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01篇 |
免费 | 16篇 |
国内免费 | 7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21篇 |
妇产科学 | 7篇 |
基础医学 | 11篇 |
临床医学 | 91篇 |
内科学 | 18篇 |
皮肤病学 | 12篇 |
神经病学 | 4篇 |
特种医学 | 16篇 |
外科学 | 14篇 |
综合类 | 80篇 |
预防医学 | 67篇 |
药学 | 36篇 |
1篇 | |
中国医学 | 11篇 |
肿瘤学 | 3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4篇 |
2022年 | 8篇 |
2021年 | 11篇 |
2020年 | 8篇 |
2019年 | 10篇 |
2018年 | 32篇 |
2017年 | 4篇 |
2016年 | 6篇 |
2015年 | 5篇 |
2014年 | 19篇 |
2013年 | 23篇 |
2012年 | 26篇 |
2011年 | 37篇 |
2010年 | 23篇 |
2009年 | 26篇 |
2008年 | 30篇 |
2007年 | 33篇 |
2006年 | 28篇 |
2005年 | 20篇 |
2004年 | 22篇 |
2003年 | 9篇 |
2002年 | 4篇 |
2001年 | 8篇 |
2000年 | 7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4篇 |
1991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71.
Objective To assess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308 nm excimer laser in the treatment of different types of vitiligo at different stages. Methods A total of 128 patients with vitiligo, who had 317 depigmented patches, were recruited in this study and treated with 308 nm excimer laser once a week for at least 8 weeks. The degree of repigmentation was evaluated and adverse effects were recorded at the end of every treatment and last treatment. Results All patients received efficacy and safety evaluation. Of the 317 patches, 97.5% achieved repigmentation at different degrees, 71.8% got more than 25% repigmentation, and 50.8% got more than 75% repigmentation. The degree of repigmentation increased with the number of treatments. A better response was observed in the lesions on the face and neck than those on the mink and limbs, and in short-duration (<1 year) lesions than in long-duration (≥1 year) lesions. And the lesions on extremities and mueosa showed a poorer response compared with those at other sites.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in clinical efficacy between active vitiligo and stable vitiligo, or between adults and children. Moreover, the treatment was well tolerated. Conclusion 308 nm excimer laser is effective in the treatment of vitiligo with rapid onset, favorable tolerability and few adverse effects. 相似文献
72.
73.
74.
75.
小儿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早期肾损伤敏感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儿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早期肾损伤的敏感指标,为早期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2000年12月至2001年11月广州市儿童医院儿科病房45例SIRS患儿及30名健康儿童为研究对象,尿β2微球蛋白(β2-MG)、白蛋白(ALB)采用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CLEIA)测定,尿微量IgG、血、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比色法(ELISA)测定,尿N-α-乙酰基-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采用比色法测定。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尿ALB、β2-MG、RBP、NAG、血β2-MG、血RBP明显升高,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尿ALB、β2-MG、RBP、NAG、血β2-MG、血RBP为SIRS患儿早期肾损伤的敏感指标,SIRS患儿早期机体反应较轻时已存在早期肾损害并且病变累及肾小球和肾小管。 相似文献
76.
目的 探讨辛伐他汀对血脂正常的心绞痛患者的抗心肌缺血作用. 方法 122 例血脂正常的心绞痛患者被随机分为治疗组(除常规治疗外,加服辛伐他汀,69例)和对照组(仅常规治疗,53 例).于治疗前,治疗后3、6 和12个月时分别进行一次24小时动态心电图(Holter)监测,根据获取的有关Holter参数,计算心肌缺血总负荷(TIB)并随访记录缺血相关事件;于治疗前和治疗12个月时分别进行一次血脂测定.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治疗前治疗组TIB略高于对照组,治疗后3个月治疗组TIB略低于对照组,但均无统计学差异(P >0.05);治疗后6个月治疗组TIB 低于对照组,且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 <0.0001);治疗后12个月治疗组TIB进一步降低 (P <0.0001).治疗后12个月治疗组的缺血相关事件也明显少于对照组(P <0.005),但在治疗的最初3个月内两组间缺血相关事件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治疗组的血脂在治疗12个月时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 <0.0001),而对照组的血脂则在治疗前后无明显改变.结论 辛伐他汀对血脂正常的心绞痛患者具有一定的抗心肌缺血作用,可显著降低缺血相关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7.
目的探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依从性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首次发生脑梗死的影响。方法选取2006年12月至2007年12月于我院诊治或体检的114例合并首发脑梗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观察组,以同期114例未发生脑梗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对照组,进行问卷调查及相关辅助检查,对抗高血压药物治疗依从性等研究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依从性、高血压病程、吸烟史、饮酒史对高血压患者首发脑梗死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对于未治疗,依从性好是高血压患者首发脑梗死的保护性因素,OR值为0.429(95%CI0.186~0.993);依从性差为其危险因素,OR值为2.142(95%CI1.052~4.364)。低量饮酒史为保护性因素,OR值为0.494(95%CI0.252—0.968)。相对于〈5年的高血压病程,≥10年病程是高血压患者首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10~19年和≤20年的OR值分别为3.421、3.959。吸烟史也为危险因素,OR值为2.118(95%CI1.075~4.174)。结论抗高血压药物治疗依从性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首发脑梗死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良好的依从性是保护性因素,对首发脑梗死有明确的预防作用;依从性差以及未治疗的高血压患者比依从性好者易患脑梗死。应采取措施提高患者抗高血压药物治疗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78.
目的 初步研究企事业职工体检人群中脂肪肝患病情况与相关因素.方法 对体检中心随机选出2 168例体检人群(均无病毒性肝炎),对其一般资料脂肪肝的患病率、血糖、血脂、肝功能进行分析.结果 2 168例受检人群中脂肪肝检出为1 147例,占52.91%.其中男性检出率为64.15%,女性检出率为33.71%.男女检出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脂肪肝组血糖、血脂、肝功能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1).结论 初步结果显示哈尔滨市企事业职工体检人群中脂肪肝患病率较高,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并且脂肪肝的发生与高血糖、高血脂关系密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检测可用作脂肪肝的筛查、诊断、治疗及预后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79.
目的:分析急性期间日疟患者血浆中γ-干扰素(IFN-γ)和白细胞介素-17(IL-17)水平。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检测19名急性期间日疟患者(间日疟组)和20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血浆中IFN-γ IL-17水平。结果:间日疟组患者血浆中IFN-γ和IL-17水平分别为(18.86±6.77)pg/ml和(41.46±21.03)pg/m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99±8.78)pg/ml和(25.23±11.83)pg/ml(P〈0.01)。结论:间日疟患者血浆中IFN-γ和IL-17的水平均升高。 相似文献
80.
目的:观察利福平( RIF)引起的小鼠肝脏脂肪变及其动态演变过程,为进一步探讨药物性脂肪肝的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将42只成年健康雄性 ICR小鼠随机分为7组(对照组,RIF 8 h、24 h、3 d、1周、2周、4周组),经灌胃给予RIF处理(200 mg/kg),末次给药后禁食6 h处死小鼠,采集血液及肝脏组织。计算肝脏系数;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活性;HE染色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学改变;检测血清中三酰甘油(TG)、胆固醇酯(TCH)、高密度脂蛋白(HDL)、极低密度脂蛋白( VLDL)水平;检测肝脏组织中TG水平;油红O染色检测肝脏组织脂质沉积。结果与对照组比较, RIF处理组小鼠肝脏重量、系数均从24 h开始逐渐升高,4周时达到高峰;与对照组比较,24 h、3 d、1周、2周组ALT水平逐渐升高,4周组ALT水平显著升高。 HE染色显示8、24 h组肝脏组织无明显变化,3 d组可见小的空泡,而从1周开始出现显著增多的大的圆形空泡。8、24 h组血清中TG和VLDL水平较对照组轻度升高,3 d时升高最明显,而1、2、4周组中呈下降趋势,且显著低于对照组。 RIF处理各组血清TCH、HDL水平均较对照组降低。肝脏组织TG含量从8 h开始明显升高,1周时达峰值,之后2、4周组呈下降趋势但仍显著高于对照组。油红O染色结果显示,8、24 h组肝脏组织中可见少量脂质沉积,从3d组开始出现显著增多的大圆形脂滴。结论 RIF能引起小鼠肝脏组织中脂质沉积,且呈明显的时间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