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2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30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38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20篇
肿瘤学   10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7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75 毫秒
41.
目的:将已构建的重组腺病毒Ad-VEGF165进行扩增和纯化并观察其对人胃腺癌细胞(BGC-823)在体外生长及其受体表达的影响.方法:以人胚肾293细胞对重组腺病毒Ad-VEGF165和对照病毒Ad-GFP进行包装、扩增后感染BGC-823N胞,应用MTT比色法分析VEGF165对该种细胞体外生长的影响,并以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该种细胞VEGFR-2的表达情况.结果:成功扩增及纯化了重组腺病毒Ad-VEGF165及对照病毒Ad-GFP,获得约3.2×1013pfu/L滴度的重组腺病毒和2.0×1013 pfu/L滴度的对照病毒.当感染复数(MOI)为20时转导率即接近100%而无明显细胞中毒现象.MTT结果显示Ad-VEGF165组吸光度明显高于Ad-GFP组(24 h:0.960±0.0 1 vs 0.737±O.01,P<0.01:48 h:1.321±0.03 vs0.981±0.02,P<0.01:72 h:1.663±0.03 vs 1.207±0.01,P<0.01)及对照组(24 h:0.960±0.01 vs 0.724±0.03.P<0.01:48 h:1.321±0.03 vs 0.968±0.01.P<0.01:72 h:1.663±0.03 vs 1.185±0.02,P<0.01).另外,在该细胞株上检测到了VEGFR-2的表达,且在Ad-VEGF165组其表达明显高于Ad-GFP组(62.5%vs37.6%,P<0.01)和对照组(62.5%vs 34.1%,P<0.01).结论:VEGF对胃癌细胞有直接的促生长作用,并可上调其主要受体VEGFR-2的表达水平,从而进一步证实了VEGF对胃癌细胞的自分泌作用.  相似文献   
42.
目的:研究下消化道出血结肠镜的检查方法及诊断意义。方法:回顾整理667例下消化道出血患者电子结肠镜检查资料,并对数据行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收集下消化道出血患者共667例,其中小出血547例,大出血120例。大出血患者中需要行急诊结肠镜检查43例,非急诊结肠镜检查77例。本组肠镜检查阳性的病变发现率达93.5%,最常见疾病依次为大肠癌、息肉及溃疡性结肠炎,检出率分别占38.5%、20.2%、14.7%,共占检出病例数的73.4%。肠镜检查到达盲肠占77.5%,不能到达盲肠为22.5%,其中因大肠癌引起占17.2%大,肠癌全结肠镜检查率低,检出的病因多。非急诊结肠镜检查到达盲肠、病灶检出、肠道准备均明显优于急诊结肠镜检查(分别为P<0.050、.0010、.001)。结论:电子结肠镜检查是下消化道出血诊断最有效的方法,大多数情况下非急诊结肠镜检查优于急诊结肠镜检查,大多数患者不需要行紧急结肠镜检查。  相似文献   
43.
目的 探讨血管生成素-2(Ang-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在胃癌组织中表达及其与微血管密度(MVD)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两步法检测51例胃癌组织中Ang-2、VEGF 和CD34 的表达,并以24例正常胃黏膜标本作对照.对CD34 阳性血管进行MVD计数,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胃癌组织中的Ang-2及VEGF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0.8%、53%,MVD为31.9±11.2;正常胃黏膜组织Ang-2及VEGF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2.5%、4.17%,MVD为13.1±4.3,胃癌组织中Ang-2、VEGF表达率及MVD均明显高于正常胃黏膜组织(均P<0.01).Ang-2表达与胃癌的大小、有无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TNM分期有关(均P<0.01),而与患者年龄、性别、胃癌的分化程度无关.在胃癌组织中Ang-2的表达与VEGF、MVD呈正相关(分别为r=0.846,P<0.01;r=0.71,P<0.01).VEGF表达与胃癌的浸润深度、分化程度、胃癌的大小、有无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有关(P<0.05或P<0.01),胃癌组织中VEGF的表达与MVD呈正相关(r=0.858,P<0.01).MVD与胃癌的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有关(均P<0.01).结论 在胃癌组织中,Ang-2、VEGF的过度表达可能在肿瘤的血管生成和进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4.
目的:研究大肠癌的早期诊断。方法:回顾267例大肠癌患者临床表现,诊断时间,内镜下分布,病理类型及术后结肠复查资料。结果:延误诊断率达60.3%,最早自觉症状中最常见为便血,其它依次为腹痛,大便习惯改变,腹泻,黑便等。肿瘤分布以左半结肠为主,其中直肠,乙状结肠最多见,分别为35.1%,25.0%。病理类型最常见为管状腺癌,全结肠镜检查率低,仅41.9%,大肠癌术后结肠镜检查阳性率高达40.6%。结论:大肠癌早期诊断率有待提高,重视其临床表现,尽早行结肠镜检查是提高诊断率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45.
GST-π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GST-π蛋白与大肠癌病理学特征之间,耐药之间的关系.方法分别用兔抗人GST-π抗体对60例大肠癌石蜡标本进行免疫组化研究.结果1.GST-π蛋白的表达和性别,肿瘤大小、部位及类型无关(P>0.05);但与肿瘤的分化程度、Dukes分期,TNM分期,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有统计学差异(P<0.001).2.GST-π在癌灶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意义不同,在肿瘤组织中低分化组高表达而在癌旁组织中则低表达,二者有统计学差异(P<0.001).结论1.GST-π在瘤组织中的表达,强度及在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和肠癌生物学特性密切相关,与肿瘤的分化及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可做为衡量恶性程度,耐药性及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6.
目的研究人血管生成素1(Ang-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VEGF165)以及两种因子相互作用对人胃癌细胞株MGC-803增殖与凋亡的影响。方法应用MTT法测定腺病毒绿色荧光蛋白(Ad-GFP)(B组)、Ad-Ang-1(C组)、Ad-VEGF165(D组)以及Ad-Ang-1+Ad-VEGF165/2(E组)对MGC-803细胞增殖的影响;另设对照组(A组)。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血清饥饿时其对凋亡的影响;运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Bcl-2和Bax蛋白的表达。结果 24、48、72 h时,C、D、E组吸光度均明显高于B、A组(P<0.05);E组吸光度明显高于C、D组(P<0.05)。与A组或B组相比,C、D、E组均能够抑制细胞凋亡(P<0.01),其中E组抑制凋亡作用最强。C、D、E组Bcl-2蛋白表达均比B、A组明显增高(P<0.05),Bax蛋白的表达则明显降低(P<0.05)。结论 Ang-1、VEGF165和Ang-1+VEGF165/2能够明显促进MGC-803细胞体外增殖,抑制血清饥饿时的凋亡;Ang-1与VEGF165联合作用要显著强于单用Ang-1或VEGF165。  相似文献   
47.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PHC)患者行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后发生严重肝功能失代偿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TACE治疗PHC 284例,总结严重肝功能失代偿与PHC患者年龄、肝硬化情况、TACE治疗次数、肿瘤类型和门静脉分支癌栓的相关性.结果 284例PHC患者TACE术后发生严重肝功能失代偿者39例,其中60岁以上者占74.4%;有肝硬化或TACE治疗2次以上病例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无肝硬化或TACE治疗1次病例(P<0.005),巨块型PHC患者的发生率显著高于结节型和块状型中非巨块型者(P<0.01),门静脉分支癌栓和无门静脉癌栓PHC患者经TACE治疗后严重肝功能失代偿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而门静脉主干癌栓形成者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无门静脉癌栓者(P<0.05).结论 老年、有肝硬化基础、TACE治疗2次以上、巨块型PHC和门静脉主干癌栓的PHC,TACE术后严重肝功能失代偿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48.
目的:探讨促血管生成素-1(Ang-1)对人胃癌细胞中整合素β1(integrin β1)和CD44V6的作用,研究其对肿瘤细胞黏附和转移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 方法:利用腺病毒为载体,将已构建成功的、含Ang-1基因的重组腺病毒(Ad-Ang-1)瞬时转染人胃癌细胞株BGC-823,转染含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重组腺病毒(Ad-GFP)作为阴性对照,未转染的正常细胞作为空白对照,用细胞黏附法检测转染前后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黏附率的改变,再分别用半定量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对3组细胞中整合素β1和CD44V6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进行分析. 结果:细胞黏附实验显示,转染Ad-Ang-1后,细胞与细胞外基质之间的黏附率明显增强(P<0.01);RT-PCR、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整合素β1、CD44V6 mRNA和蛋白的表达在Ad-Ang-1组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及Ad-GFP组. 结论:转染Ang-1能明显提高人胃癌细胞BGC-823中整合素β1、CD44V6 mRNA、蛋白的表达,从而促进肿瘤细胞的黏附和转移.  相似文献   
49.
内镜黏膜下层剥离术(ESD)是一项新的治疗消化道早期肿瘤的微创技术,但其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最常见的有术中、术后出血及穿孔,其他少见的有狭窄、腹痛、肠梗阻、局部缺血等.ESD并发症的处理方法有药物、内镜及手术等.作者对内镜黏膜下层剥离治疗消化道早期肿瘤的并发症及处理方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0.
胃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胃、食管早期癌和癌前病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分析探讨胃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I resection,EMK)在治疗胃、食管肿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对2001年4月~2006年5月胃镜下行EMK治疗的20例25个病变的临床资料.结果 25个病灶,直接用圈套器切除19个,用透明帽切除6个.病灶大小为0.6 cmx 0.6 cm~3.0cm×3.5 cm,均为扁平病灶,22个病灶1次切除,2个病灶2次分割切除,1个病灶3次分割切除,均取到病理组织.2个未能完全切除,完全切除23个,完全切除率92.O%.隆起型(I型)6个,其中亚蒂型(Ⅰ sp)1个,无蒂型(Ⅰ s)5个;平坦型(Ⅱ型)19个,其中平坦隆起型(Ⅱa)14个,平坦隆起 平坦凹陷型(Ⅱa Ⅰ ic)3个,表面平坦型(Ⅱ b)2个.癌2个,重度不典型增生4个,中度不典型增生9个,单纯腺瘤6个,非腺瘤性息肉4个.术前病理与术后病理对照相符者16例,占64.0%,不相符者占36.0%.未发生大出血或穿孔等严重并发症,有2次切除后出现少量渗血.结论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简单、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