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0篇
外科学   26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22篇
药学   10篇
中国医学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观察医用粘合胶制动对兔血管吻合后吻合口部位内、中膜增生的影响。方法取2.5~3.0 kg新西兰大白兔40只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20只,切断左侧颈总动脉后再吻合,将吻合口悬空,滴医用粘合胶于吻合口处及吻合口前后各1 cm,完全覆盖而不压迫吻合口,待粘合胶凝固后,观察血管通畅及搏动状况后,逐层缝合。对照组20只,同法切断兔颈总动脉后吻合血管断端,未涂抹医用粘合胶。术后4周进行血管造影,取出血管,观察吻合口内膜、中膜增生情况。结果术后两组均见内膜及中膜的增生,内膜可见大量细胞及丰富基质。实验组内膜、中膜厚度均较对照组小(P〈0.05)。结论血管吻合口涂抹医用粘合胶可以减轻兔血管吻合口内膜及中膜增生,从而预防血管吻合口狭窄。  相似文献   
32.
目的从操作时间、通畅情况及组织形态学方面探讨连续性血管吻合与间断性血管吻合之间建立动物动脉吻合模型的优劣。方法新西兰大白兔20只随机分为2组,以单侧颈总动脉为实验对象,通过连续性血管吻合和间断性血管吻合方法吻合兔颈总动脉,观察吻合后28 d血管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HE染色观测内膜厚度和中膜厚度并行计算机图像分析。对比其在吻合时间、通畅程度、组织形态学的变化。结果与间断组相比,连续组更为节省手术时间,对血管损伤相对较小,血管通畅率较间断吻合略低,2组内膜增生程度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连续缝合方式对术者的操作熟练度要求较高,虽然手术操作用时较间断吻合短,但较易形成吻合口狭窄影响造模效果,综合利弊2种造模方式效果基本相同,各有利弊。  相似文献   
33.
背景:陈旧性骨盆骨折畸形愈合多因骨盆骨折后不能及时治疗所致,致残率较高。 目的:探讨陈旧性骨盆骨折畸形愈合不同植入物置入内固定治疗的效果。 方法:解放军总医院骨科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陈旧性骨盆骨折畸形愈合患者9例,内固定治疗时间为伤后87-165 d,平均116.7 d。9例患者骨盆旋转畸形均大于30°。治疗前行走时持续性疼痛5例,严重疼痛不能行走2例,轻度间歇疼痛2例;双下肢不等长4例,患侧短缩平均2.25 cm。治疗操作均在球囊导管临时完全阻断髂总动脉下进行,采用扩大的髂腹股沟入路,骨盆后环畸形的处理包括髂骨截骨5例,骶骨外缘(1.5 cm内)截骨1例,骶髂关节切开翻转融合3例。 结果与结论:9例患者植入物置入内固定治疗后获得随访12-48个月,平均随访24.8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16-24周,平均愈合时间为20.6周。治疗后均未发生坐骨神经牵拉损伤。根据Mears DC报道治疗后评估标准,解剖复位6例(6/9,67%),满意复位3例(3/9,33%)。通过对9例患者随访发现,经扩大的髂腹股沟入路行骨盆植入物置入内固定联合截骨矫形治疗陈旧性骨盆骨折畸形愈合,可有效矫正畸形,重建骨盆稳定性。  相似文献   
34.
目的为解决传统的骨外固定装置存在的外形笨重.操作复杂以及对患者损伤较大的问题.结合传统内固定与外固定的优点.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外固定接骨装置。方法利用快速浇铸技术,实现了骨固定装置的快速成型,并利用有限元技术对其可行性进行了验证。结果仿真结果表明在该装置承受外力作用时.计算得到的骨折端相对位移仅为0.37mm,远小于骨折愈合需要的1mm以内的基本要求,完全符合骨折愈合要求。以10R羊为实验样本.对结构的可靠性进行了动物实验验证。通过对术后第2周、第4周及第8周的X线片观察显示,骨折端没有错位发生.骨折处愈合良好。结论该装置的结构设计方案可行,可作为骨折固定治疗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35.
探讨以纤维蛋白胶(fibrin sealant,FS)为载体,复合重组BMP-2(rhBMP-2)的注射型骨修复材料,修复兔桡骨节段性骨缺损的能力,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将实验动物分为:实验组(FS rhBMP-2)、对照组(FS)。于28只新西兰白兔右侧桡骨干处造成1.5cm缺损,然后严密缝合皮下组织及皮肤,将各组材料经正常皮肤注射骨缺损处,术后4、8、16、24周进行放射学、组织学和骨密度等方法检查,对其成骨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FS rhBMP-2)骨缺损区在成骨活跃程度、骨密度和再生髓腔结构等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FS),使骨缺损得到了彻底修复(P<0.01);对照组不能产生骨性愈合。由此说明以纤维蛋白胶为载体复合rhBMP-2的注射型骨修复材料具有高效的骨修复能力。  相似文献   
36.
可注射性纤维蛋白胶对兔骨髓基质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纤维蛋白胶(Fs)对体外培养的兔骨髓基质细胞(MSCs)增殖和分化的影响。方法实验分两组:含有Fs的实验组和不加任何材料的对照组。采用细胞培养、组织化学及电镜等方法对两组MSC的增殖活性、贴壁率、碱性磷酸酶(ALP)表达、Ⅰ型胶原表达、超微结构及细胞在材料中的生长情况进行研究。结果①实验组MSCs的增殖活性和贴壁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②实验组MSCs的ALP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第7天时的ALP活性显著高于第5天时本组的ALP活性(P〈0.05)。实验组MSCs的Ⅰ型胶原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③扫描电镜观察:实验组MSCs与材料融合生长。透射电镜观察:实验组的MSCs细胞增殖活性好,向成骨细胞方向分化水平高,而对照组MSCs的细胞增殖活性相对较低,分化相对较差。结论FS生物相容性好,对MSCs增殖和向成骨细胞方向的分化均有明显促进作用,可作为骨组织工程材料的注射型载体进行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7.
38.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维生素C对皮瓣存活长度的影响。方法:以鼠背部中线为中轴,以两侧髂嵴连线为蒂,形成一个1.5cm×6cm的单蒂皮瓣,其全长自皮肌层下与深筋膜游离,下垫置医用硅膜,硅膜以不露出切口、又起到阻隔真皮血运为宜.以小三角针用3-0丝线先缝合皮瓣两侧切口,然后将药物加入皮瓣与硅膜之间,再缝合皮瓣的头端。将维生素C按30、120、300mg/ml分别作为实验组,以生理盐水作为空白对照组,每组8只动物,术后单笼喂养7d.取材并检测皮瓣存活的长度。结果:不同浓度的维生素C对皮瓣存活影响不同,维生素C浓度为120mg/ml时能最大限度地增加皮瓣存活长度,而在浓度继续增加到300mg/ml,皮瓣发生坏死。结论:维生素C对于皮瓣的作用表现为双向性.适宜的剂量可以促进皮瓣的存活.随着剂量的进一步加大,可以导致皮瓣坏死;对于维生素C的临床应用所产生的副作用.一般多注意到全身的毒副作用,如:肾毒性,而忽略了局部的副作用;通过实验,认为局部大剂量应用维生素C会对皮瓣的存活产生副作用,应当注意控制其剂量,减少局部副作用的发生。  相似文献   
39.
目的 :术中照摄腕关节侧斜位片以观察桡骨远端螺钉与关节面的关系。方法 :对5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行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术,术中患者除摄标准腕关节正侧位像外,同时摄新的影像位置腕关节侧斜位像。结果:33例患者术中标准腕关节正位像和41例患者术中标准腕关节侧位像均可见远端螺钉进入关节,而腕关节侧斜位像显示远端螺钉均未进入关节。结论:腕关节侧斜位片的影像检查,可确认桡骨远端螺钉是否进入关节,完整显示桡骨远端关节面,对手术的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0.
Osteoset(R)人工骨加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回顾评价Osteoset(R)人工骨加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并植入Osteoset(R)人工骨的23例跟骨粉碎性骨折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并随访.所有患者术前拍摄X线片和计算机扫描加三维重建分析,测定B(o)lher's角、根据CT结果进行Sanders骨折分型;术后即刻及术后3个月X线检查,参照美国足踝外科学会足部功能评分标准进行随访.[结果] 23例25侧骨折SandersⅡ型7侧,Ⅲ型15侧,Ⅳ型3侧.术前B(o)lher's角4.8°±6.6°,术后B(o)lher's角平均增加26.8°±8.6°,术后3个月Bolher's角平均减少0.4°±2.27°.术后1个月植入的Osteoset(R)人工骨逐渐降解吸收,被新生的骨组织替代.功能优良率92%.[结论] Osteoset(R)人工骨加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满意,人工骨的使用发挥了自体髂骨取骨植骨相同的功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