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4篇
内科学   3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7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血清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PDGF-BB)的表达水平及其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30名肺癌患者和20名正常对照者外周血血清中PDGF-BB的水平,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受试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PDGF-B链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肺癌患者和正常对照者血清PDGF-BB水平分别为(389.64±36.42)、(28.36±8.35)pg/ml,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DGF-B链mRNA的表达水平分别为(0.9287±0.0942)、(0.2275±0.0384)灰度比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0.01)。结论检测血清PDGF-BB及PBMCs中PDGF-B链mRNA表达水平可能对肺癌诊断具有一定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2.
刘乐平  龙茜  曹学帅  徐昕怡  罗雁威  桂嵘 《中草药》2020,51(7):1741-1749
目的探寻麻杏薏甘汤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活性化合物。方法借助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检索麻杏薏甘汤中麻黄、杏仁、薏苡仁、甘草的化学成分和作用靶点。通过String、UniProt等数据库查询靶点对应的基因,运用Cytoscape 3.6.1构建化合物-靶点(基因)网络,通过WebGestalt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分析和基于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预测其作用机制。将主要有效成分和SARS-CoV-2 3CL水解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Ⅱ(ACE2)进行分子对接。结果化合物-靶点网络主要包含126个化合物和相应靶点266个,关键靶点涉及PTGS2、ESR1、PCP4、PPARG、HSP90AA1、NCOA2等。GO功能富集分析得到GO条目522个(P0.05),其中生物过程(BP)条目12个、细胞组成(CC)条目20个、分子功能(MF)条目17个。KEGG通路富集筛选得到168条信号通路(P0.05),涉及干扰素-γ信号传导途径、MAP激酶级联反应、T细胞活化、趋化因子和细胞因子信号通路介导的炎症通路等。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木犀草素(luteolin)、槲皮素(quercetin)等核心化合物与COVID-19推荐用药的亲和力相似。结论麻杏薏甘汤中的活性化合物可能是通过与3CL水解酶和ACE2结合作用于PTGS2、ESR1、PCP4、PPARG、HSP90AA1、NCOA2等靶点调节多条信号通路,从而发挥对COVID-19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3.
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大量输血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探讨新鲜冰冻血浆与红细胞的合适比例。2011年1月-2013年1月,因各种原因需要大量输血的患者151例,按照凝血功能正常与否,分为凝血功能正常组(138例)和凝血功能异常组(13例),以新鲜冰冻血浆与红细胞之比为1:1作为分界,每组均分为高血浆(2:1)、中血浆(1:1)、低血浆(〈1:1)3个比例组。输血前和大量输血后24h检测凝血功能。结果表明,大量输血24h后,凝血功能正常组的低血浆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明显延长,纤维蛋白原(FIB)含量明显降低(均P〈0.05);高、中血浆组凝血功能无明显变化(P〉0.05);凝血功能异常组的中血浆和低血浆组在大量输血后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仍在异常水平(P〉0.05),高比例组的凝血功能明显改善(P〈0.05)。结论:大量输血时,血浆与红细胞比例应根据患者凝血功能进行调整,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建议新鲜冰冻血浆与红细胞的比例为2:1,以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凝血功能正常的患者建议冰冻血浆与红细胞的比例为1:1,减少稀释性凝血功能障碍和高血容量的发生。  相似文献   
24.
25.
26.
27.
目的对医院术前/输血前患者开展血源性传播疾病筛查方法比较的多中心研究, 以探索更优的临床血源性传播疾病筛查方案。方法收集2021年7月至2021年12月10家医院拟进行术前/输血前血源性传播疾病检测的入院患者血浆样本, 进行横断面研究。采用核酸检测技术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DNA、丙型肝炎病毒(HCV)RNA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2)RNA, 并同时与参与医院现行的免疫血清学检测方法的结果进行比较, 用χ2检验和Kappa检验统计分析核酸检测和免疫血清学这2种方法的差异。结果 10家医院共收集到有效样本8 655例。在HCV的检测中, 2种方法的阳性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HBV和HIV的检测中, 2种方法的阳性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但HBV DNA和HIV RNA检出的阳性例数(分别为238、4例)均多于相应的血清学检测结果(分别为216、2例)。HBV、HCV和HIV的免疫血清学均存在漏检情况, 其中, HBsAg阴性、HBV DNA阳性28例, HCV抗体阴性、HCV RNA阳性 2例, HIV抗原/抗体阴性、H...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输血相关传染病在大样本、非特定输血患者中的分布。方法选择医院2001年1月-2009年12月71 609例次输血患者,输血前进行HBsAg、抗-HCV、抗-HIV和梅毒抗体检测分析。结果受血者输血前HBsAg阳性率12.34%,按年度统计为11.19%~13.51%;抗-HCV阳性率1.53%,按年度统计为0.91%~2.79%;梅毒抗体阳性率1.81%,2006-2009年采用ELISA法检测,梅毒抗体阳性率2.30%,按年度统计为1.61%~2.55%;连续9年共确认HIV阳性者63例,抗-HIV阳性率0.09%,主要分布在20~50岁、农民工群体及男性。结论输血相关的传染病在受血者输血前均有一定感染率,但感染率波动不大;虽然HIV感染率较低,但对高危群体的检测和防治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9.
目的 探讨肝损伤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IL-5 mRNA的表达水平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RT-PCR法检测64例肝损伤(36例慢性肝病、17例急性重型肝炎、11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和18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PBMCs中IL-5 mRNA的表达水平,并分析IL-5 mRNA表达与血清胆红素、内毒素血症及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慢性肝病、急性重型肝炎、原发性肝癌患者PBMCs中IL-5 mRNA的表达水平[分别为(0.1611±0.1035)、(0.2838±0.0537)和(0.3313±0.1348)均显著高于对照组(0.0223±0.00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急性重型肝炎和原发性肝癌患者IL-5 mRNA表达水平亦显著高于慢性肝病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4例肝损伤患者中,血清高胆红素(≥342 μmol/L)水平者PBMCs中IL-5 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低胆红素(<342 μmol/L)水平者,内毒素(+)者IL-5 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内毒素(-)者,死亡者IL-5 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存活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检测PBMCs中IL-5 mRNA的表达水平,对于了解肝损伤患者的肝损害程度、早期诊断和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0.
临床727例次单采血小板输注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分析临床单采血小板输注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回顾性分析湘雅第三医院2010年9月至2011年5月进行单采血小板输注的254名患者的727例次输注资料,计算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CI)和血小板回收率(PPR)评价血小板输注效果,统计输注有效率,根据患者病症、输血次数、血型和脾肿大与否分组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表明,727例次输注单采血小板有效456例次,占62.72%,以急性失血性贫血和慢性系统性疾病患者输注效果较为明显,尤其是慢性肾疾病(有效率为94.12%);脾脏肿大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有效率仅为40.35%);血小板输注次数与输注效果呈负相关。结论:脾脏肿大和血小板输注次数是影响输注效果的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