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56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1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1篇
综合类   40篇
肿瘤学   37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肿瘤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s,CSCs)理论的提出为肿瘤靶向治疗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靶向杀灭CSCs将可能有效消除肿瘤。有效、特异地分离和培养CSCs是开展CSCs研究的前提。非黏附性球培养最初应用于成体干细胞的研究,后来应用于CSCs自我更新能力的研究,近来已成为富集肿瘤干细胞的常用方法之一。本文综述非黏附性球培养CSCs的应用原理、关键问题以及相关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2.
人体血中的异常凝血酶原与肝细胞中的凝血酶原前体为同一物质.它与凝血酶原的化学组成极其相似,其分子氨基端的谷氨酸残基未经羧基化,缺乏结合钙离子和磷脂的结构基础,因而无凝血活性.自60年代末期被发现以来,人们不断探索出多种检测方法,促进了对异常凝血酶原临床意义的深入研究.目前,血浆异常凝血酶原测定已成为维生素K缺乏的诊断依据及调节抗凝疗法  相似文献   
73.
氧应激是脂肪肝、动脉粥样硬化、癌症、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等病理生理过程中导致器官组织损伤的主要因素之一.近年对氧应激与细胞信号转导的路径的研究逐步深入,为药物和基因治疗奠定了良好的研究基础.本文就氧应激与细胞信号转导的有关通路包括核转录因子、生长因子信号通路、蛋白酪氨酸激酶(protein tyrosine kinases,PTK) 和蛋白酪氨酸磷酸酶(protein tyrosine phosphatases,PTP)系统及其丝氨酸/苏氨酸激酶信号系统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4.
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κB, NF-κB)是一种重要的核转录因子,在调控细胞周期、凋亡和代谢等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NF-κB在人类多种恶性肿瘤中过表达,在肿瘤的发生、发展和免疫炎症反应中也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在结直肠癌中NF-κB同样呈高表达,且呈激活状态。NF-κB信号通路被激活后,NF-κB转入细胞核内,通过与下游靶基因结合,促进目的基因的转录,从而调控目的蛋白的表达,并介导多条信号通路,促进肿瘤细胞血管生成、增加肿瘤细胞增殖、抗凋亡和促进肿瘤细胞的侵袭、迁移和转移能力,以及对放化疗的抵抗,甚至诱导肿瘤细胞获得干性等恶性表型。研究表明,NF-κB过表达的结直肠癌患者病情进展较快,生存时间较短,NF-κB可作为结直肠癌患者疗效监测和预后监测的一个生物标志物,针对NF-κB及其信号通路的分子靶向治疗为结直肠癌患者治疗提供潜在的策略。  相似文献   
75.
肝型脂肪酸结合蛋白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型脂肪酸结合蛋白(liver type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L-FABP)是脂肪酸结合蛋白家族的重要成员,主要在肝脏、小肠及肾脏表达.既往研究其主要与机体脂肪酸的吸收及转运、细胞内的长链脂肪酸的转运及细胞器内的再分布等密切相关.近年发现肝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具有信号转导分子的功能,是机体能量代谢的重要环节,进一步的研究证明与酒精性、非酒精性脂肪肝损伤、肾间质损害、糖尿病、器官缺血损伤等密切相关.鉴于其小的分子量及良好的细胞膜通透性,有望成为较好的肝、肾组织损伤的敏感指标.本文就近年肝型脂肪酸结合蛋白的生理功能、调控机制以及临床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6.
肝癌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移植后肿瘤复发是肝移植治疗原发性肝癌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之一 [1 ]。我们采用二乙基亚硝胺 (diethylnitrosam ine,DEN)诱发大鼠肝癌 ,初步尝试建立肝癌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 ,为进一步研究移植后肝癌的复发问题奠定基础。1 材料和方法1.1 实验动物与诱癌处理 封闭群 Wistar大鼠 2 4只 ,雄性 ,6周龄 ,体质量 15 0~ 180 g,购于中国科学院上海实验动物中心 ,饲养于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清洁级动物房 ,适应环境15 d后开始诱癌处理。方法是 :给大鼠自由饮用含 DEN(购于 Sigm a公司 )的消毒水 ,共 70 d。 DEN溶液每周配制 1次 ,浓度为 0 .0 1…  相似文献   
77.
实体瘤患者微量残留癌细胞检测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手术切除原发瘤后,微量残留癌细胞(minimal residual cancer cell,MRCC)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转移是所有治疗方法的靶标。由于以PCR为基础的检测系统灵敏度非常高,MRCC分子特征的鉴定将提供有关转移潜能、药靶可利用性、药物敏感性或治疗耐受性等方面的信息,弥补了原发瘤与通过影像技术等传统方法发现转移之间分析的缺陷,从而有助于治疗方案选择、治疗效果监测和预后预测,最终使患者从个体化医疗中获益。  相似文献   
78.
临床实践表明,定量检测AFP含量已不能满足临床鉴别诊断良恶性肝病的要求。因为约有30~40%的肝癌及肝炎、肝硬变患者血清AFP均呈低浓度升高。因此,建立一种能区别不同来源的AFP检测技术,并加以推广应用,是十分必要的。为此,我们首先经过反复试验,从多种植物凝集素中寻找到可用于鉴别AFP  相似文献   
79.
肝癌患者外周血甲胎蛋白异质体和转录物含量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患者血清甲胎蛋白(AFP)异质体含量与肝癌细胞血行播散的关系。 方法应用凝集素亲和免疫电泳自显影法和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分别检测AFP阳性HCC患者手术前外周血AFP异质体含量和AFP mRNA,分析血清AFP异质体含量和肝癌细胞血液播散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在46例HCC患者中,37例手术前血清AFP异质体≥20%,阳性率为80.4%;24例手术前外周血可检出AFP mRNA,检出率为52.2%。在37例AFP异质体≥20%的HCC患者中,22例外周血AFP mRNA阳性,阳性率为59.5%;而在9例AFP异质体含量<20%的HCC患者中,仅2例外周血AFP mRNA阳性,阳性率为22.2%。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X2=4.02,P<0.05)。 结论肝癌患者血清AFP异质体含量升高与外周血循环中存在肝癌细胞有关。  相似文献   
80.
多年来, 寻找新的肝癌标志物的研究一直进展缓慢. 以双向电泳、新型质谱分析为主的蛋白质组学方法为寻找肝癌标志物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平台, 促进了肝癌实验诊断研究的快速发展.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基于蛋白质组学技术的肝癌实验诊断临床研究的主要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