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0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5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20篇
综合类   37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11篇
中国医学   23篇
肿瘤学   1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2篇
  1964年   2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81.
目的:建立大柴胡汤中总多糖的提取工艺研究方法。方法:水提醇沉法提取大柴胡汤中的总多糖,苯酚-硫酸法测定多糖含量,选择料液比、煎煮次数、煎煮时间作为单因素,通过正交试验L_9(3~4)确定大柴胡汤中总多糖的最佳提取条件。结果:最佳提取条件是料液比1∶10,煎煮3次,每次30 min。测得该方中总多糖平均含量为36.67 mg/g。结论:该方法操作简单、重复性好,可用于大柴胡汤中总多糖的提取工艺研究。  相似文献   
82.
目的:建立雄芍汤总苷提取物中芍药苷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总苷提取物中芍药苷的含量。采用Waters XTerra RP-C8色谱柱(150 mm×3.9 mm,粒径5μm),以乙腈-0.1%磷酸溶液为流动相,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30 nm。结果:雄芍汤总苷提取物中芍药苷的含量为10.01%,平均回收率为98.08%,RSD为1.46%。结论:该法灵敏度高,重现性好,可作为雄芍汤总苷提取物的质量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83.
目的观察中药热敷疗法治疗腰硬联麻妇产科术后腰痛的临床疗效,将符合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的腰硬联麻妇产科术后腰痛患者192例,按1:1:1随机分为三组:常规护理组、普通热敷组及中药热敷组,每组各64例,中药热敷组给予常规护理及中药热敷腰部,观察指标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McGill疼痛问卷简表及自创腰痛评分表进行评分,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常规护理组有效率为35.88﹪;采用普通热敷法有效率为59.06﹪;而运用中药(吴茱萸加白芥子)热敷疗法组有效率可达93.75﹪.其中有效率在常规护理组和普通热敷组及中药热敷组中相比差异均为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84.
产后出血为导致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主要由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裂伤、凝血功能障碍引起,与分娩方式存在一定相关性。治疗主张以针对病因迅速止血、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防治感染为主。首选药物治疗,必要时行手术治疗。本文就引起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及治疗方法作一综述,给临床工作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5.
86.
背景:肾移植及骨髓移植后,随着免疫抑制剂的应用,潜伏的巨细胞病毒都将被激活.因此早期准确诊断巨细胞病毒感染具有重要的意义,及时而有效地控制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关键是在血液中迅速、定量地检测到巨细胞病毒的复制.目的:检测肾移植及骨髓移植受者术后的巨细胞病毒早早期抗原,探讨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1 215例肾移植及骨髓移植受者外周血白细胞巨细胞病毒活动性感染的早早期抗原进行检测.结果与结论:巨细胞病毒早早期抗原指数阳性492例(占40.0%),早早期抗原指数阴性723例(占60.0%),巨细胞病毒抗体IgG明显升高318例(占26.0%),巨细胞病毒抗体IgM 90例(占7.0%).巨细胞病毒抗原血症检测技术对于巨细胞病毒活动性感染的诊断具有高度的灵敏性和特异性,同时对巨细胞病毒的发生还具有重要的预测意义,是一种经济可行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87.
目的探讨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4(HER-4)在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强阳性与阴性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分析其与雌激素受体α(ERα)、孕激素受体(PR)表达情况及其TNM分期和腋窝淋巴结状况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在2004年12月至2007年12月收治的HER-2高表达(+++)51例与无表达(-)49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病例,分别检测乳腺癌组织的HER-4、HER-2、ERα、ERβ、ER131、ER13CX、PR的表达水平,分析HER-4与以上各指标以及与肿瘤TNM分期、腋窝淋巴结转移等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HER-4、ERd、ERβ、ERβ1、ERβcx、PR在HER-2(+++)组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3.13%、33.33%、45.10%、47.06%、78.43%、64.71%,在HER-2(-)组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9.38%、71.42%、81.63%、87.75%、87.75%、79.59%;两组中上述指标的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两组的HER-4表达与ERα、ERβ、PR、ERβ1、ERβcx呈正相关(P〈0.05或P〈0.01)。细胞膜、细胞质及细胞核表达率在HER-2(+++)组中分别为41.17%、37.25%、3.90%;在HER-2(-)组中分别为69.38%、48.97%、2.05%。两组中HER-4的细胞膜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在细胞质及细胞核的表达率未显示出明显差异。结论HER-4可作为乳腺癌预后良好的指标,在乳腺病理诊断中增加UHER-4的检测对治疗和判断预后有一定的指导作用。HER-4在亚细胞中的不同定位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8.
目的 研究鼻咽原发癌和淋巴结转移癌组织中上皮型钙黏素(E-cadhetjn)和β-链接素(β-catenin)蛋白水平和mRNA水平表达的差异性,探讨鼻咽癌癌细胞侵袭转移的机制。方法 采用蛋白印迹法、免疫组化法和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21例鼻咽原发癌和21例淋巴结转移癌组织中上皮型钙黏素和β-链接素蛋白和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1)21例淋巴结转移癌组织中,癌细胞的上皮型钙黏素蛋白表达率(50%)和蛋白印迹相对强度(65±15.9)均明显低于21例原发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80%和206.7±32.7),且淋巴结转移癌组织中的上皮型钙黏素mRNA表达水平也低于原发癌组织,其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2)β-链接素在鼻咽原发癌和淋巴结转移癌组织中均有较高的蛋白表达量,其mRNA表达水平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也相似,均未显示有差异性(P>0.05);(3)鼻咽原发癌和淋巴结转移癌组织中癌细胞表达上皮型钙粘素和β-链接素未显示相关性(P>0.05)。结论 在鼻咽癌组织中,癌细胞上皮型钙粘素的表达下调可能是导致癌细胞侵袭转移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9.
目的 探讨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及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年龄、肿瘤大小、临床分期和腋窝淋巴结转移等的相关性.方法 对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在2001年1月-2007年12月新收治的910例可手术乳腺癌的ER、PR、HER2及各种临床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在910例的乳腺癌中,浸润性导管癌占89.4%,浸润性小叶癌占1.7%,导管原位癌占5%,其他类型占4.9%;肿瘤卣径<2 cm占29.9%,在2~5 cm之间的占45.6%,5 cm的占24.5%;无淋巴结转移的占54.2%,3个及3个以下淋巴结转移的占25.5%,4个及4个以上淋巴结转移的占20.3%.ER表达阴件的占33.0%,PR表达阴性的为27.4%.HER2表达为+++的占20.1%.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其就诊时淋巴结癌转移率减小(P<0.001),其他指标与年龄无明显相关性;肿瘤大小与淋巴结痛转移率呈正相关(P<0.001),与ER及PR的表达呈负相关(P<0.001),与HER2表达呈正相关(P=0.02);ER与PR表达呈正相关(P<0.001);ER及PR与HER-2呈明显负相关(P<0.001).在不同淋巴结转移状态的乳癌中,ER、PR及HER2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ER、PR可作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预后良好的重要指标与HER2的表达呈负相关,HER-2的表达与年龄及淋巴结转移状态无明显的相关关系,临床上能更早期发现ER及PR阳性或HER2阴性的肿瘤.  相似文献   
90.
目的:追踪观察移植细胞在骨折愈合不同时间点的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与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动态表达的生物学意义。方法:实验于1999-01/2004-02在中山大学动物试验中心、中山大学病理教研室完成、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完成。选择SD清洁级大鼠96只,按配对原则分为实验组48只,对照组48只;SD清洁级乳鼠20只进行成骨细胞原代培养。建立SD大鼠老龄骨质疏松骨折的动物模型,实验组将SD乳鼠颅骨体外培养的成骨细胞移植到SD雌性大鼠骨质疏松性骨折部位,对照组注入等量无血清培养液。手术后3,7,10,14,21,28,56,84d处死,每组每个时间点6只。用免疫组化检测骨折愈合不同时相的标本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和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的动态表达情况。结果:96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实验组: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在3d左右可见较多阳性表达的细胞,7d有表达高峰。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在3d左右可见少量阳性细胞,14d有表达高峰: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在10d左右可见少量阳性细胞,14-21d表达稍有增高,整个实验过程中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表达较弱,表达高峰不明显。而对照组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均有较弱表达,表达峰低平,而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表达很弱,未见明显表达高峰。结论: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在成骨细胞移植促进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的表达具有时效性,且表达的定位细胞不同,表达的量有差别,提示骨折部位一氧化氮合酶的释放可能对促进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有意义。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在成骨细胞移植促进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过程中的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