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1篇
耳鼻咽喉   9篇
基础医学   16篇
临床医学   35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35篇
综合类   21篇
预防医学   15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21.
背景:经典的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方法存在许多弊端.颈椎椎间融合器应用虽然取得满意的效果,但仍有许多潜在问题有待解决.目的:设计制备适合于山羊颈椎前路减压融合的颈椎间融合器PDLLA Cage,观察PDLLA Cage对山羊颈椎C_(3-4)融合后的即刻稳定作用.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分组设计,对比观察,于2005-06/2006 01在四川大学生物力学实验室完成.材料:15只成年(2岁)雌性山羊尸体颈椎C_(3-4)节段,另选27只成年(2岁)雌性山羊[体质量(31.56±2.50)kg]的颈椎C_(3-4)用于生物力学测试.标本由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动物实验中心提供,用于解剖参数的测量及生物力学测试.方法:取山羊尸体颈椎C_(3-4)节段,行X射线正侧位检查,根据C_(3-4)平均椎间高度、C_3椎体下缘与前缘夹角、C_3椎体下缘前后距离及椎体中部前后缘距离设计制各PDLLA Cage,并进行力学检测,27只山羊颈椎标本进行生物力学测试后(正常对照组),标本未破坏,再随机分为3组,PDLLA Cage组(n=9),钛合金Cage组(n=9),自体髂骨组(n=9).在脊柱功能单位的椎间隙处将前纵韧带切开,摘除髓核后,去除附着肌肉,保留所有韧带,保留骨性终板和软骨下骨.PDLLA Cage组和钛合金Cage组分别置入PDLLA Cage和钛合金Cage,Cage主体空腔内植骨,并通过前方的翼板上下2个固定板以3.5mm螺钉固定于上下椎体:自体髂骨组取自体三面皮质髂骨植入.主要观察指标:采用1,2,3,4 N·m逐级加载纯力矩的方法进行前屈、后伸、侧弯和旋转的生物力学测定,由此计算出各组平均刚度及活动范围,并行比较.结果:①在1~4N·m逐级加载时,运动节段在前屈、后伸、侧屈和旋转各向量的角位移变化PDLLA Cage组和钛金属Cage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除侧弯4 N·m加载时PDLLA Cage组与自体髂骨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外,Cage组与自体髂骨组相比,各向量的角位移均减小(P<0.05),PDLLA Cage组和钛金属Cage组有前方翼板与椎体固定,其后伸稳定性明显优于自体髂骨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自体髂骨组后伸和侧弯两种向量的角位移均减小(P<0.05).②置入Cage后颈椎刚度显著增大,后伸和旋转加载时PDLLA Cage与钛合金Cage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钛合金Cage存其余各方向上的刚度均最大(P<0.05).PDLLA Cage比自体髂骨组的刚度大(P<0.05).结论:PDL.LA Cage置入山羊颈椎能提供足够的初始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2.
目的 调查分析内蒙古地区新生儿耳聋基因携带的流行病学情况,为耳聋出生缺陷防控干预提出建议和数据参考。方法 以2019年8月~2021年7月在内蒙古17所医院出生的30412名新生儿作为筛查对象,采用遗传性耳聋基因芯片检测技术,对被筛查对象的GJB2、GJB3、SLC26A4和线粒体12SrRNA四个常见耳聋基因的15个突变位点进行检测。结果 30412名新生儿中,筛查阳性结果 905例,其中GJB2基因携带399例,GJB3基因携带81例,SLA26A4基因携带376例,线粒体12SrRNA基因携带54例。筛查到的基因携带者均为杂合突变型,总体突变基因阳性突变率为2.976%。结论 GJB2基因和SLC26A4基因为内蒙古地区新生儿常见致聋基因:GJB2基因热点突变位点为c.235delC;SLC26A4基因热点突变位点为c.919-2A>G。上述两个等位基因的热点突变和常见突变与我国的总体情况相一致,但在内蒙古地区新生儿群体和前期结论非综合征耳聋患者群体中,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可能存在地域差异。通过此次结果分析了解内蒙古地区新生儿耳聋基因总体分布情况,以此为契机接轨耳聋基因筛查...  相似文献   
123.
定制型股骨近段假体的骨水泥三维有限元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股骨近段大段骨缺损及定制型股骨近段假体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不同柄长的股骨近段假体柄植入髓内后对股骨-骨水泥的应力分布的影响.方法 通过CT扫描数据建立股骨近段130 mm骨缺损不同髓内柄长度(140 mm、120 mm、100 mm、80 mm、60 mm)的定制型假体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下肢单足行走进行负荷加载,分析股骨-骨水泥的应力分布.结果 骨水泥应力由近端向远端逐渐增加,在假体柄末端附近达到最大值.当髓内柄长度为140 mm时,骨水泥层内、外侧最大应力值分别为2.5 MPa和5.5 MPa,均小于骨水泥自身强度,可以有效避免因高应力而导致骨水泥的碎裂.结论 股骨近段假体髓内柄要有足够长度,以减少骨水泥所受应力,防止因骨水泥碎裂而出现假体松动.对于股骨近段130 mm的骨质缺损,采用髓内柄长为140 mm骨水泥型股骨近段人工假体重建能够有效减少骨水泥层压力,从而避免因骨水泥发生疲劳碎裂而导致假体松动的危险.  相似文献   
124.
缓释bFGF微球的制备及微球对成骨细胞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应用W/O/W复乳-干燥法制备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bFGF-PLGA)微球,考察其对成骨细胞的作用.方法 应用正交设计试验进一步优化bFGF微球的制备工艺,采用优化处方制备bFGF-PLGA微球,并考察其外观形态和粒径分布,检测其载药量和包封率,研究其体外释药的性质.将bFGF和bFGF-PLGA微球加入成骨细胞培养液中,用MTT法、流式细胞仪观察细胞的增殖情况,并检测成骨细胞上清液中骨钙素(BGP)的含量.结果 所制微球表面光滑圆整,球体均匀度好,无黏连现象.微球粒径的98%分布在1.22~10.24 um之间,平均粒径为5.52um,径距1.43±0.18.载药量48×10-3%±1×10-3%,包封率为72.37%±1.16%.突释期内微球的体外释放度仅为19.26%,21 d后体外累积释放度高达85.46%,释出bFGF的平均浓度为72.47±6.26 ng·ml-1,微球的体外释药规律符合Higuichi方程(r=0.9978).培养1 d后,3组吸光度的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4、6、8 d时,PLGA微球组明显优于其余两组.培养2 d后,bFGF组的G2/M S期百分数最高,4、8 d后,PLGA微球组G2/M s百分数最高.成骨细胞上清液中PLGA微球组的BGP含量最高,其次为bFGF组.结论 所制备的bFGF-PLGA微球表征良好,载药量和包封率高;微球通过较长时间地持续释放活性bFGF,可明显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相似文献   
125.
目的 探讨封闭式负压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技术在"5·12"汶川大地震伤员创而修复中的使用方法及早期疗效.方法 2008年5月12日-6月12日,治疗52例伤员83处创面.男27例,女25例;年龄11~83岁,平均42岁.压榨伤22例,挫裂伤9例,挤压伤后行筋膜室切开减压17例,开放性截肢4例.创面部何:小腿37处,人腿13处,前臂17处,上臂11处,躯干5处.创面范围3 cm×2 cm~30 cm×15 cm.受伤虿接受VSD技术治疗时间12 h~18 d.创面彻底清创后,VSD治疗覆盖创面,根据药物敏感实验结果选择抗生素治疗.创面感染控制、肉芽生长良好后行直接缝合、植皮或皮瓣移位修复创面.结果 21例(40.4%)伤员创面分泌物涂片阳性,以混合细菌为主: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等.首次治疗7例(20处)转外省医院治疗,33例(45处)、6例(10处)、2例(3处)及1例(1处)分别行1次、2次、3次及4次VSD治疗后,创面感染控制、肉芽生长良好,分别经直接缝合、植皮或皮瓣移位顺利修复创面.3例(4处)经10次VSD治疗后感染控制,病情稳定.结论 VSD治疗能快速覆盖创面,减少污染,防止继发感染,利于后期创面修复;治疗期间无需频繁更换敷料,减少伤员痛苦及医务人员工作量,为地震伤员的救治提供了方便.  相似文献   
126.
背景:脊柱侧凸矫正术中植骨融合技术是决定矫形治疗结果的关键因素之一。因自体骨应用受限,同种异体骨移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同种异体皮质骨颗粒与同种异体松质骨颗粒在脊柱矫形患者中应用的实际效果是否一致?目的:比较不同种类骨移植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后路矫形植骨融合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04年1月至2007年1月107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接受经后路脊柱侧凸矫形植骨融合手术。根据植骨材料不同分为A组(同种异体松质骨植骨,57例)和B组(同种异体皮质骨植骨,50例),比较两组患者随访第6、9、12、18、24、36个月的植骨融合情况、术后Cobb角变化情况及并发症等。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主弯Cobb角、融合节段数及植骨量均无明显差异。平均随访时间为39.8个月。所有病例畸形明显矫正,术后1周总体矫正率为74.2%,最终随访总体矫正率72.1%。术后1周Cobb角及畸形矫形率,最终随访Cobb角、畸形矫形率及矫形度数丢失方面,两组相比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所有病例最终达到植骨骨性融合,A组平均融合时间15.0个月(6~36个月),B组平均融合时间15.9个月(6~36个月)。术后第6、9、12、18、24、36个月,两组骨性融合率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均未发生螺钉松动、断裂、断棒、假关节等并发症。术后A组4例(7.0%)、B组3例(6.0%)患者出现脑脊液漏,A组1例(1.8%)患者出现切口局部愈合障碍,均得到合理处理。结论:同种异体松质骨或皮质骨骨移植是脊柱侧凸后路矫形植骨融合术中较为理想的植骨方法之一,尤其是后者更是具有来源广泛、骨量大的优点。但在使用时,需根据同种异体骨骨愈合机制来制定术后治疗和康复计划,确保发挥复合骨移植在脊柱矫形术中的优势。  相似文献   
127.
目的探讨儿童及青少年长骨骨端软骨母细胞瘤手术治疗对后期骺板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对12例儿童及青少年长骨骨端软骨母细胞病患者施行病灶刮除(骺板开孔)并植骨术,术后测量患肢的短缩长度,并分析术后骺板缺损大小与肢体长度的关系。结果 12例病例均获得随访,术后患肢的长度较健侧短缩3~14 mm,平均为(5.00±2.13)mm;10例无术后骺板缺损及轻、中度骺板缺损病例的患肢短缩长度均小于10mm,2例重度骺板缺损患者的患肢短缩长度不超过15 mm。术后骺板缺损的面积与肢体短缩长度之间有正相关关系(P<0.05,r=0.998),全部病例的ISOLS功能评分平均为28.2分(94%),均未出现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3例发生部分植骨吸收,余病例的植骨融合良好。结论儿童及青少年长骨软骨母细胞瘤,采用骨开窗并骺板开小孔的病灶刮除、灭活并植骨术,在获得较满意的肿瘤控制的同时,也较易保证<10%的骺板缺损面积,对骺板的生长发育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28.
目的:探讨聚DL-乳酸(poly (D, L) Lactide,PDLLA)融合器(cage)促进山羊C3,4节段椎间融合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和成骨作用。方法24只雌性山羊随机分为三组:PDLLA cage组(8只)、钛合金cage组(8只)和三面皮质髂骨组(8只)。切除C3-4椎间盘,分别植入PDLLA cage、钛合金cage和三面皮质髂骨。于术前、术后及术后1、2、4、8、12周摄X线片,测量平均椎间高度、椎间角及前凸角,术后12周摄X线片后处死动物,进行平均刚度及活动范围等生物力学评估,并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术后各时点PDLLA cage组、钛合金cage组和三面皮质骨组的前凸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4周, PDLLA cage组椎间角大于三面皮质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8、12周,PDLLA cage组平均椎间高度大于三面皮质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侧屈和旋转加载下,各组C3,4节段的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两个cage组均较三面皮质髂骨组大,而钛合金cage与PDLLA cage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间活动范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两个cage组均优于自体髂骨组。组织学观察见PDLLA cage组融合部位大量新生骨和软骨形成。结论 PDLLA cage生物相容性好、可为骨长入和界面成骨提供适合的生物学环境;其在维持椎间高度,增加融合节段的稳定性等方面具备潜在优势,能为最后的骨性融合提供良好的生物力学环境。  相似文献   
129.
背景:前期实验已初步证实许旺细胞复合小肠黏膜下层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构建的人工神经具有体外神经活性、趋化性。目的:观察许旺细胞及小肠黏膜下层复合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缓释微球修复周围神经缺损后神经传导的再通情况。方法:制作SD大鼠坐骨神经缺损模型,随机分组:实验组以许旺细胞及小肠黏膜下层复合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缓释微球修复,阳性对照组以许旺细胞及小肠黏膜下层复合游离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修复,阴性对照组以许旺细胞及小肠黏膜下层修复,空白对照组以自体神经修复。结果与结论:术后16周实验组再生神经纤维数目,DiI示踪标记的阳性神经元数量、S-100及神经细丝蛋白的阳性表达率、髓鞘及再生轴突的超微结构恢复、神经传导速度及复合动作电位的改善均优于阳性对照组与阴性对照组(P〈0.05)。表明许旺细胞复合小肠黏膜下层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缓释微球构建的人工神经可重建坐骨神经缺损后的神经传导通路。  相似文献   
130.
国产可吸收螺钉临床应用初步报告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目的:评价国产可吸收螺钉治疗四肢负重或非负重松质骨和关节内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组共报告69例患者,男性41例,女性28例,年龄4-73岁,平均38.4岁。使用152枚国产可吸收螺钉治疗四肢松质骨骨折,术前、手术当天及术后定期摄X线片,并观察局部及全身反应情况。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0.5月(4月-2年),所有69例骨折对位、对线好,均骨性愈合。肢体功能和关节活动无明显异常,无非特异性炎症反应表现。结论:该国产可吸收螺钉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治疗四肢松质骨骨折的较理想内固定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