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1621篇 |
免费 | 1993篇 |
国内免费 | 1079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69篇 |
儿科学 | 333篇 |
妇产科学 | 307篇 |
基础医学 | 1219篇 |
口腔科学 | 187篇 |
临床医学 | 5848篇 |
内科学 | 2290篇 |
皮肤病学 | 304篇 |
神经病学 | 711篇 |
特种医学 | 918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29篇 |
外科学 | 1406篇 |
综合类 | 8664篇 |
预防医学 | 3780篇 |
眼科学 | 389篇 |
药学 | 3675篇 |
62篇 | |
中国医学 | 3519篇 |
肿瘤学 | 88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78篇 |
2023年 | 993篇 |
2022年 | 1067篇 |
2021年 | 1332篇 |
2020年 | 1007篇 |
2019年 | 883篇 |
2018年 | 890篇 |
2017年 | 632篇 |
2016年 | 739篇 |
2015年 | 741篇 |
2014年 | 1888篇 |
2013年 | 1591篇 |
2012年 | 1781篇 |
2011年 | 1824篇 |
2010年 | 1828篇 |
2009年 | 1698篇 |
2008年 | 1569篇 |
2007年 | 1694篇 |
2006年 | 1436篇 |
2005年 | 1412篇 |
2004年 | 1180篇 |
2003年 | 1084篇 |
2002年 | 905篇 |
2001年 | 856篇 |
2000年 | 707篇 |
1999年 | 518篇 |
1998年 | 443篇 |
1997年 | 448篇 |
1996年 | 409篇 |
1995年 | 372篇 |
1994年 | 319篇 |
1993年 | 260篇 |
1992年 | 251篇 |
1991年 | 226篇 |
1990年 | 178篇 |
1989年 | 160篇 |
1988年 | 142篇 |
1987年 | 122篇 |
1986年 | 98篇 |
1985年 | 108篇 |
1984年 | 74篇 |
1983年 | 83篇 |
1982年 | 77篇 |
1981年 | 66篇 |
1980年 | 35篇 |
1979年 | 18篇 |
1978年 | 12篇 |
1966年 | 8篇 |
1965年 | 18篇 |
1964年 | 10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 毫秒
991.
观测原发性肝癌患者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E)+32P内照射治疗后免疫功能状态改变。方法检测23例TAN+32P治疗后原发性肝癌患者和20例健康献血员血液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辅助T淋巴细胞、抑制T淋巴细胞。结果原发性肝癌患者Th细胞比健康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sIL-2R、Ts细胞比健康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TAE+32P治疗后原发性肝癌患者Th细胞明显增高(P<0.05),sIL-2R、Ts细胞非常显著降低(P<0.01)。结论测定TAE+32P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液中sIL-2R、Th、Ts细胞对判断患者免疫功能状态、疗效、预后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992.
DAB诱发大鼠肝癌过程中IL-2、丙二醛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二甲基奶油黄(DAB) 诱发大鼠肝癌,为了观察诱癌过程中大鼠IL- 2 、丙二醛( MDA) 动态变化及其相互关系。方法 在诱发大鼠肝癌的3 个阶段分别取大鼠脾脏和外周血测定IL- 2 活性和丙二醛。结果 肝炎、肝硬化、肝癌期大鼠IL- 2 活性降低,MDA 显著增高,P< 0 .05 或0-01 。肝癌期大鼠IL- 2 活性与MDA 呈负相关。结论 诱发大鼠肝癌过程中,IL- 2 活性逐步降低,MDA 随着病情发展逐步增高,肝癌期IL- 2 活性下降与MDA 的增高有关 相似文献
993.
目的 :了解应用二甲基奶油黄 ( DAB)诱发大鼠肝癌过程中大鼠免疫功能变化 ,观察大鼠白细胞介素 2( IL- 2 )、淋巴细胞转化率改变及其相互关系。方法 :在诱发大鼠肝炎、肝硬化、肝癌 3个阶段分别取大鼠脾脏淋巴细胞 ,测定 IL- 2活性和淋巴细胞转化率。结果 :肝炎、肝硬化、肝癌期大鼠 IL- 2活性、淋巴细胞转化率降低 ( P <0 .0 5或 <0 .0 1)。对照、肝癌组大鼠 IL- 2与淋巴细胞转化率呈正相关 ( P <0 .0 5 ) ,肝炎、肝硬化组大鼠 IL- 2与淋巴细胞转化率无关 ( P >0 .0 5 )。结论 :诱发大鼠肝癌过程中 ,IL - 2活性、淋巴细胞转化率逐步降低 ,肝癌组大鼠 IL - 2活性降低与淋巴细胞合成功能下降有关。肝炎期 IL - 2活性显著下降提示有早期肝癌发生的可能 相似文献
994.
995.
目的探讨进食对肝功能检测的影响.方法肝病和非肝病患者各100例,其中男187例,女13例,年龄17岁~74岁,平均384岁±168岁.于07:00在空腹状态和进食蛋白脂肪标准餐后2h两次抽血,用日立7150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SB,TTT,AST,ALT,ALP,LDH,γGT,SP,A,G十项肝功能变化的自身对照研究.结果两组进餐前后十项肝功能变化参数用SAS软件系统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476~0977).结论抽血检测肝功能不受进餐限制. 相似文献
996.
经静脉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一例及随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单相动作电位(MAP)技术、腔内单极电图(UECG)记录、体表12导联同步心电图记录三种方法.研究19例无器质性心脏病者的心室复极离散度,旨在探讨复极离散度测定方法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997.
目的:观察复方阿苯达唑(每片含阿苯达唑67mg和噻嘧啶83.3mg基质)的驱虫效果。方法:对成人钩虫感染者1864例、蛔虫感染者1568例和鞭虫感染者1785例及儿童蛲虫感染者373例,随机分组,比较服用单剂复方阿苯达唑3片或2片与单剂阿苯达唑400mg或噻嘧啶30mg(含基质10mg)/kg的驱虫效果和副作用。结果:成人复方阿苯达唑3片和2片的虫卵阴转率,钩虫分别为65.0%和52.7%(P<0.01),蛔虫均为100%,鞭虫分别为26.5%和19.2%(P<0.01)。3片的驱钩虫效果显著优于阿苯达唑和噻嘧啶组(P均<0.01)。2片的驱钩虫效果亦优于噻嘧啶(P<0.01),与阿苯达唑无显著性差异,但驱鞭虫效果低于阿苯达唑。2-6岁儿童服复方阿苯达唑1.5片的,蛲虫卵阴转率为100%,显著优于噻嘧啶(P<0.01)。复方阿苯达唑的驱虫作用快速,副作用轻,对血象、肝肾功能和心电图无显著影响。结论:复方阿苯达唑具有阿苯达唑和噻嘧啶两药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998.
目的 探讨足月前孕妇生殖道感染与胎膜早破(PROM)的相关性.方法 55例孕37周前确诊为PROM的孕妇作为观察组和70例无PROM门诊产检的孕28~37周孕妇作为观察组,分别进行宫颈分泌物及阴道分泌物病原学检测,同时对临床指标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观察组生殖道感染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支原体、霉菌、细菌性阴道病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产妇外阴瘙痒、性生活频率、支原体感染增加足月前胎膜早破(PPROM)的风险.结论 生殖道感染能明显增加PROM的发生率,改变饮食卫生习惯及时治疗生殖道感染减少孕期性生活能降低PPROM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999.
目的 探讨肝脂肪变对聚乙二醇干扰素α (Peg-IFN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96例HBeAg阳性CHB初治患者,经肝活组织检查证实合并肝脂肪变者34例(肝脂肪变组)、无肝脂肪变者62例(无肝脂肪变组),均用Peg-IFN α[治疗,疗程为48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和生化学应答的差异.每组均数差异的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HBV DNA滴度肝脂肪变组患者为(6.96±1.27) lg10拷贝/ml,无肝脂肪变组患者为(7.54±1.28) lg10拷贝/ml,两组比较,t=2.161,P=0.0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eg-1FN α[治疗48周时,HBeAg转换率、HBV DNA阴转率在肝脂肪变组分别为35.2% (12/34)和44.1% (15/34);无肝脂肪变组分别为38.7% (24/62)和48.3% (30/6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完全应答率在肝脂肪变组为26.5%,无肝脂肪变组为48.4%,两组比较,x2=4.373,P=0.0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45例HBV DNA转阴患者中,7例无生化学应答,其中肝脂肪变组有5例,无肝脂肪变组2例,无生化应答率肝脂肪变组显著高于无肝脂肪变组,P=0.0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CHB患者合并肝脂肪变不影响Peg-1FN α[治疗48周时病毒学应答,但可能会影响其生化学应答. 相似文献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