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15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目的 :探讨经椎弓根椎体内打压植骨联合后路长节段固定治疗Ⅲ期Kümmell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Ⅲ期Kümmell病患者24例,其中男5例、女19例,年龄67.3±3.5岁(58~81岁),均采用经伤椎椎弓根打压植骨联合后路长节段(伤椎上下各固定2个及以上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6例重度骨质疏松患者均经椎弓根注射骨水泥以强化椎体)。统计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分别应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进行临床结果 ,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采用X线和CT平扫评估伤椎前缘高度、椎体后凸Cobb角及植骨椎体骨性愈合情况,观察有无相关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1.6±1.8个月(15~62个月)。手术时间142.6±21.5min(110~180min)、术中出血量290.3±51.2ml(220~410ml)。术前VAS评分为7.2±1.8分,术后1周时为3.2±1.1分,末次随访时为2.9±0.7分;术前ODI评分为(83.5±3.8)%,术后1周为(32.6±2.6)%,末次随访时为(29.8±1.9)%,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后凸Cobb角度分别为28.1°±2.3°,6.3°±0.9°,7.6°±0.6°,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与术后1周时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周椎体前缘高度20.6±2.1mm较术前13.2±1.3mm明显增加(P0.05),末次随访椎体前缘高度(19.8±2.3)mm,与术后1周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X线和CT影像结果显示伤椎椎体内骨填充充分,无裂隙样死腔,骨性愈合良好。结论:采用经伤椎椎弓根打压植骨联合后路长节段固定治疗Ⅲ期Kümmell病,能够很好地矫正后凸,恢复椎体高度,是一种治疗Ⅲ期Kümmell病的有效技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微创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和引流管放置时间等指标,探讨术后放置引流管的意义及必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7年1月~ 2011年1月收治的112例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其中52例行切开TLIF手术(Open-TLIF)并放置引流管,28例行MIS-TLIF手术并放置引流管,32例行MIS-TLIF手术但不放置引流管,观察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引流管放置时间及并发症情况等指标,最后比较三组临床结果.[结果] Open组平均术中出血量(381±96)ml,术后引流量(324±146) ml,引流管放置时间(3.0±0.8)d;MIS引流组平均术中出血量(78±34)ml,术后引流量(46±.15) ml,引流管放置时间(1.1±0.3)d;MIS不引流组平均术中出血量(81 ±30) ml.三组间比较伤口感染、血肿压迫等并发症发生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MIS引流组与不引流组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不引流组术后5d腰痛VAS评分优于引流组(P<0.05),术后平均下地时间和住院日均短于引流组(P<0.05).[结论]在术中止血彻底的前提下,单节段腰椎MIS-TLIF手术可以不放置引流管.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提出胸腰椎椎旁占位性病变新的临床分型并评价其对手术治疗方案选择的参考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9年12月接受手术切除治疗的35例胸腰椎椎旁占位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5例,女20例,年龄7~70岁(42.4±16.1岁)。后正中入路6例,经椎旁肌间隙切除横突入路7例,腹膜后间隙入路17例,病变后方直接切除5例。依据占位病变的影像学特点,将胸腰椎椎旁占位性病变按部位分为3型:Ⅰ型,病变位于椎体旁,小部分沿神经根向椎间孔生长,未突入中央椎管;Ⅱ型,病变位于椎体旁椎间孔之外;Ⅲ型,病变位于椎弓后方的竖脊肌。每型按占位大小进一步分为a、b两个亚型,病变长轴≤50mm为a型,>50mm为b型。3名观察者先后进行两次评估分型(间隔1周),并进行Kappa一致性检验。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行疼痛VAS评分,并结合影像学复查进行疗效评定。结果:35例患者中Ⅰa型4例,Ⅰb型3例,Ⅱa型9例,Ⅱb型14例,Ⅲa型3例,Ⅲb型2例。3位观察者分型自身一致性的Kappa值为0.924~1,观察者之间一致性的Kappa值为0.849~0.924,均高度一致。6例经后正中入路切除患者为胸段Ⅰa(1例)、Ⅱa(5例)型,7例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切除患者为腰段Ⅰa(3例)、Ⅱa(4例)型,17例经腹膜后间隙入路切除患者为腰段Ⅰb(3例)、Ⅱb(14例)型,5例病变后方直接切除患者为胸、腰段Ⅲa(3例)、Ⅲb(2例)型。34例一期全切,1例未能全部切除。术后患者症状明显缓解,神经功能均未见明显缺失。33例患者获得3~90个月(42.5±33.3个月)随访,其中32例复查MRI未发现病变复发,1例脂肪肉瘤复发。VAS评分术前为7.7±1.6分,术后1个月2.4±1.3分,末次随访时1.2±1.1分。结论:基于胸腰椎椎旁占位性病变的部位和大小,进行合理临床分型,并制定相应的手术治疗策略能够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核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T2加权像高信号反映病情严重程度及外科预后的可能性。方法我院骨科2005年9月-2009年6月116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纳入此次研究,所有患者均进行颈椎后路减压手术。术前均进行MRI检查。依据MRI T2加权像出现的高信号强度分为3级。0级:未出现脊髓高信号;1级:轻度高信号(信号模糊);2级:高亮度信号(信号高亮)。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制定的脊髓功能评分标准进行术前术后病情评分。结果 0级40例;1级47例;2级29例。病程:0级(11.2±25.6)月,2级(36±33.7)月。术前3等级JOA脊髓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0级术后JOA评分最高为15.6±1.7,术后改善率最高为65.1±24.3;3级术后JOA评分最低为10.6±2.0,术后改善率最低为36.1±30.3。结论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前MRIT2加权像高信号与患者年龄、病程、术前JOA评分及术后JOA评分相关,MRI T2加权像信号强度最高的患者术后改善率最低,T2高信号的分级方法可作为评价脊髓型颈椎病预后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在腰椎滑脱伴骨质疏松患者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 2008年7月至2010年11月年期间收治腰椎滑脱伴骨质疏松患者12例,平均68岁.骨质疏松按Jikei分级Ⅱ级4例,Ⅲ级8例.所有患者行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中采用骨水泥强化提高螺钉稳定性,植入椎弓根螺钉共26枚,观察椎弓根螺钉术中及术后的稳定性.结果 患者未发生手术并发症,腰腿痛症状改善明显,术后VAS评分较术前比较改善明显.1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16个月,平均14个月.12例均获得骨性融合,X线片显示内固定无松动、断裂或脱落,螺钉周围未见透亮线出现.结论 经椎弓根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化椎体的同时增加了椎弓根螺钉界面把持力,能够满足腰椎滑脱伴骨质疏松患者脊椎后路固定手术对力学稳定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目的构建纳米羟基磷灰石(nHA)/α型半水硫酸钙(α-CSH)复合植骨材料并对其固化性能和机械强度进行观测。方法测试不同液/固比、不同二水硫酸钙(CSD)促凝剂含量条件下复合植骨材料的固化时间和压缩强度,并进行X线衍射(XRD)和扫描电镜(ESM)观察。结果复合骨水泥的固化时间随着nHA的增加而增加,随着CSD的增加而降低。含20%nHA、80%α-CSH的骨修复材料固化时间为(169±36)min;而含5%nHA、20%CSD、75%α-CSH的骨修复材料固化时间为(6±1.1)min。抗压强度随着nHA的增加而降低。纯α-CSH的平均压缩强度为(12.3±2.4)MPa,而含20%nHA、80%α-CSH的骨修复材料为(4.8±0.6)MPa。XRD检测显示固化后α-CSH转化为CSD,没有其他物质生成。ESM显示固化后nHA镶嵌在了CSD的晶体结构上,呈两相结构。结论通过调节nHA、α-CSH和促凝剂CSD的含量可以控制复合骨水泥的固化时间和机械强度,为临床应用提供适宜条件。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分析寰枢椎脱位(atlanto-axial dislocation,AAD)手术后翻修的手术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8月在我院行寰枢椎翻修手术的12例患者。其中男3例,女9例,翻修时年龄7~62岁[45.5(34.25,52.50)岁]。初次手术距翻修手术间隔3~360个月[30(5,93)个月]。翻修术中有内固定首先进行内固定及植骨取出,根据1/6体重牵引情况评估是否行前路松解术;根据术前影像结合术中探查,个性化选择原位钉道-增粗增长螺钉、更换螺钉钉道、延长固定节段增加整体内固定强度,选择寰枢侧块关节松解植骨增加植骨融合。翻修后随访12~50个月[24.0(17.25,34.00)个月]。术后3d及末次随访时测量寰齿间距(atlantodental interval,ADI)、枢椎斜坡角(clivus-axial angle,CAA)、延髓脊髓角(cervico-medullary angle,CMA)评价寰枢椎复位情况,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评价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术后3d、3个月、6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行CT检查评价植骨融合情况。结果:12例翻修手术中,8例先进行原内固定及植骨取出,根据牵引情况,4例行前路松解联合后路复位固定融合术,8例行后路复位固定融合术。其中枕骨螺钉翻修4例,均更换螺钉钉道;C1螺钉翻修4例,2例选择增粗、增长螺钉固定,2例选择更换螺钉钉道;C2螺钉翻修8例,5例选择增粗、增长螺钉固定,3例选择更换螺钉钉道;延长固定节段3例;12例患者均进行寰枢侧块植骨。所有患者翻修术后均获得解剖复位,术后3d及末次随访ADI均较术前明显减少(P<0.05),CCA、CMA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所有患者术后3d及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所有病例骨性融合,融合率100%,融合时间为3~7个月[3.5(3.0,6.0)个月]。结论:前路松解术适用于拆除初次内固定后大重量牵引下寰枢椎仍未复位的患者。在进行后路翻修手术时,枕骨螺钉需更换钉道以维持内固定牢固,更换更粗、更长螺钉,更换螺钉钉道适用于C1、C2螺钉,延长固定节段适用于C1或C2无法置钉的患者。寰枢侧块关节植骨适用于所有寰枢椎翻修手术患者。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单侧微创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采用单侧椎弓根螺钉结合对侧经椎板关节突螺钉混合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术后不放置引流管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1年6月55例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资料,前24例(A组)采用双侧切口行MISTLIF手术,双侧置入椎弓根螺钉,并放置引流管;后31例(B组)采用单侧切口置入单侧椎弓根螺钉和对侧经椎板关节突螺钉,不放置引流管.比较2组术中出血量等指标及引流管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A组术中出血量(92.2 ±25.1)ml,术后引流量(44.1±21.0)ml,引流管放置时间(1.1±0.2)d;B组术中出血量(56.3±22.8) ml,明显少于A组(t=5.543,P=0.000).2组术后3天超声或MRI均未见手术部位血肿或积液.2组伤口感染、血肿压迫等并发症发生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术后1天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优于A组(t=2.204,P=0.032),术后下地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A组(t=9.368,P=0.000;t=9.541,P=0.000).结论 单节段腰椎MIS-TLIF采用椎弓根螺钉结合经椎板关节突螺钉的双侧混合内固定术后不放置引流管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探讨在寰枢椎脱位或不稳的枕颈后路手术中置入外侧“in-out-in”枢椎椎弓根螺钉前后,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椎动脉观察并辅助螺钉置入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2年1月,在枕颈后路手术中置入外侧“in-out-in”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的47例寰枢椎脱位或不稳的患者资料。其中,男30例,女17例,年龄21~68岁(42.2±18.9岁);单侧枢椎椎弓根狭窄40例,双侧狭窄7例。观察组23例在显露完成后、钉道制备后、置入螺钉后3个时间点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椎动脉的形态并测量其直径,根据直径变化,决定最终置入螺钉长度;对照组24例基于钉道出血情况依据经验判断置入外侧“in-out-in”枢椎椎弓根螺钉。记录围手术期并发症,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患者均获得6~24个月(平均11个月)随访,术前及术后5d行X线、CTA和MRI检查,观察内固定及椎动脉情况;术后3、6、12个月行X线和CT检查,观察植骨融合情况;比较术前、术后5d及末次随访时的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评估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手术顺利。观察组1例钉道制备后出现一侧椎动脉直径较显露完成时明显减小,使用短螺钉固定,余椎动脉直径在3个时间点分别为3.15±0.61mm、3.09±0.72mm、3.21±0.57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照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99.1±52.4(138~257)min、182.2±41.5(129~231)min;出血量分别为401.2±185.3(210~650)mL、415.3±201.7(230~660)m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CTA发现对照组1例出现一侧椎动脉被椎弓根螺钉压闭,无临床症状,无脊髓损伤等并发症。术后6个月CT检查示植骨融合,无内固定松动、移位。术后5d及末次随访时观察组JOA评分分别为13.1±2.1分、14.2±1.9分,与术前(7.8±1.9分)比较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术后JOA评分分别为12.9±1.7分、13.8±2.2分,与术前(8.1±2.5分)比较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比较JOA评分在各时间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枕颈后路手术中置入外侧“in-out-in”枢椎椎弓根螺钉时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椎动脉观察,可观察到椎动脉形态及直径,不增加手术时间和创伤。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帕瑞昔布钠用于脊柱侧凸矫形术后多模式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50例脊柱侧凸患者随机分为帕瑞昔布钠组(P组)和对照组(C组)。P组手术开始前30 min给予帕瑞昔布钠40 mg(氯化钠注射液稀释至2 ml)静脉注射,手术结束后48 h内,每12 h给予帕瑞昔布钠40 mg静脉注射。C组在相同时间给予等剂量的0.9%氯化钠注射液2 ml。P组和C组手术结束后均给予自控式镇痛泵(patient-controlled infusion analgesia,PCIA)。术后2、6、12、24、48h分别对两组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镇痛满意度评价,自控式镇痛泵(PCIA)按压次数、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凝血变化比较。结果术后P组6、12、24、48 h VAS评分,按压总次数和舒芬太尼使用量均低于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镇痛满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良反应发生率、凝血功能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帕瑞昔布钠作为镇痛复合用药,可有效提高脊柱矫形术后的镇痛质量,节俭其他镇痛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