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0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32篇
妇产科学   9篇
基础医学   9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56篇
内科学   27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5篇
外科学   15篇
综合类   67篇
预防医学   13篇
药学   33篇
中国医学   8篇
肿瘤学   34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61.
62.
目的 探讨初诊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骨髓中γ-H2AX的表达水平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该院初诊的MM患者为病例组,非造血系统肿瘤并经骨髓涂片和活检检查未见明显形态异常者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病例组和对照组骨髓中γ-H2AX的表达水平,IPP半定量分析并比较其表达差异,并根据病例组γ-H2AX的表达量将其分为强表达和弱表达两组,探究γ-H2AX表达量与MM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病例组患者骨髓中γ-H2AX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强表达组MM患者γ-H2AX的表达水平明显强于弱表达组(P<0.05).结论 γ-H2AX在MM患者的骨髓组织中表达水平增多,其强表达预示MM患者较短的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63.
PAD方案治疗复发或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PAD(硼替佐米+阿霉素+地塞米松)方案治疗复发或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MM)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7例复发或难治性MM患者给予硼替佐米(1.3 mg/m2,第1、4、8、11天快速静脉注射)、阿霉素(10 mg/d,第1~4天静脉滴注)和地塞米松(40 mg/d,第1~4天静脉滴注)治疗2~8个疗程,疗效评估依据国际2006疗效反应标准,毒性分级按美国国立癌症研究院不良事件通用名(NCI CTCAE)v 3.0判断.结果 2~4个疗程PAD治疗后,14例(82.4%)患者获部分缓解(PR)以上疗效反应,其中完全缓解(CR)4例(23.5%),很好的部分缓解(VGPR)4例(23.5%),PR 6例(35.3%),疾病稳定(SD)3例(17.6%),中位疾病进展时间为9.5个月,获疗效中位疗程数为1.6(1~3)个.其中5例合并髓外浆细胞瘤患者首次给予PAD方案即达PR以上疗效,1~2个疗程后髓外病灶消失.治疗过程中发现血小板减少9例(52.9%),白细胞减少4例(23.5%),周围神经炎4例(23.5%),带状疱疹3例(17.6%),乏力6例(35.3%),腹泻2例(11.7%).以上不良反应经对症治疗后缓解或消失,1例患者于PAD治疗第5个疗程时发生进行性呼吸功能衰竭死亡.结论 PAD方案可有效治疗复发或难治性MM,特别对伴有髓外浆细胞浸润的MM患者效果更为显著,疗效与传统化疗预后因素无关,常见不良反应经对症治疗可缓解,少数患者发生呼吸功能衰竭可能与硼替佐米潜在的肺毒性有关.  相似文献   
64.
ERG甲基化作为无创产前诊断唐氏综合征标记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ERG基因是否可以作为孕早期血浆中检测胎儿DNA的通用标志物。方法随机选择早期妊娠孕妇70例,并以经体检确定为未孕健康妇女70例、分娩过21-三体胎儿的妇女11例和顺产后3 d妇女20例作为对照组。利用甲基化敏感限制性内切酶HpaⅡ、MspⅠ酶切后进行常规PCR的方法,检测血细胞、绒毛和血浆DNA目的基因ERG21-128序列的甲基化模式,并对妊娠组和对照组样本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位于21号染色体上的ERG基因21-128序列在70例孕8、9、10周孕妇绒毛组织中甲基化而在母体血细胞中未甲基化,绒毛甲基化检出率为100%;在血浆中游离胎儿DNA ERG基因21-128序列的甲基化检出率为77.1%,敏感度为77.1%。其中8、9、10周甲基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70例未孕健康妇女、11例生产过21三体胎儿的健康妇女和20例产后3 d妇女的对照组的血浆中ERG 21-128序列均未甲基化。结论在母体和胎儿DNA中,ERG基因21-128区的甲基化有显著性差异,实验方法也比较简单,提示了ERG是无创性产前诊断DS的一个潜在标记物。  相似文献   
65.
目的:观察中药钙通道阻滞剂川芎嗪(TMP)对 HL60/HT 耐药细胞多种化疗药物的增敏作用。方法:采用四氮唑蓝(MTT)法细胞毒性实验作为药物敏感实验,用流式细胞仪测量细胞内药物浓度。结果:TMP 对多药耐药 HL60/HT 细胞系具有抑制生长作用并表现出剂量依赖关系,32、100μg/ml 非细胞毒剂量的 TMP 和多种化疗药物联合应用可以提高化疗药物的细胞毒性作用,逆转倍数为1.25~8.0,相对逆转效率为21.42%~87.90%。流式细胞仪测量细胞内柔红霉素(DNR)浓度发现,TMP 可以增加 HL60/HT 细胞内 DNR 的浓度。结论:TMP 可能是一个有潜力的中药白血病化疗药物增敏剂。  相似文献   
66.
20例初诊多发性骨髓瘤血清游离轻链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测定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血清游离轻链(serum free light chain,sFLC)数值,并与血清总轻链(游离+结合)比较,探讨sFLC测定在MM患者中的临床意义。应用免疫比浊法测定20例初治MM患者及20例正常对照人群sFLC数值,同期测定患者血清总轻链数值,计算sFLC及血轻链结果的K/h比率,其中18例行免疫固定电泳(immunofixation electrophoresis,IFE)检查。结果表明:20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sFLC数值及K/h比值较正常人群均明显异常(P〈0.01),其敏感性明显高于血清轻链(P〈0.01)。结论:应用免疫比浊法测定sFLC并结合K/h比率在MM诊断中有重要的价值,sFLC检测可作为MM诊断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67.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鼻塞双水平正压通气(nasal bilevel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nBiPAP)综合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RDS)的疗效。方法选取NRDS患儿60例,随机均分为2组(n=30)。对照组采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观察组采用肺表面活性物治疗联合鼻塞双水平正压通气治疗,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PaCO 2、PaO 2、SaO 2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0.00%)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鼻塞双水平正压通气治疗NRDS能明显提高疗效,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8.
69.
目的:探讨维甲酸联合高三尖杉酯碱加阿糖胞苷诱导治疗高危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6年9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17例高危APL患者的临床资料;全反式维甲酸剂量、高三尖杉酯碱及阿糖胞苷的中位平均剂量分别为27.2(10~60)mg/d、1(0.2~3)mg/d及50(10~200)mg/d;支持治疗包括连续输注纤维蛋白原、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和/或单采血小板悬液。观察凝血功能状态对细胞毒药物化疗效果的影响。结果:17例患者中14例(82.3%)达完全缓解,缓解中位时间30 d,2例(11.8%)患者因脑出血而早期死亡,1例(5.9%)患者在维甲酸诱导治疗4 d后自动出院。结论:个体化剂量与疗程的维甲酸联合高三尖杉酯碱加阿糖胞苷是治疗高危APL的有效措施;化疗时的凝血机制改善是高危APL诱导治疗成功与否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70.
【摘要】目的:探讨使用第三代双源CT(DSCT)低管电压、低对比剂用量扫描方案行CT肺动脉成像(CTPA)检查的可行性及其对降低线束硬化伪影的价值。方法:前瞻性将拟行CTPA检查的60例受试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采用常规扫描方案(管电压90kV,对比剂30mL)和双低剂量扫描方案(管电压70kV,对比剂20mL)。记录2组的辐射剂量。测量并计算肺动脉干及其主要分支血管腔内的CT值、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线束硬化伪影指数(AI)。通过五分量表法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估。分别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和Student独立样本t检验对2组图像的图像质量及AI值进行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各组内不同肺动脉分支间的AI值进行比较。结果:双低组辐射剂量低于常规组。两组间各项客观图像质量指标(CT值、SNR、CNR)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中右肺动脉(RPA)、右肺上叶肺动脉(RULPA)的AI值高于其它分支(P<0.05),而双低组中两者的AI值明显降低且与其它分支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PA和RULPA的AI值在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8,P<0.01;t=7.82,P<0.01),同时两者在双低组的图像质量评分优于常规组(Z=4.33,P<0.01;Z=4.53,P<0.01)。结论:第三代DSCT双低CTPA扫描方案可行,能显著降低线束硬化伪影对右肺动脉和右肺上叶肺动脉图像质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