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9篇 |
免费 | 6篇 |
国内免费 | 3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1篇 |
临床医学 | 10篇 |
内科学 | 103篇 |
特种医学 | 6篇 |
外科学 | 3篇 |
综合类 | 23篇 |
预防医学 | 7篇 |
药学 | 11篇 |
1篇 | |
中国医学 | 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7篇 |
2022年 | 8篇 |
2021年 | 8篇 |
2020年 | 4篇 |
2019年 | 1篇 |
2018年 | 10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6篇 |
2014年 | 14篇 |
2013年 | 10篇 |
2012年 | 10篇 |
2011年 | 7篇 |
2010年 | 11篇 |
2009年 | 8篇 |
2008年 | 7篇 |
2007年 | 6篇 |
2006年 | 3篇 |
2005年 | 11篇 |
2004年 | 8篇 |
2002年 | 4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6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正>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家族(fibroblast growth factors,FGFs)是一类由高度同源性氨基酸序列编码的多肽,现已发现23种亚型,分别具有调节内分泌、刺激新生血管形成、促进胚胎组织发育分化、促进细胞有丝分裂组织再生、参与创伤愈合等多种生理作用。其中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GF21)作为新近发现的内源性调节物质代谢因子,可参与糖、脂肪代谢及胰岛素分泌调控,其对代谢性疾病以及心血管疾病潜在的预防与治疗作用,近年来被医学界密切关注。现就FGF21的生物学特性及在代谢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42.
目的 探讨临床指标改变在预测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介入治疗后对比剂肾病(CIN)发生的意义.方法 连续入选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我科住院符合纳入标准CTO患者628例,根据介入术后血肌酐改变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CIN组42例和对照组586例.收集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并计算血小板与淋巴细胞(PLR)、单核细... 相似文献
43.
目的:对我院37例安装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患者中34例长期随访(3例失访)。方法:将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随访时间4~69个月,平均(24.7±18)个月。29例成功接受植入型心脏复律除颤器(ICD)治疗,占全部患者的85.3%。共发作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事件587次,其中313次为非持续性,均自行终止。接受ICD治疗的274次中室性心动过速(VT)238次,占86.9%。心室颤动(VF)36次,占13.1%。VT由抗心动过速起搏(ATP)终止212次,由低能量(2~15J)转复终止23次。有3次VT在ATP治疗时转为VF,由高能量除颤(DF)终止。VF经高能量除颤36次,全部一次成功。5例患者因房性心动过速(房速)或心房颤动(房颤)被误识别为VT而发放电击。34例中有3例死亡,1例死于急性心肌梗死,1例死于心力衰竭,1例死因不明。结论:ICD可以有效的终止VT、VF,是防治心源性猝死的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44.
目的研究不同血管重建方式对无保护左主干(ULMCA)末端病变患者治疗的效果及预后意义。方法连续收录冠状动脉造影明确诊断为ULMCA末端病变的222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106例置入药物洗脱支架(PCI组),116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CABG组),观察两组患者在12个月及3年发生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靶血管重建和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研究不同血管重建方式对ULMCA末端病变治疗效果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在12个月期间,主要终点事件如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χ2=1.05,P=0.32和χ2=1.04,P=0.38),靶血管重建以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χ2=5.45,P=0.02和χ2=6.63,P=0.01)。累积3年随访,PCI组与CABG组相比全因死亡率降低33%(10.38%比12.07%,χ2=0.47,P=0.45),但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是后者的1.87倍(2.1%比0,χ2=1.04,P=0.38)。PCI组靶血管重建率是CABG组4.17倍(20.76%比8.62%,χ2=6.63,P〈0.01),而主要不良心脏事件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3.02%比20.68%,χ2=4.78,P=0.03)。结论 ULMCA末端病变采用PCI或CABG进行血管重建是安全有效的。对解剖结构适合PCI且患者拒绝或不宜行CABG的ULMCA末端病变患者来说,药物洗脱支架PCI术是一种可以选择的替代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45.
冠状动脉钙化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血管病变和慢性肾脏病等多种疾病中普遍存在,他汀类药物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血脂代谢紊乱患者的常用药物。既往研究显示,他汀类药物可能具有抑制冠状动脉钙化的作用,而新近研究则提出相反意见。鉴于目前他汀类药物与冠状动脉钙化关系存在一定争议,故本文就冠状动脉钙化发生机制,他汀类药物与冠状动脉钙化关系及两者关系矛盾性结论成因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46.
目的:分析8例以晕厥及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为首发表现的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于1999年1月至2009年12月间以晕厥原因待查而在我院接受住院治疗的连续217例患者的病历资料。结果:217例患者入院心电图呈现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有33例(15.2%)。该33例患者在后续的1次或多次动态心电图检查中,有8例(24.2%)检出有一过性Ⅱ°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8例患者均行起搏器置入治疗,术后随访(104±8.9)个月,所有患者晕厥症状均消失。结论:对于心电图表现为RBBB的晕厥患者需要进一步排除高度或Ⅲ°房室传导阻滞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7.
48.
将射频消融治疗的94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病人按心房起搏法和常规法进行分组(分别为39及55例),回顾性比较两组病人的消融治疗结果,以评价这两种方法在射频消融治疗AVNRT中的安全性、成功率和复发率。随访10.8±4.5个月,总成功率为96.8%、复发率为2.1%。与常规组相比,起搏组有效放电时间明显延长(145±38svs82±26s,P<0.01)、慢径阻断成功率高(61.5%vs40.0%,P<0.01)、一过性房室阻滞发生率低(2.6%vs12.7%,P<0.05),但各种类型的永久性房室阻滞发生率和复发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AVN-RT消融术中采用心房起搏法较常规法更为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9.
报道8例快-慢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的电生理特征及射频消融治疗。其中3例为慢-快型AVN-RT射频消融改良慢径后出现的快-慢型AVNRT。8例均经消融慢径而成功终止心动过速。平均放电次数3±1.1次、平均放电时间120±30.4s、平均放电功率30±11W。随访6~24个月,无复发。快-慢型AVNRT具有以下临床电生理特征:①快径不应期短、慢径不应期长。②心内电刺激无房室结双径路现象。③心动过速能由心房刺激诱发。④心动过速时AH间期<HA间期,冠状窦近端A波最提前。熟悉快-慢型AVNRT的电生理特征,对于鉴别房性心动过速及右后间隔旁道参与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十分重要,也是指导快-慢型AVNRT射频消融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0.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中发生心房纤颤时心房电极导线定位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中心房纤颤(房颤)发作时以右心房波振幅最大处为右心房电极导线固定位置的可行性。方法:22例房颤发作时植入右心房电极导线的患者术中,测试右心房波振幅,术后随访恢复窦性心律(窦律)时测试右心房波振幅、起搏阈值,2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房颤心律时,所测得的右心房振幅与转为窦律后所测得的右心房波振幅有较好相关性,2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4±1.0)mv比(2.7±1.2)mv,P>0.05]。房颤时术中右心房波振幅平均(2.4±1.0)mv(1.6~3.7mv)者,在房颤转为窦律后所测定的心房感知和起搏功能良好。结论:在房颤发作时,右心房波振幅作为永久心脏起搏器合适的感知及起搏参数,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