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42.
为了研究职业因素与冠心病发病的关系,本文应用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职业因素与冠心病之间关系进行了研究。共对150对资料进行了单因素分析、叉生分析、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1)劳动类型中的脑力劳动(OR=2.93)、职业类型中的企事业管理人员(OR=3.10)、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种类中的工作紧张(OR=2.43)、有机溶剂(OR=9.50)与冠心病的发病密切相关,其中脑力劳动可能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2)脑力劳动、企事业管理人员、工作紧张与高血压、高血脂之间存在明显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43.
嗜人按蚊是闽西北地区疟疾的主要媒介,传播间日疟和恶性疟的媒介能量是中华按蚊的19.2倍[1]和18.8倍[2]。70年代以来调查60个县(市区)298个乡(镇)1649个村(点),发现15个县(市区)61个乡(镇)259个村有该蚊不同程度分布,除1个村在永泰县境内外,14个县(市区)60个乡(镇)258个村(点)在南平和三明2市辖区内,呈片状分布,为福建70年代来的重点疟区。经DDT乳剂(2g/m2)每年2次滞留喷洒或溴氰菊酯(15mg/m2)每年1次浸泡蚊帐,均连续2年灭蚊试点后,集中人、财、物,以疟疾流行程度,划片分批包干实施后,经多次复查,未再捕到该蚊,达到根除目的。疟疾发病率也从实施前1975年39.668/万到1999年降至0.009/万。 相似文献
44.
2005年福建省疟疾疫情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2005年度全省疟疾疫情,更好地开展疟疾监测和管理工作。[方法]对2005年全省疟疾防治工作年报表及各地一年来疟疾监测结果进行统计。[结果]当年全省报告病例44例,发病率0.13/10万,病例主要分布在福州、莆田、宁德和泉州。对55个村(点)传疟媒介调查和复查,捕获按蚊2915只,未查到嗜人按蚊。[结论]我省疟疾疫情依然保持稳定,发病率比上年下降了30.2%,但不可放松警惕,应继续有效控制传播媒介,以防蚊媒密度过高引起疟疾暴发。 相似文献
45.
目的分析研究福建省消除疟疾不同阶段监测措施的成本效果。方法运用卫生经济学理论与方法,分析消除阶段前期(2005—2009年)、消除阶段后期(2010—2015年)和消除后阶段(2016年)不同监测措施的成本-效果比和增量成本-效果比。结果消除疟疾年均成本投入:消除阶段前期64 235 144.8元,消除阶段后期11 250 248.0元,消除后阶段11 075 228.8元,总额86 560 591.6元。监测措施的效果指标3个阶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年均发病3d内就诊率以消除阶段后期效果最优;年均血检阳性率、年均报告发病率和年均发病1d内就诊率以消除后阶段效果最优。成本效果比和增量成本效果比,血检数以消除阶段后期更具成本效果;报告病例数、发病3日内就诊数和发病1日内就诊数以消除后阶段更具有成本效果。结论福建省消除疟疾后阶段的监测措施效果优,成本投入少,具有成本效果。为福建省加强疟疾的输入性病例监测管理机制建设提供了基础数据,对科学有效地评价监测措施,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6.
闽南地区疟疾流行特征研究与防治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闽南地区疟疾流行特征和规律,总结干预措施控制疟疾流行的效果及经验。[方法]调查影响疟疾流行的人群及地理分布特征,暴发点分布、流行程度等社会、经济和自然因素,以及媒介按蚊的种群和密度。对有微小按蚊存在的流动人群聚居地、建设工地及丘陵山地村庄等重点防治对象实施综合性干预措施。[结果]疟疾发病数从1994年的1 156例,下降至2004年的11例,37个暴发点全部得到有效控制,无本地传播病例发生,未查到微小按蚊;建立健全了当地疟疾监测和管理系统。[结论]闽南地区采取的抗疟措施得当,疟疾流行已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47.
目的 结合目前福建省疟疾消除阶段的实际监测防治现状,分析研究福建省消除疟疾3个阶段的成本效益。方法 运用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分析2005—2018年福建省疟疾消除阶段前期、消除阶段后期和消除后阶段不同监测措施的效益成本比值(BCR)和经济净效益(NB)。结果 福建省2005—2018年消除疟疾3个阶段年均成本投入分别为:消除阶段前期(2005—2009年)为6 423.51万元(人员工资占93.05%),消除阶段后期(2010—2015年)1 125.02万元(人员工资84.59%),消除后阶段(2016—2018年)1 170.67万元(人员工资占66.02%,人员培训费占25.37%);NB分别为12.63亿元、20.77亿元和28.45亿元,BCR分别为20.7∶1、185.6∶1和244.0∶1,BCR和NB均是消除后阶段>消除阶段后期>消除阶段前期,说明消除后阶段监测措施在经济上最有利,其防治效果是最佳的。结论 福建省疟疾防治工作14年来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疟疾消除后阶段按不同风险等级的疟疾防控管理、加强境外流动人口输入性疟疾防控的监测措施,在经济上有利,防治效果最好。应继续加强疟疾的输入性病例监测管理机制建设,巩固消除疟疾成果。 相似文献
48.
用间日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1(PvMSP-1)基因分析福建输入性疟疾病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福建输入性疟疾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追踪传染源。[方法]病人血样用套式PCR-RFLP检测,扩增PvMSP-1基因ICB5一ICB6片段。测定DNA序列并进行BLAST相似性搜索和进化树分析。[结果]16例镜检确诊的间日疟病人血样经套式PCR—RFLP检测,7份属Sal-1型,1份为Belem型,8份为重组Ⅲ型。对其中7份样本PCR产物进行DNA直接测序,发现没有两个DNA序列完全相同,PvMSP-1基因ICB5-ICB6片段存在高度多态性,DNA序列搜索结合流行病学词查可初步确定感染来源。[结论]PvMSP-1基因用于疟疾基因分型和判断感染来源有一定价值,可作为疟疾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9.
5例输入性恶性疟死亡病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省恶性疟曾严重流行 ,仅 1971— 1975年因该病死亡就有 10 0多人[1] 。通过防治 ,1984年后已不再发现当地感染的病例。近年来改革开放、频繁的人群流动 ,输入病例不断发生 ,自1991年至今全省共输入 46例恶性疟。为总结经验 ,对近两年发生 5例死亡病例进行分析。1 病人病史情况死亡 5例均为男性 ,年龄 2 2~ 5 0岁 ,其中 4例为初发病例 ,1例在国外已发作多次 ,并曾 2次出现昏迷等凶险型症状。 5例均为我省劳务人员 ,输出 :缅甸、刚果、赤道几内亚、加纳和坦桑尼亚等疟疾高发国家 ,患者回国的 4~ 15d发病。2诊断和抢救治疗5例中有 3例在… 相似文献
50.
目的 研究嗜人按蚊群体产卵的生物学特征。方法 常规饲养已驯化的嗜人按蚊,羽化3d后放入小白鼠供吸血,扣取100只饱血雌蚊于蚊笼内产卵,产卵后再次吸血,如此反复,观察一个生命周期的产卵次数、卵数、蚊卵孵化率。结果 嗜人按蚊平均寿命为13.4d,—个生命周期可产卵1—7次,共获卵3619粒,1—7次产卵孵化率分别为73.1%、71.7%、64.5%、49.5%、74.4%、88.3%、84.4%。结论 已驯化嗜人按蚊在蚊笼内产卵能满足保种和一般实验对按蚊卵数的需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