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62.
<正>病例资料病例1:患者,女,26岁,因间断上腹部疼痛7年,再发4 d入院。患者于7年前出现上腹部疼痛,钝痛,伴恶心、呕吐、反酸,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及胆汁。就诊于当地医院,胃镜检查:糜烂性胃炎(中度),给与护胃药物应用,症状缓解。后上述症状于刺激饮食后间断发作,4 d前再发,性质同前。超声检查肝内可及多个稍高回声结节,大者位于右叶,大小约81 mm×79 mm,边界清,内回声不均,CDFI:周边可及点状血流信号,诊断为肝内多发肿物。入院 相似文献
63.
目的探讨低剂量能谱CT结合自适应迭代重建技术(ASIR)在肺结节定性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应用低剂量能谱CT对56例患者肺结节进行双期扫描,所有肺结节均经病理证实。利用附带能谱分析软件,分别测量双期基物质密度图像上病灶和同层面主动脉的碘基值、水基值,并计算两期病灶相对于主动脉的标准化碘浓度值、标准化水浓度、两期标准化碘含量之差及标准化水含量之差;并计算双期能谱曲线斜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良、恶性肺结节之间两期碘基值、水基值、标准化碘水浓度及能谱曲线斜率的差异。结果入组患者肺结节中恶性结节36例,良性结节20例。恶性结节的两期碘基值、标准化碘浓度及标准化碘浓度之差均高于良性结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60,2.236,4.501,2.030,3.457,P0.05);两期水基值、标准化水浓度及标准化水浓度之差良恶性结节间无统计学差异(t=0.688,0.412,0.179,0.546,0.828,P0.05)。恶性结节双期斜率分别为2.371±0.841、2.525±0.838,良性结节双期斜率分别为1.489±0.598、1.662±0.50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38,4.196,P0.05)。结论低剂量能谱CT两期碘基值、标准化碘含量、标准化碘含量之差及能谱曲线斜率有助于良恶性肺结节的鉴别,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4.
65.
66.
病例 男,54 岁.2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颜面、眼睑水肿,晨起加重.体检:患者无呼吸困难、咯血、紫绀,四肢无水肿、感觉异常.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115.0g/L,红细胞3.63x 1012,24小时尿蛋白、肿瘤标志物未见异常.影像检查:①胸部CT检查:平扫示右心房、上腔静脉内片状低密度影(图1),CT值-3~53 HU,... 相似文献
67.
目的 观察脾脏CT表现用于预测进展期胃腺癌分化程度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82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进展期胃腺癌患者,根据病理结果将其分为低分化组(n=89)及中-高分化组(n=93),比较2组临床资料,以及肿瘤及脾脏CT表现。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进展期胃腺癌分化程度的独立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各单一独立影响因素及其联合预测进展期胃腺癌分化程度的效能。结果 组间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厚度、肿瘤最长径、Borrmann分型、cT分期、cN状态、cTNM分期及动脉期脾脏CT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年龄、性别、Borrmann分型、cT分期、cTNM分期及动脉期脾脏CT值均为进展期胃腺癌分化程度的独立影响因素(P均<0.05);以之单一及联合预测进展期胃腺癌分化程度的AUC分别为0.639、0.577、0.621、0.690、0.714、0.606及0.861。结论 脾脏CT表现有助于预测进展期胃腺癌分化程度,动脉期脾脏CT值为有效预测指标;联合临床及肿瘤CT特征可进一步提高预测效能。 相似文献
68.
69.
目的 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UPLC-HR-MS)对柴芍胃炎颗粒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同时采用网络药理学探讨柴芍胃炎颗粒治疗慢性胃炎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UPLC-HR-MS检测柴芍胃炎颗粒的化学成分。借助中药系统药理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对柴芍胃炎颗粒的有效成分进行检索,通过OMIM、Drugbank、DisGeNET、GeneCards数据库获取胃炎的相关靶点,构建“中药-有效成分-治疗靶点”网络。借助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相互作用网络(PPI)。借助RStudio软件对潜在治疗靶点进行GO富集分析。运用Discovery Studio软件进行分子对接。构建柴芍胃炎颗粒中药-归经网络图。结果 通过筛选得到柴芍胃炎颗粒治疗胃炎的潜在治疗靶点134个,其中AKT1、IL6、TNF、TP53、IL1B、CASP3、JUN、PTGS2、MMP9、STAT3等靶点起着重要作用,主要涉及到脂质与动脉粥样硬化信号通路。中药-归经网络图表明柴芍胃炎颗粒的主要作用部位在脾、肝、胃。结论 柴芍胃炎颗粒可以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对胃炎产生治疗作用,为其治疗胃炎的作用机制提供新思... 相似文献
70.
目的 探讨能谱CT碘参数在定量评价低分化胃腺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且术前均行双期能谱扫描(GSI)的61例中低分化腺癌患者;所有图像重建后经GSI viewer软件分别测量双期病变和同层主动脉的CT值、碘基值(IC)、水基值(WC)及病变的平扫CT值,并计算病变双期的标准化碘浓度(NIC)及强化率(CER);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相应参数的诊断效能.结果 中分化和低分化腺癌的IC值(100 μg/cm3)动脉期分别为8.73±4.05和11.07±4.80,静脉期分别为16.89±4.89和21.18±5.96;NIC值动脉期分别为0.10±0.06和0.13±0.06,静脉期分别为0.38±0.10和0.49±0.12,即中分化腺癌组双期的IC值及NIC值均低于低分化腺癌组,但仅静脉期IC值及NI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IC静=2.87, PIC静=0.01;tNIC静=3.38, PNIC静<0.01),而中分化腺癌与低分化的双期WC及强化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能谱CT碘参数在术前定量评估中分化与低分化胃腺癌中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即碘参数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胃腺癌的分化程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