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56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1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1篇
综合类   40篇
肿瘤学   37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复发转移是导致绝大多数肝癌患者术后死亡的主要原因。现有的研究提示,从原发灶或转移灶释放进入血液的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s)是肝癌根治性术后复发转移的一个主要根源。在过去的10多年中,尽管CTCs检测技术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由于缺乏可使用的肝癌CTCs检测方法,目前人们对于肝癌CTCs临床重要性的认识远不及其他主要类型的肿瘤。可喜的是,近年来关于肝癌CTCs检测方法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报道逐渐增多,并且得到一些有趣的结果。本文着重总结已报道的肝癌CTCs检测方法,综述肝癌CTCs作为肝癌复发转移来源的现有实验证据以及其作为肝癌预后标志物的现有研究结果,并讨论肝癌CTCs临床转化应用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42.
肿瘤患者外周血中循环核酸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我们分析研究人体各种组织中的核酸分子提供了许多强有力的工具。然而 ,除了被用于检测血浆中病毒核酸外 ,以往大多数分子生物学方法主要被用来分析从有核细胞中提取的核酸分子。自发现外周血循环中存在游离核酸以后 ,人们应用分子生物学手段研究循环核酸的兴趣日益增加 ,并已取得许多成果。尽管在正常人和病人血浆中也已发现循环 m RNA,但目前工作主要集中在循环 DNA方面 ,而且多见于肿瘤相关研究。可以预期 ,这一领域的巨大潜力将使医学技术发生变革 ,为诊治包括肿瘤在内的许多疾病提供新手段。本文着重讨论…  相似文献   
43.
中期因子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探讨中期因子 (midkine,MK)的蛋白表达水平与胰腺癌血管生成、生物学特性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 5 2例胰腺癌组织中MK的蛋白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VD) ,并与临床病理及预后指标作对照分析。结果胰腺癌的MVD平均为 6 4± 18,MK表达阳性率为 73%。有淋巴结转移、Ⅲ~Ⅳ期和MVD高的患者 ,MK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Ⅰ~Ⅱ期和MVD低的患者 (P <0 0 1)。MK高表达患者术后生存时间比MK低表达患者明显缩短 (P <0 0 1)。结论MK的蛋白表达水平能反映胰腺癌细胞的恶性程度 ,可作为胰腺癌转移和预后分析的指标。  相似文献   
44.
目的解决在应用凝集素亲和免疫电泳自显影法检测甲胎蛋白异质体过程中对单一峰型的结果难以判断的问题.方法对以往建立的凝集素亲和免疫电泳自显影法略作改进,在原来两块分别含凝集素和AFP抗血清的凝胶之间加一既不含凝集素也不含抗血清的凝胶条.选择16例AFP异质体为均一型的血样本进行对照测定,并以凝集素亲和免疫电泳印迹法验证改良法的结果.结果在只含凝集素的条件下表现为1个峰的样本用改良法检测,良性肝病的样品峰型仍为1个对称峰,恶性肝病的样品峰型由原来的1个峰变为2个峰.实验表明,应用改良法结果的重复性满意,并得到凝集素亲和免疫电泳印迹法的验证.结论改良法使原本难以判断的结果清晰易辨,可应用于AFP异质体的检测.  相似文献   
45.
PPARγ激动剂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过氧化物酶体增长因子活化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PPAR)属于核激素受体超家族,目前已鉴别出3种PPAR亚型 (PPARα、PPARγ和PPARδ),其中PPARγ与肿瘤的关系已日益引起人们关注.现有资料表明,PPARγ激动剂通过抑制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及分化、抑制血管形成和降低肿瘤侵袭能力等不同机制发挥抗肿瘤作用,有望成为肿瘤化疗的一个新途径.  相似文献   
46.
甲胎蛋白异质体预测肝癌发生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47.
肝硬变病程中血清甲胎蛋白含量变化与肝癌发生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106例肝硬变患者血清AFP含量进行18个月至7年时间的动态观察,分析AFP含量变化特点,探讨其变化类型与肝癌发生的关系。结果表明,血清AFP含量在较高浓度(>60μg/L)反复波动的肝硬变人群的肝癌发生率(46%)明显高于其他肝硬变人群(P<0.05)。7例后来发展为肝癌的肝硬变患者血清AFP含量开始一直在200μg/L以下,但发现肝癌前半年内,其含量每月以1.5~4倍速率上升。因此,当血清AFP含量在高浓度持续波动,或经一段时间缓慢地上升后随即迅速升高,应认真进行影像学检查,以便及早确诊肝癌。  相似文献   
48.
49.
甲胎蛋白(AFP)是目前公认的最特异的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标记物。但存在假阳性和假阴性的问题。因此,寻找与AFP无关的新的肝癌标记物,是肿瘤工作者的迫切任务。为了探讨血浆异常凝血酶原对HCC的诊断阶值,我们开展了下列研究: 一、采用钡吸附、分段盐析、DEAE纤维素及硫酸葡聚糖亲和层析法从人血浆中提纯凝血酶原,并制备高效价、高特异性的无抗凝血酶原抗血清。  相似文献   
50.
淫羊藿素脂质体抗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淫羊藿素脂质体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建立大鼠70%肝脏I/R损伤模型.将120只雄性大鼠随机分成淫羊藿素脂质体+I/R损伤(ICT+ I/R)组、空白脂质体+I/R损伤(LIP+I/R)组、单纯I/R损伤组和假手术(Sham)组,每组再随机分成2h和6h两个亚组.Sham组仅游离肝门,其余各组均行70%肝脏缺血60 min.血流阻断前10 min,ICT+I/R组、LIP+I/R组分别经门静脉注射淫羊藿素脂质体(1.5 mg/kg)、空白脂质体(与淫羊藿素脂质体等体积),I/R组和Sham组不行任何预处理.经2、6h血流再灌注后,采集各组血液及肝脏组织标本,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以及肝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以及髓过氧化物酶(MPO)含量.采用H-E染色法观察肝脏组织形态,TUNEL染色法观察肝细胞凋亡情况并测定凋亡指数(AI).结果 再灌注2h,IGT+I/R组的ALT、MDA、MPO、AI较LIP+I/R组和I/R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O1);再灌注6h,与LIP+ I/R组和I/R组相比,ICT+ I/R组的ALT、AST、MDA、AI下降,同时SOD、NO、NOS、eNOS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淫羊藿素脂质体能够通过增加SOD含量、减少MDA的生成,促进eNOS表达的升高、增加NO的含量以及抑制MPO的聚集、减少肝细胞凋亡等多途径发挥抗大鼠肝脏I/R损伤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