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8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28篇
临床医学   30篇
内科学   20篇
神经病学   157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106篇
预防医学   3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4篇
  1978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 探讨肝豆状核变性合并严重脾功能亢进病人的治疗方法 ,分析脾切除在肝豆状核变性病人中的适应证和禁忌证。方法 对 16例肝豆状核变性合并脾亢而行脾切除的病人进行分析和随访观察。结果 全部病人术后白细胞及血小板恢复至正常 ,出血症状控制 ,病人能继续驱铜治疗 ,神经系统症状改善 ;2例病人存在副脾并再次出现脾亢症状。结论 脾切除是肝豆状核变性合并严重脾亢的重要辅助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62.
荧光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肝豆状核变性基因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豆状核变性又称Wilson病 (WD) ,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胆汁排铜障碍引起金属铜离子沉积于体内多个器官 ,如肝、肾、大脑基底节和角膜等。为了达到早期诊断WD和检出症状前患者及携带者的目的 ,我们尝试采用荧光聚合酶链反应 (PCR)方法检测中国人WD基因的突变热点Arg778Leu(2 2 73G→T ,位于 8号外显子 ) ,发现该方法简便易行、准确性高 ,便于临床推广应用。现报道如下。一、材料和方法1 一般资料 :(1)研究对象 :6 6例WD患者来自 5 8个WD家系 ,男 38例 ,女 2 8例 ,平均年龄 15 .5岁。全部患者均经本院神经…  相似文献   
63.
肝豆状核变性患者Wilson病蛋白及其基因的改变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目的探讨肝豆状核变性(WD)发病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通过肝活检获得WD患者的肝标本,利用体外胶原酶温育分离并培养肝细胞,对WD患者肝细胞WD蛋白进行Western-blot蛋白印迹检测;同时采用荧光PCR技术筛查其WD基因突变,并进行直接DNA测序.结果肝细胞蛋白印迹可见特异WD蛋白(Mr155 000条带)的表达.3例WD患者中WD1的Mr155000条带密度无明显变化,WD2,WD3的特异条带密度降低,仅有对照组的36%,提示其WD基因肝内表达异常;荧光PCR筛查发现一例患者存在exon8 Arg778Leu突变,DNA直接测序证实为2333 G→T杂合突变.结论 WD基因在WD患者肝细胞的表达存在异常,这可能与WD基因Arg778Leu位点突变有关,直接检测WD基因产物有助于研究WD的病理机制.  相似文献   
64.
肝豆状核变性神经症状评价量表-改良Young量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设计用于评价肝豆状核变性(Wilson disease,WD)神经系统症状的量表(改良Young量表),并对该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及临床意义进行了研究.方法 选取住院的脑型WD初诊患者60例,对所有WD患者分别用改良Young量表、WD全面评价量表(Globle assessment scale,GAS量表)、帕金森联合量表(Unified parkinson disease rating scale,UPDRS量表)、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ADL)进行评分.间隔1 d后再次用改良Young量表进行评分.所有患者进行脑脊液铜检查.接受二巯基丙磺钠排铜治疗1个月后再次用上述量表进行评分.应用统计方法分析量表的信度、效度、反应度.并结合WD患者脑脊液铜来分析量表在WD的临床意义.结果 改良Young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 α系数=0.8733,重测信度系数在0.8以上,评定者间一致性系数维持在0.75到0.94.结构效度因子分析证明量表由肌张力障碍、其他运动障碍、高级神经功能3个方面构成,与临床构想一致.改良Young量表得分与GAS量表、UPDRS量表、ADL量表得分具有相关性.改良Young量表评分与脑脊液铜有相关性,与临床症状严重程度的相关系数高于其他量表.量表的效标尺度((治疗后得分-治疗前得分)/治疗前得分)为0.23.结论 改良Young量表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有较高的灵敏度.能有效反映WD的症状严重程度和生活质量,可监测治疗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WD患者脑内的代谢异常程度.  相似文献   
65.
目的 进一步探讨12p部分三体综合征遗传物质增加与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方法 我们对1例具有发育缓慢、精神发育迟滞和面部畸形的13个月大患儿和双亲进行了包括G显带、高分辨和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分析,同时对包括文献报道的24例12p部分三体进行表型定位分析.结果 患者的12p部分三体来源于母亲的平衡易位,小睑的发生可能与剂量关系不大,而是12p13区域存在与眼睑发育有关的基因簇,染色体断裂后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了他们的表达或功能.导致眼睑发育异常.结论 12p部分三体的典型症状与特定染色体区域的基因表达或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66.
目的:研究二巯基丙磺钠(DMPS)联合锌剂治疗肝豆状核变性(WD)的疗效及最佳治疗方案.方法:选取WD患者50例(脑型38例,肝型12例),接受DMPS治疗16个疗程,每疗程用改良Young量表对脑型DM患者进行神经症状评分,全部WD患者行血常规、肝功能、出凝血功能、脑脊液铜、血清铜、尿铜等检查.患者出院后用锌剂维持治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DMPS治疗后,脑型WD患者的神经症状总评分、语言、肌张力增高、震颤评分较治疗前下降,吞咽功能、精神异常评分升高.治疗前咽喉肌功能评分值、血清铜、年龄是影响是否出现症状加重的因素.治疗后脑脊液铜、血清铜较治疗前降低,尿铜较治疗前升高.血清铜与DMPS剂量、疗程、治疗方式成负相关;尿铜与治疗药物剂量、治疗方式呈正相关,与疗程呈负相关.WD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无明显变化,肝型患者治疗后凝血功能下降.锌剂长期维持过程中,神经症状持续好转.结论:DMPS对于肝型WD治疗效果不佳.但DMPS可有效改善脑型WD的神经症状,排铜效果优于青霉胺.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吞咽、语言、精神症状一过性加重,但并未出现类似青霉胺的不可逆神经症状加重.DMPS的治疗以长疗程、大剂量、静脉推注的方案为佳.间断DMPS结合锌剂长期维持,可能是脑型WD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67.
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诊治体会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闫振文  石铸  梁秀龄  杨春水  任廷文 《新医学》2001,32(10):585-586,601
1引言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以铜代谢障碍为主要特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神经系统疾病犤1犦。由于铜在体内逐渐蓄积,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肝损害和锥体外系病变的慢性铜中毒症状。然而,肝豆状核变性又是少数几种可治疗的神经系统遗传性疾病之一,早期诊断并早期给予驱铜治疗,则患者的生存质量可大大提高。但由于铜在体内各器官的蓄积程度不同以及患者对铜中毒的耐受存在着个体差异,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因此,当患者首次以内科其他疾病就诊,或在其他疾病的诱发下起病就诊时,如果接诊医生对该病缺乏足够的认识,往往容易造成误诊、误治,延误…  相似文献   
68.
神经生长因子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突触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为研究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突触素p38表达的变化规律及其与神经生长因子的关系,取大鼠7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人工脑脊液组和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组,采用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P38的表达,结果发现,脑缺血再灌注3天后P38表达增高,第7天达高峰,之后逐渐降低,第21天降至对照组水平,应用外源性神经生长因子后,P38表达较对照组无明显升高(P>0.05),提示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神经元具有再生和修复的可塑性,外源性神经生长因子对P38的调节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9.
目的 研究遗传性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7型(SCA7)的基因突变和临床特征。方法 对临床诊断为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SCA)的15个家系24例患者、20例散发SCA患者、41名家系“正常人”及30名非序列的突变,并利用ABI373例序仪对异常等位基因片段进行DNA测序。结果 24例SCA患者的SCA7等位基因CAG重复数目为9-18。正常人SCA7等位基因CAG重复数目为9-19。检出1例散发患者为SCA7,经基因测序证实,其异常等位基因的CAG重复数目为63。结论 CAG过度扩增是SCA7的致病原因,利用基因突变分析可进行基因诊断,提供症状前诊断及遗传咨询的依据,为基因分型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0.
中国人D13S301位点多态性及Wilson病基因诊断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Wilson病 (Wilsondisease ,WD)的有效防治有赖于WD的早期诊断、症状前诊断及杂合子检测。微卫星DNA (shorttandemrepeat,STR)D13S30 1是WD基因内STR。我们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polymerasechainreaction ,PCR)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 (amplifiedfragmentlengthpolymorphism ,Amp FLP)技术分析国人D13S30 1位点的多态性分布 ,探讨D13S30 1与WD基因位点 (WND)的连锁关系 ,并对 12个WD家系进行基因诊断。资料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