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604篇 |
免费 | 364篇 |
国内免费 | 148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20篇 |
儿科学 | 264篇 |
妇产科学 | 39篇 |
基础医学 | 236篇 |
口腔科学 | 593篇 |
临床医学 | 971篇 |
内科学 | 412篇 |
皮肤病学 | 49篇 |
神经病学 | 99篇 |
特种医学 | 186篇 |
外科学 | 260篇 |
综合类 | 1678篇 |
预防医学 | 532篇 |
眼科学 | 30篇 |
药学 | 650篇 |
13篇 | |
中国医学 | 954篇 |
肿瘤学 | 13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4篇 |
2023年 | 149篇 |
2022年 | 186篇 |
2021年 | 249篇 |
2020年 | 180篇 |
2019年 | 206篇 |
2018年 | 178篇 |
2017年 | 114篇 |
2016年 | 147篇 |
2015年 | 140篇 |
2014年 | 359篇 |
2013年 | 328篇 |
2012年 | 375篇 |
2011年 | 414篇 |
2010年 | 367篇 |
2009年 | 345篇 |
2008年 | 361篇 |
2007年 | 321篇 |
2006年 | 296篇 |
2005年 | 267篇 |
2004年 | 241篇 |
2003年 | 278篇 |
2002年 | 240篇 |
2001年 | 186篇 |
2000年 | 155篇 |
1999年 | 124篇 |
1998年 | 86篇 |
1997年 | 95篇 |
1996年 | 85篇 |
1995年 | 87篇 |
1994年 | 96篇 |
1993年 | 63篇 |
1992年 | 43篇 |
1991年 | 44篇 |
1990年 | 60篇 |
1989年 | 29篇 |
1988年 | 35篇 |
1987年 | 31篇 |
1986年 | 16篇 |
1985年 | 19篇 |
1984年 | 12篇 |
1983年 | 14篇 |
1982年 | 10篇 |
1981年 | 8篇 |
1978年 | 6篇 |
1975年 | 6篇 |
1974年 | 4篇 |
1959年 | 3篇 |
1958年 | 2篇 |
1957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1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白介素6 及降钙素原三者联合检测在感染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
取2015-01~ 2015-08 期间入住我院ICU 的感染性疾病病人106 例,将其分为细菌感染组59 例及病毒感染组47
例作为实验组,并将在我院进行检查的健康体检者45 例作为对照组。监测病人和正常人的血清中C-反应蛋
白、白介素6 及降钙素原值的变化情况与阳性率,同时将感染性疾病病人的血清中C-反应蛋白、白介素6 及降
钙素原水平与正常人机体内的血清中C-反应蛋白、白介素6 及降钙素原做对比研究。结果: 细菌感染组病人
CRP、IL-6 和PCT 含量分别是( 146.3±19.87) mg /L、( 99.6±22.6) pg /mL 和( 6.32±1.69) ng /mL,明显比病毒感染
组、健康对照组高,病毒感染组病人的CRP、IL-6 和PCT 含量比健康对照组高,三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 P<0.05) 。细菌感染组血清CRP、IL-6 与PCT 阳性率分别是52.5%、59.3%、89.8%,明显比病毒感染组和健康对
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血清中CRP、IL-6 和PCT 的含量均是感染性疾病诊断的可靠指
标,也能分辨感染类型,并对病人的诊断治疗以及预后的评估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取2015-01~ 2015-08 期间入住我院ICU 的感染性疾病病人106 例,将其分为细菌感染组59 例及病毒感染组47
例作为实验组,并将在我院进行检查的健康体检者45 例作为对照组。监测病人和正常人的血清中C-反应蛋
白、白介素6 及降钙素原值的变化情况与阳性率,同时将感染性疾病病人的血清中C-反应蛋白、白介素6 及降
钙素原水平与正常人机体内的血清中C-反应蛋白、白介素6 及降钙素原做对比研究。结果: 细菌感染组病人
CRP、IL-6 和PCT 含量分别是( 146.3±19.87) mg /L、( 99.6±22.6) pg /mL 和( 6.32±1.69) ng /mL,明显比病毒感染
组、健康对照组高,病毒感染组病人的CRP、IL-6 和PCT 含量比健康对照组高,三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 P<0.05) 。细菌感染组血清CRP、IL-6 与PCT 阳性率分别是52.5%、59.3%、89.8%,明显比病毒感染组和健康对
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血清中CRP、IL-6 和PCT 的含量均是感染性疾病诊断的可靠指
标,也能分辨感染类型,并对病人的诊断治疗以及预后的评估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2.
[摘要]
目的比较含抗Hp特异性抗体羊奶的2种检测方法,并初步观察抗体羊奶的临床效果。
方法用国际标准菌株ATCC26695及ATCC26695、SS1混合菌液制备2种含抗Hp特异性抗体的羊奶,分别用双相免疫扩散试验及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 法检测羊奶中抗Hp特异性抗体含量,并比较二者检测效果;30名受试者按照随机抽样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每天饮用抗体羊奶,对照组饮用普通羊奶,连续饮用30 d,用14C尿素呼气试验(14C urea breath test,14C-UBT) 评估效果。
结果2种方法检测结果均证实了抗体羊奶中抗Hp特异性抗体的存在,ELISA结果显示,2种抗体羊奶中抗Hp特异性抗体含量高于对照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稀释倍数增大,抗体含量逐渐降低;2种抗体羊奶间抗体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初步临床试验证明试验组经服用抗体羊奶后有效率为66.6%,与服用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2种检测方法均可较好地反映抗体羊奶中抗Hp特异性抗体存在,ELISA法简便、快速,能够更为精确地定量检测抗体含量,所获得的结果更为可靠。临床试验表明抗体羊奶能够有效降低患者14C-UBT数值,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3.
抽动障碍是一种儿童常见的慢性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近年来,该病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外风引动型抽动障碍是近年来提出的中医证型,其病机关键仍在于肝风内动,但其发病是由于外风触动,引动内风。范梅红导师对于这一型抽动障碍有独特的认识,根据自己多年临床经验的总结,自拟息风止动方治疗外风引动型抽动障碍,临床疗效颇佳。 相似文献
94.
目的:探究针刺八醪穴对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神经源性膀胱(Neurogenic Bladder,NB)患者尿流动力学、膀胱残留尿量和最大尿流率的影响。方法:选择医院2015年1月—2018年1月住院SCI后NB患者100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针刺治疗,两组患者均在治疗1个月后复查。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前后1 d内排尿日记指标,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膀胱功能,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尿流动力学,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简表(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Quality Of Life-Brief,WHOQOL-BREF)调查两组患者生活质量,统计两组患者插尿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后1个月,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个月,观察组1 d内尿失禁次数低于对照组,最大排尿量、平均每次排尿量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个月,观察组首次充盈感容量、首次尿意感容量低于对照组,观察组首次充盈感压力、首次尿意感压力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最大膀胱容量、残余尿量低于对照组,最大尿流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生活质量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插尿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针刺八醪穴通过刺激相应神经根促进膀胱内括约肌及逼尿肌形成节律性收缩及舒张运动,改善患者尿流动力学,减少膀胱残余尿量并提升最大尿流率。 相似文献
95.
【摘要】 目的 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重症肺炎合并心衰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1~12月榆林市星元第四医院收治的98例重症肺炎合并心衰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9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实施临床护理路径模式干预,比较两组血气分析指标、体征恢复情况及心理状况变化的干预效果。结果 干预前两组心率、PaO2、PaCO2、SAS、SDS评分相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心率、PaCO2明显低于对照组,PaO2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退热时间、气促消失时间、心衰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SAS、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临床护理路径模式干预在重症肺炎合并心衰患者中应用效果明显,不仅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气指标、临床症状,且明显改善患者心理状态,从而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96.
97.
目的:观察3种针刺取穴方法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疗效及疗效持续性。方法:将97例功能性便秘患者随机分为俞募穴配伍组、合穴配伍组和合募俞配伍组。俞募穴配伍组取双侧天枢、大肠俞;合穴配伍组取双侧曲池、上巨虚;合募俞配伍组左右交替取单侧曲池、上巨虚、天枢、大肠俞。3组均连续治疗4周,比较3组在基线期、治疗后2周、4周、8周随访期周排便次数、粪便性状、排便费力程度。结果:3组患者的周排便次数、粪便性状、排便费力程度治疗后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合募俞配伍组临床疗效及疗效持续性优于俞募穴配伍组及合穴配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肠合、募、俞穴配伍治疗功能性便秘具有良好的协同作用,且疗效更具有持续性,为针灸治疗功能性便秘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8.
目的探索脾虚痰湿型肥胖大鼠模型的制备方法。方法 24只SD雄性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正常组(n=8)、模型A组(n=8)、模型B组(n=8)。模型A、B两组采用不同的干预顺序,观察各组大鼠一般行为学的变化情况及毛色、大便、体质量、精神状态、计算脾虚积分;测定大鼠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谷丙转氨酶(ALT)并观察肝脏病理变化。结果经过高脂饲料喂养,模型组体重超过正常组(P0.05);经过造模干预后模型组大鼠形体肥胖、被毛油腻、活动迟缓、倦怠蜷卧、大便稀软,符合脾虚痰湿的一般表现;模型A、B组均有不同程度的脂肪肝,且模型A组大鼠出现肝功能损伤较明显。结论通过高脂饲料喂养+饮食不节、劳倦过度、寒凉攻下的多因素造模法能够制备出脾虚痰湿型肥胖大鼠,但仍有些许地方值得改进;且模型A组较模型B组的方法更为满足模型要求,符合预期结果。 相似文献
99.
目的:探讨丹参酮ⅡA (TanⅡA)对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hPDMSCs)向心肌细胞分化的诱导作用及其机制,为TanⅡA作为心肌细胞分化诱导剂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不同浓度TanⅡA (0.1、0.2、0.4、0.6、0.8、1.0、2.0、4.0、6.0、8.0和10.0 mg·L-1)处理hPDMSCs,MTT法筛选出无毒剂量的TanⅡA (0.1 mg·L-1)用于实验。hPDMSCs培养体系分为对照组、5-氮胞苷(5-aza,10μmol·L-1)诱导组和TanⅡA (0.1 mg·L-1)诱导组。培养20d后,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细胞中α-横纹肌肌动蛋白(α-SCA)的表达;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细胞中心肌肌钙蛋白I (cTnI)的阳性表达率,计算心肌细胞分化率;Western-blotting法检测各组细胞中心肌转录调节因子4(GATA4)、心钠素(ANF)、cTnI、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和β-连环蛋白(β-catenin)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hPDMSCs的生物学特性符合间充质干细胞。MTT法,当TanⅡA浓度大于0.1 mg·L-1时,细胞存活率随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对照组细胞在培养12 d以前呈快速增长趋势,培养12 d后细胞增殖活性降低;与对照组比较,5-aza诱导组和TanⅡA诱导组细胞增殖活性明显降低(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照组细胞不表达α-SCA,5-aza诱导组和TanⅡA诱导组细胞均表达α-SCA,且TanⅡA诱导组更明显。与对照组比较,5-aza诱导组和TanⅡA诱导组细胞中GATA4(t5-aza=2.937,P5-aza<0.05;tTanⅡA=4.769,PTanⅡA<0.05)、ANF (t5-aza=3.728,P5-aza<0.05;tTanⅡA=5.912,PTanⅡA<0.05)、cTnI (t5-aza=3.623,P5-aza<0.05;tTanⅡA=7.153,PTanⅡA<0.05)和GSK-3β(t5-aza=2.995,P5-aza<0.05;tTanⅡA=5.420,PTanⅡA<0.05)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β-catenin (t5-aza=2.985,P5-aza<0.05;tTanⅡA=6.951,PTanⅡA<0.05)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与5-aza诱导组比较,TanⅡA诱导组GATA4、ANF和GSK-3β蛋白表达水平进一步升高(P<0.05)。结论:TanⅡA能诱导hPDMSCs分化为心肌细胞,且效果优于5-aza,其机制可能与TanⅡA能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