菌对结直肠癌患者围手术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我院2011年5月至7月共70例限期行结直肠癌手术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n=35)和对照组(n=35)。两组于术前5d至术后7d每日分别给予酪酸梭菌二联活菌制剂和安慰剂,于术中采集结直肠组织标本,超微电镜下观察肠上皮紧密连接结构,采用Westernblot和实时RT—PCR技术分析肠黏膜上皮细胞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采用UssingChamber技术评估肠上皮通透性。术后第7天收集患者粪便标本和血标本,采用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T—RFLP)技术分析粪便菌群多样性,并采用细菌培养方法对特定细菌进行定量检测。记录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排便时间、腹泻腹胀发生率、全身炎症反应及术后感染并发症等临床参数。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的结直肠黏膜上皮紧密连接超微结构明显改善,Western blot和RT—PCR均证实试验组的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claudin-1和ZO-1的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显著提高(蛋白:P均〈0.001;mRNA:P=0.005、0.001、0.006),跨膜电阻增加[(28.3±5.2)Ω·cm2比(22.1±4.7)Ω·cm2,P=0.002],对大分子物质甘露醇的通透性降低[(0.91±0.17)%比(1.65±0.33)%,P〈0.001];肠道菌群的T—RFLP及细菌培养检测发现,试验组肠道菌群多样性增加(P=0.006),肠道双歧杆菌[(143.4±35.9)比(100.0±0.0),P=0.002]和乳酸杆菌[(111.3±52.9))比(100.0±0.0),P〈0.001]生长增加,产气荚膜梭菌生长减少[(66.2±23.7)比(100.0±0.0),P〈0.001]。临床观察发现,试验组术后排气[(2.5±1.7)d比(4.5±2.0)d,P〈0.001]和排便时间[(5.0±1.3)d比(6.3±1.1)d,P=0.002]显著缩短,腹泻(20%比40%,P=0.005)和腹胀发生率降低(35%比60%,P=0.021)。结论酪酸梭菌二联活菌用于结直肠癌患者围手术期可有效增强肠黏膜上皮屏障功能,维护肠道菌群稳态,显著缩短结直肠癌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排便时间,降低腹泻和腹胀发生率,促进肠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32.
妊娠早中晚期不同季节骨密度及血清钙磷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单光子骨矿物质密度仪测定583例不同季节早、中、晚期孕妇和136例健康育龄期妇女的骨矿含量。结果显示妊娠妇女明显低于正常组(P<0.001),其583例(53.25%)发生不同程度的骨矿含量丢失。血清钙(Ca)、磷(P)的含量均位于正常值中的偏低水平。在春季怀孕组孕妇至冬季分娩时骨矿物密度(BMD)丢失率最高分别为60.0%、65.50%。为妊娠早期补钙预防骨矿丢失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33.
目的 探讨植物乳杆菌(LP)对炎症性肠病(IBD)小鼠肠道菌群及细菌移位的影响.方法 采用白介素10基因敲除(IL-10~(-/-))小鼠作为IBD动物模型,将8周龄雌性小鼠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IL-10~(-/-)组和IL-10~(-/-)+LP组三组.IL-10~(-/-)+LP组每日灌胃0.5 mL LP菌液(1.0×10~9CFU/mL),其余两组灌胃Ringer缓冲液0.5 mL,持续4周.以小鼠粪便中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肠杆菌和产气荚膜梭菌数量及肠系膜淋巴结、脾脏细菌移位为检测指标.结果 IL-10~(-/-)小鼠肠内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含量明显下降,肠球菌、产气荚膜梭菌含量升高,且肠道细菌移位明显增加;而连续灌胃LP菌液4周后,益生菌发挥了对肠道的调节作用,纠正了肠道菌群失衡,并降低了肠道细菌移位.结论 LP能纠正炎症性肠病小鼠肠道菌群紊乱,减少细菌移位,从而增强了肠道屏障功能.  相似文献   
34.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hanges of clinical,imaging,immunology and EEG pro-post-treat-ment with albendazole praziquantel in patients with large cystic cereberal cysticercosis. Methods The data of clin-ical features,imaging,immunology and EEG of 59 patients with large cystic cereberal cysticercosi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Results Among these patients, the rate of epileptic seizures was 38.98% and headache, dizzi-ness, nausea and vomiting were 45.76% ;CT or MRI showed that shapes of the low density loci were round or para round,its diameter was 20 -73mm. The positive rates of serum of patients by IHA, ELISA and CAg were 91.53 % , 98.31% and 88.14% respectively. The abnormal rate of EEG was 89.83% in patients,which mainly showed the diffuse and localized slow waves. After 3~4 courses of treatment,91.30% of epileptic seizure was controlled, 88.89% of the symptoms of headache, dizziness, nausea and vomiting were recovered, and the symptoms of limb numbness,language barriers also disappeared;CT or MRI showed that the low density foci were all absorbed in 96.61% and calcified in 3.39% of the patients. The positive rates of blood IHA ,ELISA and CAg were 89.29%, 96.42% and 5.36% respectively. The normal and improved EEGS were observed in 78.43% and 21.57%.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cure rate, effective rate and total effective rat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ing 96.61% and 3.39% respectively, excluded IHA, ELISA (P<0.01). Conclusion Clinical symptoms, cerebral function and pathological changes are gradually recovered in patients after treatment. Imaging, immunology and EEG check are valuable for diagnosis and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large cystic cereberal cysticercosis.  相似文献   
35.
目的 探索非洲输入性恶性疟的临床特征和早期诊断、 治疗的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91例非洲输入性恶性疟的临床资料。结果 91例输入性恶性疟疾患者均有蚊虫叮咬史。临床表现复杂多样, 可出现发热、 头痛、 畏寒、 腹泻、 贫血、 血小板减少、 蛋白尿、 肝功能损害、 肝脾肿大等表现。应用蒿甲醚联合伯氨喹临床治愈率为100%。结论 早期诊断, 及时、 合理的处理是治疗输入性恶性疟疾的关键。蒿甲醚联合伯氨喹对输入性恶性疟疾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副作用少, 作用迅速, 复燃率低。  相似文献   
36.
预见性干预措施在治疗脑囊虫病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预见性干预措施在吡喹酮、阿苯达唑治疗脑囊虫病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05年1月~2007年12月山东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诊断脑囊虫病患者286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按预见性干预措施程序护理,对照组按常规程序护理,均采用口服吡喹酮、阿苯达唑进行治疗。结果预见性护理组,荨麻疹、肝功损害、癫痫发作、颅内压增高等杀虫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显著性。结论预见性干预措施能有效降低吡喹酮、阿苯迭唑杀虫反应发生率,显著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7.
微米大黄炭胃镜下喷洒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胃镜下喷洒微米大黄炭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90例消化性溃疡并出血的患者随机分为微米大黄炭组(治疗组)和去甲肾上腺素组(对照组),各45例,胃镜下观察两组患者的平均止血时间和止血成功率以及术后患者黑便、呕血的次数、血红蛋白量.结果:治疗组平均止血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止血成功率明显升高(P<0.01),达到96%;治疗组治疗后平均黑便、呕血的次数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两组患者平均血红蛋白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止血疗效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胃镜下喷洒微米大黄炭是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8.
目的探讨脑囊虫病患者体内γ-干扰素(IFN-γ)和白细胞介素-10(IL-10)的水平. 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27例脑囊虫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产生IFN-γ(代表Th1水平)和IL-10(代表Th2水平)两种细胞因子的变化. 结果 24例有细胞因子表达,3例未测出.在24例有细胞因子表达的患者中,7例表达IFN-γ和IL-10两种细胞因子,17例仅表达IL-10. 结论脑囊虫病患者存在Th1/Th2的漂移现象,明显表现为Th2型细胞因子表达,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而体液免疫功能升高,存在Th1/Th2平衡失调.  相似文献   
39.
目的 观察联合益生菌的快速肠道准备方法的有效性及对结直肠癌术后肠道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60例行择期结直肠癌根治性手术的患者按硬币法随机化原则分为试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3 d肠道准备方法,试验组在使用恒康正清快速1 d肠道准备的基础上添加益生菌口服,2g/d,至少5 d.术后接受等氮量等热卡营养支持.术中观察肠道清洁度;光镜下观察肠黏膜形态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肠黏膜occludin蛋白和IgA的表达;检测术后第1天和第7天全血细菌DNA片段及术后第7天血清C反应蛋白浓度;观察体温、心率、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以及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和吻合口瘘的发生情况.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清肠效果的优、良率分别为90.0%和93.3%(P=0.314);两组手术标本黏膜形态、绒毛高度、隐窝深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7天PCR检测全血细菌DNA阳性者试验组2例(3.3%),对照组有8例(2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试验组和对照组手术标本中结肠上皮occludin表达分别为(19.32±2.40)%和(16.21±2.54)%(P=0.025);IgA表达分别为(7.60±1.48)%和(5.29±-1.57)%(P=0.03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分别有24例(80.0%)和26例(86.7%)出现SIRS,分别各有2例(6.67%)出现吻合口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益生菌的快速肠道准备方法有效可行,且有利于结直肠癌术后肠道黏膜屏障功能的保护,减少术后早期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40.
目的: 筛选、鉴定及验证植物乳酸杆菌CGMCC No. 1258表层黏附蛋白.方法: 用盐酸胍结合超速离心法提取表层膜蛋白, 通过HRP标记的黏蛋白作抗体Westernblot找到含有黏附蛋白的条带进行质谱分析,生物信息学的TPP软件分析获得可能的蛋白,进行蛋白的分段表达克隆, 并对纯化的蛋白用Western blot进行再次鉴定找到靶蛋白. 同时将黏蛋白连接的sepharose 4B柱提取菌体黏附蛋白, 通过制备的靶蛋白多克隆抗体对菌体黏附蛋白作Western blot进一步验证.结果: 表层蛋白提取后, 电泳及Western blot结果显示30-33 kDa处可及HRP标记的黏蛋白结合的阳性条带, 随后进行质谱及TPP分析获得的蛋白为: (1)A型GTP连接蛋白; (2)丙酮酸氧化酶; (3)细胞分裂激活蛋白; (4)整合膜蛋白;(5)后期能力蛋白. 并进行克隆表达及分段表达, 并在此后的Western blot鉴定中呈强阳性条带显示靶蛋白是整合膜蛋白的第2段. 在应用该靶蛋白制备的多克隆抗体进一步Westernblot验证试验中发现同菌体黏附蛋白相作用的强阳性条带.结论: 植物乳酸杆菌表层黏附蛋白为整合膜蛋白, 并且该蛋白的黏附区域位于其第2段氨基酸序列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