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0篇
外科学   26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22篇
药学   10篇
中国医学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41.
目的:从生物力学角度探讨黏合法吻合人造血管和中等动脉的可行性。方法:杂种犬离体颈总动脉30根,相对应口径的Gore-Tex ePTFE人造血管若干,医用吻合胶。3种不同吻合方法:传统缝合法、直接黏合法和生物被膜黏合法,比较吻合口抗拉强度的变化。结果:传统缝合法和生物被膜黏合法的抗拉强度都显著高于直接黏合法(P〈0.01),传统缝合法和生物被膜黏合法的抗拉强度没有显著差异(P〉0.05)。直接黏合法和生物被膜黏合法的吻合完成时间显著快于传统缝合法(P〈0.01)。结论:被膜黏合法吻合人造血管和中等动脉的速度优于传统缝合法,抗拉强度也令人满意,是一种具有临床应用前景的吻合方法,但仍需要进一步进行动物体内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42.
复杂髋臼骨折术中应用CT扫描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复杂髋臼骨折术中应用CT扫描的意义。方法 2008年 6月至 2010年 12月, 结合术中 CT监测治疗复杂髋臼骨折患者 14例, 男 9例, 女 5例;年龄 28~62岁, 平均 45.1岁。根据 Le tournel分型: 后柱加后壁骨折 2例, 横行加后壁骨折 4例, 野T冶形骨折 2例, 前柱加后半横行骨折 3例, 双柱骨折 3例。其中合并髋关节后脱位 3例, 股骨骨折 2例, 跟骨骨折 1例, L1骨折 1例, 坐骨神经损伤1例, 颅脑损伤 1例。术前采用 X线片、CT三维重建对骨折进行评估, 并使用三维影像处理软件进行术 前计划。手术复位后临时固定, 并使用野C冶型臂 X线机和 CT扫描三维重建评估复位质量, 对复位不满意 者重新复位。再次行术中 CT扫描三维重建检查内固定位置, 并与术前计划对照。结果 14例患者术中 平均接受 CT扫描 2.7次, 手术时间平均为 40.4 min, 平均接受放射量约为 47.2 mGy。术中再行复位者 4 例, 更改术前计划者 1例。术后采用 Matta影像学评价标准进行评估, 优 8例, 良 3例, 差 3例;优良率为 78.6%。结论 术中 CT扫描三维影像监测增加了手术时间和患者放射线暴露, 在评估复位质量方面与 传统野C冶型臂 X线机相似, 根据术中 CT扫描三维重建结合术中情况实施手术与术前计划基本吻合。在 术前使用 X线片、CT三维重建对髋臼骨折进行仔细评估的前提下, 术中使用 CT三维影像监测是否有 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手术并发症尚有待进一步商榷。  相似文献   
43.
病例男,69岁,因骑三轮车时不慎翻车挤压右下肢,伤后11 h入院。查体:右下肢石膏托固定,活动受限;右小腿上段外侧可见片状擦皮伤约(3×4)cm,内侧可见一约1 cm长皮肤创口,少量出血,血色呈暗红色,深至骨质,未缝合。右下肢肿胀明显,膝下可见多个张力性水泡,右小腿上段压痛,叩击痛( )  相似文献   
44.
目的研究应用6%纳米二氧化硅改性氰基丙烯酸酯抗菌胶的抗菌性能。方法采用滤纸片法测试6%纳米二氧化硅/抗菌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9213)的抑菌性能,以未改性的抗菌胶作为对照,测量抑菌圈直径。制作大鼠外伤动物模型,分别用6%纳米二氧化硅抗菌胶及纱布包扎处理伤口,观察伤口的大体情况,并做动脉血常规及创面组织病理切片检测白细胞计数。结果 6%纳米二氧化硅/抗菌胶组第5天的抑菌圈直径为(28.61±0.91)mm,抗菌胶组为(28.24±2.69)mm,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物实验方面,在血常规及创面组织病理切片中,6%纳米二氧化硅/抗菌胶处理创面的感染情况均低于纱布包扎组(P<0.05)。结论 6%纳米二氧化硅改性的抗菌胶具有较好的抗菌性能(抗金黄色葡萄球菌)。  相似文献   
45.
目的 探讨应用Ilizarov技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1月-2012年12月,我科采用Ilizarov技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缺损患者315例,男性236例,女性79例;年龄14 ~ 72岁,平均35岁;病史2个月~10年,平均9个月.病变在胫骨上段86例,胫骨中段92例,胫骨下段137例;伴有软组织缺损146例.骨缺损长度2~ 18cm,平均8cm;随访时间1~6年,平均28个月.术后随访观察骨及软组织愈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315例感染均一期控制,未见骨髓炎复发,软组织缺损创面全部愈合.63例行胫骨短缩延长术患者均实现一期骨性愈合.252例行胫骨骨搬移术,147例骨断端一期骨性愈合;97例骨断端经二期植入髂骨松质骨后实现骨性愈合;8例骨延长区成骨不良,经髂骨植骨后全部愈合.8例出现足下垂畸形,15例出现钉道感染,2例拆除外固定架后出现再骨折,10例出现轴向偏移,上述患者经对症处理后均得到良好疗效.结论 对于胫骨感染性骨缺损患者,Ilizarov技术能同时实现感染病灶彻底清除、骨不连治疗、皮肤软组织修复以及均衡肢体长度,一期手术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6.
目的研制一种可溶性血管内支架辅助血管断端吻合,并对该支架的理化性质从超微结构方面与其他支架进行比较分析.方法选用高纯度低分子量明胶,以及可溶性无机盐为主要材料制备成不同规格的柱状支架,通过实体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支架的大体和超微结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由于明胶类可溶性血管内支架超微结构上的独特结构使其具有光滑、坚挺、速溶等特性.结论明胶类血管内支架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血管吻合用支架.  相似文献   
47.
目的探讨应用粘合吻合法及神经导管修复神经损伤的可行性,并评估其修复效果。方法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粘舍吻合组与缝合组,每组25只。以右侧坐骨神经建立修复模型。粘合组用α-氰基丙烯酸酯医用粘合剂与优化外形的神经导管修复神经断端,缝合组用9—0的显微缝合线做神经外膜缝合6针。分别记录手术操作时间。通过测量术后2,4,8,12周坐骨神经指数,以及电生理检测、腓肠肌湿质量恢复率和组织学观察评估修复效果。结果粘合纽操作时间较缝合组明显缩短,坐骨神经指数、电生理检测、腓肠肌湿质量及组织学观察2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应用粘合吻合法与神经导管修复神经缺损保证修复效果的同时,大大缩短了手术时间,是一种简便、有效的神经修复方法,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8.
目的:探索一种损伤小、操作简便的修复血管缺损的方法。方法:以血管内速溶支架为内支撑,吻合口包裹生物被膜,用医用黏合胶行杂种犬颈总动脉和人造血管端黏合吻合,观察吻合口的渗漏情况,同时用自制的装置检测吻合口爆破压强度。结果:使用黏合剂可以完成吻合,吻合口基本上无渗漏,吻合口平均爆破压强度达到(52.03±2.43)kPa。结论:黏合吻合修复血管缺损是可行的,且具有损伤小,操作简便的优点,即刻通畅率好,其远期效果还有待进一步的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49.
医源性周围神经损伤的原因和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医源性周围神经损伤的原因与防治措施。方法:总结分析7年间收治的39例医源性神经损伤发生的原因以及治疗措施,并评定治疗效果。结果:神经损伤的常见原因为手术误伤、牵拉、压迫伤、注射性损伤等。17例保守治疗,22例手术治疗,疗效较好,优良率84.2%。结论:医源性神经损伤多由术中操作不当导致,加强责任感,具有坚实的解剖知识和熟练、细致的操作是预防医源性神经损伤的关键。神经损伤后,根据神经损伤的类型,及时积极处理,可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0.
骨科生物力学参数测试理论及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骨生物力学参数测试理论近年来的发展,同时对骨生物力学参数测试方法以及相应测试设备的测试原理、优缺点及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详细介绍。最后,展望了其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