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8篇
  201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广东省1995年登革热病原学和血清学调查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广东省1995年疑似登革热(DF)患者的血清142份,其中以C6/36细胞进行病毒分离62份,以IFAT检测IgG抗体80份。结果,DI型病毒分离阳性率为51.61%(32/62),1~3天分离率最高,达71.4~90.0%,为病毒分离最佳期;IgG抗体阳性率为57.5%(46/80),于第4天可检出,11~14天阳性率最高,达81.82%,D1~D4型IgG抗体滴度在13~14天均可达1:640,检测IgG抗体第一相血清以5~7天较好。并提示,D1~D4型抗体滴度高低无法区分登革热流行型别,应以病原学分离鉴定为准,C6/36细胞分离病毒出现细胞病变的仅占62.5%,说明不能仅以C6/36细胞出现病变为阳性判断标准,应加用其他方法进一步的鉴定。  相似文献   
22.
广东省登革热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1978~1995年广东省多次发生登革热Ⅰ~Ⅳ型流行的病原学。方法在流行区捕捉9种蚊媒,进行病毒分离。结果阳性率白纹伊蚊为20.69%,埃及伊蚊为18.95%,致乏库蚊为10.29%,其余6种蚊媒为阴性。这三种蚊媒间的病毒分离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χ2=2.77,P>0.05)。在海南岛和湛江地区,埃及伊蚊是主要的传播媒介,其他的流行区是白纹伊蚊。患者发病3天内病毒分离的阳性率在73.58%~82.05%之间,发病第8天仍可分离到病毒。患者双相血清检测抗体的阳性率最高为93.89%,最低为33.71%;发病第5天后可检测到1gM抗体,最长可维持至病后第33天。结论发病1~4天可采血进行病毒分离,5天后可检测IgM抗体,进行早期快速诊断  相似文献   
23.
广东省登革热原学和血清学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1978-1995年广东省多次发生登革热Ⅰ-Ⅳ型流行的病学原学。方法 在流行区捕捉9种蚊媒,进行病毒分离。结果 阳性率白纹伊蚊为20.69%,埃及伊蚊为18.95%,致乏库蚊为10.29%,其余6种蚊媒为阴性。这三种蚊媒间的病毒分离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在海南岛和湛江地区,埃及伊蚊是主要的传播媒介,其他的流行区是白纹伊蚊。患者发病3天内病毒分离的阳性率在73.58-82.05%之间,发病第  相似文献   
24.
用Vero E—6纯系细胞,接种EHF病毒相关抗原阳性的褐家鼠(Rattusnorvegicus)肺13份,从中分离得5株可在Vero E—6细胞中连续传代的病原因子,分离阳性率为38.5%。通过以其中一株分离物G9感染的第五代Vero E—6细胞制作抗原片,检测EHF患者恢复期血清12份中有11份免疫荧光阳性(91.7%),而12份非EHF病人血清全部阴性;20例EHF患者双相血清抗体滴度均呈4倍以上增长;与呼肠弧Ⅰ、Ⅱ、Ⅲ型病毒抗血清免疫荧光阴性;G_9病毒与国内已知EHF病毒16、62、S_3、R_1株抗血清有高滴度交叉,并且,可被16、R_1抗血清完全中和其感染性,证明G9等分离物是EHF病毒。另外,G9病毒对5—I UDR不敏感、不耐热(56℃1小时)、不耐酸(PH3.0)、对脂溶剂乙醚敏感,这些理化特性也与EHF病毒完全相符。广东省一九八三年证实存在流行性出血热(EHF)疫源地,并从主要储存宿主褐家鼠(Rattus’norvegicus)肺脏检出EHF病毒相关抗原,其阳性率高达8.6%,但未进行病毒分离。一九八四年二月至六月,我们应用Vero E—6纯系细胞,选择EHF病毒相关抗原阳性的褐家鼠为标本,直接分离EHF病毒获得成功。对其中一株分离物G9进行了较全面的鉴定,本文介绍病毒分离及鉴定结果。  相似文献   
25.
用RT—PCR快速检测血清中的登革热病毒及分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检测血清中的登革热(DF)病毒.并进行分型研究。方法:采用SiO2快速提取DF病毒RNA,用通用引物(D1~D4型)RT-PCR扩增方法,检测广东省1995年55份疑似DF患者急性期(1~7天)血清标本中的DF病毒RNA,并与病毒分离法相比较。结果;病毒分离阳性率为49.09%,RT-PCR的检出率为38.18%,敏感性为77.78%,特异性为100%,符合率为89.09%,两者差异无显著性(X2=2.08,P>0.05)。用通用引物扩增D1~D4型标准毒株和标本,出现511bp的扩增带,乙脑病毒不出现扩增带。用HinfⅠ、HaeⅢ、HincⅡ和Sau3aⅠ等4种限制性内切酶,对D1~D4型标准毒株的RT-PCR产物进行酶切分型,用琼脂糖电泳,结果HinfⅠ和HaeⅢ对D1~D4型均能酶切,Sau3aⅠ能酶切D1~D3型,HincⅡ能酶切D1和D4型。根据两种或以上的酶切结果,可以对DF病毒的型别作出鉴定。用这4种酶对5份标本进行酶切分型,结果与D1型标准毒株的电泳带型相同。结论:用本方法检出DF病毒的RNA仅需5~6小时,在2天内可以鉴定出型别,是诊断DF病毒感染的一种快速简单的方法。  相似文献   
26.
一起登革热爆发流行调查及预防效果评价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85年7月23日至11月10日,东莞市内北隅区发生一起由Ⅰ型登革病毒引起的、以家庭内白纹伊蚊传播为主的登革热流行。其特点是:发病年龄主要为10~49岁人群,女性发病率稍高于男性,居住楼层别患病率无差异;落实灭蚊措施可迅速控制流行。在流行中,可使用布雷图指数考核灭蚊措施、预测疫情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讨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T)检测登革热IgM抗体。方法采集1995年7~11月份广东省登革热Ⅰ型流行期间疑似患者发病1~7d血清62份,用IFAT检测登革热IgM抗体。结果阳性率为24.19%(15/62),发病4~5d的阳性率最高为40.00%以上。IgM阳性滴度在1∶10~1∶40之间,多数为1∶10(8/15)。本法与乙脑血清有交叉反应,与其他非登革热血清无交叉反应。在发病5~6d的患者中可同时检测出登革热的IgM和IgG抗体。结论发病1~3d的血清可进行病毒分离,4~6d的血清可检测IgM抗体,如阴性则再检测IgG,以提高登革热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