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2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30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38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20篇
肿瘤学   10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7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内镜黏膜下层剥离术(ESD)是一项新的治疗消化道早期肿瘤的微创技术,但其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最常见的有术中、术后出血及穿孔,其他少见的有狭窄、腹痛、肠梗阻、局部缺血等.ESD并发症的处理方法有药物、内镜及手术等.作者对内镜黏膜下层剥离治疗消化道早期肿瘤的并发症及处理方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2.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素-2(Ang-2)在人胃癌组织中表达及其与微血管密度(MVD)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两步法检测51例人胃癌组织中Ang-2、CD34的表达,并以24例正常胃黏膜标本作为对照。对CD34阳性血管进行MVD计数,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胃癌组织中Ang-2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胃组织(P〈0.01),Ang-2的表达与MVD呈明显正相关(r=0.71,P〈0.01),Ang-2表达与胃癌的大小、有无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TNM分期有关(P〈0.01)。胃癌组织中的MVD明显高于正常胃组织(P〈0.01)。结论胃癌组织中Ang-2过度表达可能在肿瘤的血管生成和进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3.
54.
胃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胃、食管早期癌和癌前病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分析探讨胃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I resection,EMK)在治疗胃、食管肿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对2001年4月~2006年5月胃镜下行EMK治疗的20例25个病变的临床资料.结果 25个病灶,直接用圈套器切除19个,用透明帽切除6个.病灶大小为0.6 cmx 0.6 cm~3.0cm×3.5 cm,均为扁平病灶,22个病灶1次切除,2个病灶2次分割切除,1个病灶3次分割切除,均取到病理组织.2个未能完全切除,完全切除23个,完全切除率92.O%.隆起型(I型)6个,其中亚蒂型(Ⅰ sp)1个,无蒂型(Ⅰ s)5个;平坦型(Ⅱ型)19个,其中平坦隆起型(Ⅱa)14个,平坦隆起 平坦凹陷型(Ⅱa Ⅰ ic)3个,表面平坦型(Ⅱ b)2个.癌2个,重度不典型增生4个,中度不典型增生9个,单纯腺瘤6个,非腺瘤性息肉4个.术前病理与术后病理对照相符者16例,占64.0%,不相符者占36.0%.未发生大出血或穿孔等严重并发症,有2次切除后出现少量渗血.结论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简单、安全.  相似文献   
55.
292例大肠息肉的内镜检查及病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良恶性息肉及不同类型息肉的大小、分布、病理及其相互关系。方法 对292例病人大肠息肉的一般资料、内镜、活检病理及全瘤切除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92例病人共449个息肉,检出率10.4%,良恶性息肉以直肠、乙状结肠最多见,分别为42.5%、66.6%;息肉以≤1.0cm息肉多见,达64.8%,但绒毛状腺瘤及绒毛管状腺瘤以≥1.0cm多见,分别为54.8%、59.3%;息肉恶变率≥2.0cm为24.1%,≤0.5cm未见息肉恶变,息肉钳取病理与全息内切除病理不相符合率38.9%,完全相符率31.5%,仅能判断为腺瘤,不能判断其具体类型达29.6%。结论 瘤体愈大、含绒毛量多、且含腺瘤数量多的癌变率高,息肉病理诊断应以全息肉切除病理为准。  相似文献   
56.
例1患者男,39岁。因反复上腹痛20d加重1d,来我院就诊,查体:剑突下轻压痛。胃镜示十二指肠降部后壁见一牙签,两端分别剌入肠黏膜内,周围有糜烂,先用鳄鱼钳夹住中间后拉到幽门口,不能通过,暂将牙签放下,再钳取一端使牙签与鳄鱼钳平行(则与消化道方向一致),成功取出牙签,未伤及消化道。仔细检查创面,无出血等,急查腹部平片未见膈下游离气体,给予抗炎、抑酸、止血等治疗,5d后康复出院。  相似文献   
57.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的人群发生大肠癌的危险性可降低40%~50%。在结肠癌、乳腺癌、胰腺癌等肿瘤动物模型复制过程中,长时间加用NSAIDs可明显降低肿瘤的发生率。NSAIDs作用的中心环节是抑制环氧合酶(COX)的活性,而  相似文献   
58.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基因对人胃癌细胞凋亡的影响及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本实验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VEGF165)对体外培养的胃癌细胞株BGC-823凋亡的影响和机制.方法: 将BGC一823细胞分为对照组、感染复数(MOI=20)病毒Ad-GFP的Ad-GFP组,重组腺病毒Ad_VEGF165转染的Ad-VEGF165组,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的百分率,R11-PCR方法检测凋亡抑制基因Bc1-2mRNA的表达,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Bc1-2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流式细胞仪测定显示Ad-VEGF165组的细胞凋亡率明显低于Ad-GFP组和对照组(4.6%±0.31% vs 8.37%±1.06%.7.73%±0.86%,P.<0.01):RT-PcR和细胞免疫化学结果显示VEGF165转染BGC.823细胞后促进了细胞Bc1-2mRNA和蛋白的表达,Ad.VEGF165组Bc1-2 mRNA和蛋白均高于对照组和Ad-GFP组(Bc1-2 mRNA:0.761±0.05 vs 0.363±0.12,0.356±0.08:Bc1-2蛋白:1.010±0.08 vs 0.865±0.07,0.901±0.05;P<0.01).结论: VEGF165通过上调凋亡抑制基因Bc1-2及其蛋白的表达,来抑制血浆饥饿诱导的胃癌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59.
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前后快速尿素酶试验诊断的准确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快速尿素酶试验(RUT)在根除治疗前后诊断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准确性。方法 选择250例接受胃镜检查的患者,123例无Hp根除治疗史,127例为Hp根除治疗后复查患者。每例患者取胃窦和胃体活检标本各3块,分别用于RUT、细菌培养和病理组织学检查。以细菌培养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即培养和(或)组织学检查结果阳性者为Hp阳性,而培养和组织学检查结果同时阴性者为HP阴性或HP根除。结果 末行Hp根除治疗的患者RUT正确的诊断了86例Hp阳性中的84例和37例Hp阴性中的34例,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7.7%和91.9%。根除治疗后RUT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4.3%和99.0%。然而,根除治疗后6个月以上复查胃镜,RUT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达100%。结论 根除治疗前和根除治疗后6个月以上复查,RUT诊断Hp感染准确性高。  相似文献   
60.
早期肠内营养在治疗重症胰腺炎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发生后,患者可迅速出现机体的超高代谢、全身内环境紊乱和营养不良.有效的营养支持关系到脏器功能的恢复和维护,同时可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和抗感染能力.因此,营养支持是SAP综合治疗的一个重要部分,对SAP的转归具有重要意义.完全胃肠外营养(TPN)成为急性胰腺炎营养治疗的标准模式;而肠内营养(EN)可能刺激胰腺分泌,一直被临床医师所顾忌.随着对长期TPN带来的导管感染、肠黏膜屏障减退、肠道细菌易位等问题的认识,临床尝试早期进行EN,不仅没有延长胰腺炎的自然病程,而且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