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4篇
内科学   3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7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Objective: To express nitroreductase gene NOR1 in Escherichia coli and to purify the expressed protein in order to get the polyelonai antibody of NOR1. Methods: The full length of NOR1 gene was amplified by reverse transe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PCR) and digested with BamHI and XhoI restriction endonucleases.The plasmid pGEX-4T-2 was also digested with BamHI and XhoI, then the NOR1 gene was inserted into vector pGEX-4T-2. The recombinant expression vector pGEX-4T-2/NOR1 was identified by sequencing and restriction enzymes digestion. E.coli Jm105 transformed with the recombinant plasmid was induced by IPTG to express the GST fusion protein. The purified targeted protein obtained by affinity chromatography was used to immunize New Zealand rabbits to acquire antiserum. Antiserum was analyzed with immunobiot. Results: The 1.25 kb NOR1 gene was successfully isolated. After induction, a new anticipated protein of 74 kDa appeared on sodium dodecylsuifate polyacrylamide (SDS-PAGE). The result was confirmed by Western blot analysis, and the purified targeted protein was obtained by affinity chromatography.The titer of antiserum was 1:8. Conclusion: A high level of expression of GST-NOR1 is obtained in JM 105, and its antiserum can be prepared successfully.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肝损伤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s)中白细胞介素 8(IL 8)mRNA的表达水平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半定量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检测 36例慢性肝病患者、17例急性重型肝炎患者、11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和 18名正常对照者PBMCs中IL 8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在肝损伤患者中 ,IL 8mR NA的表达较正常人明显增高 ,且与胆红素浓度、内毒素血症和病情轻重相关。结论 IL 8可能促进肝脏的炎性损害 ,导致严重的肝细胞损伤 ,检测IL 8mRNA的表达水平 ,对了解肝损伤患者的肝损害程度、早期诊断和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14.
肝损伤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白细胞介素8 mRNA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肝损伤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自细胞介素8(IL-8)mRNA的表达水平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36例慢性肝病患者、17例急性重型肝炎患者、11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和18名正常对照者PBMCs中IL-8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在肝损伤患者中,IL-8mR-NA的表达较正常人明显增高,且与胆红素浓度、内毒素血症和病情轻重相关。结论IL-8可能促进肝脏的炎性损害,导致严重的肝细胞损伤,检测IL-8mRNA的表达水平,对了解肝损伤患者的肝损害程度、早期诊断和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细胞色素P450,家族3,亚家族A,多肽5(CYP3A5)基因和多重耐药基因1(MDR1)C3435T多态性对肾移植患者他克莫司药代动力学参数的影响,在基因水平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限制酶切片长多态性(RFIP)方法对63例肾移植术后患者进行CYP3A5和MDR1基因分型。移植手术1个月后进行血药浓度测定和药代动力学参数计算。结果携带CYP3A5*1基因型肾移植患者的剂量校正曲线下面积(AUC_(0-t))明显低于CYP3A5*3*3型患者,在随后对上述2组不同CYP3A5基因分型的患者进行MDR1的C3435T基因多态性分型研究表明,MDR1 C3435T基因多态性对他可莫司的药代动力学参数无明显影响。结论 CYP3A5基因多态性与他可莫司药代动力学参数相关,携带CYP3A5*1基因型肾移植患者比CYP3A5*3*3型患者需要较高的剂量才能达到目的浓度;而在影响他可莫司药代动力学参数的因素中MDR1 C3435T基因多态性不是重要因素。药代动力学参数的测定有利于器官移植患者剂量选择及个体化用药治疗。  相似文献   
16.
姜丽  桂嵘  刘竞 《现代医药卫生》2009,(13):1921-1923
目的:探讨新的人凋亡相关基因产物PDCD5蛋白对地塞米松诱导人KM3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凋亡的增敏作用。方法:将不同浓度的rhPDCD5蛋白单独或与地塞米松同时加入处于指数生长期的KM3多发性骨髓瘤细胞中共同培养。通过普通倒置显微镜、dapi染色后荧光显微镜及流式细胞仪观察细胞的形态学和细胞凋亡的变化。结果:不同质量浓度的rhPDCD5蛋白单独作用于KM3骨髓瘤细胞可导致凋亡,但作用不明显,当同时加入8mg·L^-1的地塞米松后,各质量浓度组均观察到细胞凋亡明显增加,两组均显示了量效关系。结论:rhPDCD5蛋白可直接进入KM3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并有促凋亡作用。同时对地塞米松诱导的细胞凋亡有明显的剂量依赖性促进作用,临床用地塞米松行化疗时,若加rhPDCD5蛋白,可能会在不增加化疗药物毒性的情况下,提高化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临床工作中发现,要使患者血中他克莫司(FK506)的浓度达到有效范围,个体间的FK506用量差异较大。据文献报道,这种区别在不同种族之间尤为明显,一般来说,黑人的用药剂量要高于其他种族2倍以上[1-3]。这种区别主要是因FK506吸收差异而不是清除差异造成的,而吸收的障碍主要受药物代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核酸检测在入院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筛查中的应用。方法横断面研究。收集2021年7月至2021年12月, 国内10家医疗机构入院患者血浆样本, 采用血清学免疫法和核酸筛查的方法, 分别检测乙型肝炎标记性指标如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sAb)、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型肝炎e抗体(HBeAb)、乙型肝炎核心抗体(HBcAb)及HBV DNA, 对不同方法学检测结果阳性数及患者临床信息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8 655例患者样本中, 血清学免疫法检出HBsAg阳性者216例(2.50%), 核酸筛查出HBV DNA阳性者238例(2.7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 HBsAg、HBV DNA均阳性者210例(2.43%), HBsAg阴性、HBV DNA阳性者28例(0.32%), HBsAg阳性、HBV DNA阴性者6例(0.07%)。结论对入院需行乙型肝炎病毒筛查患者开展HBV DNA检测, 可与现行的血清学免疫法同样有效且能提高HBV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血小板输注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纳入2013年1月1日至2016年6月30日在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血液科及儿科就诊的全部初诊、初治,且在治疗过程中至少输注1次单采血小板的、<14岁的ALL患儿。单采血小板的输注采用ABO、Rh同型输注策略。每例每次输注血小板后同时满足24 h校正血小板增加指数(CCI)>4.5和24 h血小板回收率(PPR)>20%,且消化道、鼻和牙龈出血症状得到控制,判定为当次输注有效,否则为当次输注无效。有效例次归为有效组,无效例次归为无效组。对可能影响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因素(年龄、性别、发热、出血、脾大、感染、是否使用头孢菌素、血小板输注次数)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44例ALL患儿进入本文分析,共输注单采血小板302例次,有效组197例次(65.2%),无效组105例次,每例患儿平均输注(6.1±5.6)次。302例次中;输注血小板前后的血小板计数(×109·L-1)分别为19.2±9.4和66.1±3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19,P<0.01);输注1次(44例次)、~5次(93例次)、~10次(67例次)和>10次(98例次)的输注有效率分别为84.1%、76.3%、56.7%和52.0%。单因素分析显示,有效组和无效组比较,发热、出血、脾大、感染和血小板输注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发热(OR=3.737,95%CI:1.213~11.513)和感染(OR=3.258;95%CI:1.019~10.419)是影响血小板输注疗效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血小板输注可以改善ALL患儿的血小板计数及出血症状,发热和感染为影响ALL患儿血小板输注疗效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