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1635篇 |
免费 | 1994篇 |
国内免费 | 1079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69篇 |
儿科学 | 334篇 |
妇产科学 | 307篇 |
基础医学 | 1219篇 |
口腔科学 | 187篇 |
临床医学 | 5851篇 |
内科学 | 2290篇 |
皮肤病学 | 304篇 |
神经病学 | 711篇 |
特种医学 | 918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29篇 |
外科学 | 1406篇 |
综合类 | 8668篇 |
预防医学 | 3780篇 |
眼科学 | 391篇 |
药学 | 3677篇 |
62篇 | |
中国医学 | 3522篇 |
肿瘤学 | 88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91篇 |
2023年 | 995篇 |
2022年 | 1067篇 |
2021年 | 1332篇 |
2020年 | 1007篇 |
2019年 | 883篇 |
2018年 | 890篇 |
2017年 | 632篇 |
2016年 | 739篇 |
2015年 | 741篇 |
2014年 | 1888篇 |
2013年 | 1591篇 |
2012年 | 1781篇 |
2011年 | 1824篇 |
2010年 | 1828篇 |
2009年 | 1698篇 |
2008年 | 1569篇 |
2007年 | 1694篇 |
2006年 | 1436篇 |
2005年 | 1412篇 |
2004年 | 1180篇 |
2003年 | 1084篇 |
2002年 | 905篇 |
2001年 | 856篇 |
2000年 | 707篇 |
1999年 | 518篇 |
1998年 | 443篇 |
1997年 | 448篇 |
1996年 | 409篇 |
1995年 | 372篇 |
1994年 | 319篇 |
1993年 | 260篇 |
1992年 | 251篇 |
1991年 | 226篇 |
1990年 | 178篇 |
1989年 | 160篇 |
1988年 | 142篇 |
1987年 | 122篇 |
1986年 | 98篇 |
1985年 | 108篇 |
1984年 | 74篇 |
1983年 | 83篇 |
1982年 | 77篇 |
1981年 | 66篇 |
1980年 | 35篇 |
1979年 | 18篇 |
1978年 | 12篇 |
1966年 | 8篇 |
1965年 | 18篇 |
1964年 | 10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心血管内科疾病中最常见的的一种危及生命的疾病。对AMI患者进行临床治疗的同时,早期即开始康复锻炼,对促进康复也同样重要。我科对8例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本组病人共8例,男4例,女4例。年龄32~70岁。心梗部位:急性下壁心梗4例,急性心内膜下心梗3例,单纯前壁心梗1例。方法:(1)第一二天,绝对卧床休息。被动体位,饮食、排便、翻身均在床上进行,由护士协助完成。口腔护理2次/d,促进病人食欲。皮肤护理2次/d,保持床铺平整干燥,按摩受压部… 相似文献
52.
53.
目的探讨影响供精人工授精临床妊娠率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河北省计划生育科学技术研究院自愿接受供精人工授精的1 489对夫妇(共2 707个周期)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女方年龄、不育年限、促排卵方案、输卵管情况、注精次数与供精人工授精临床妊娠率的关系。结果女方年龄35岁组的临床妊娠率(31.7%)显著高于女方年龄≥35岁组的临床妊娠率(22.4%)(P0.05)。不育年限5年、5~10年和≥10年组间比较,随着不育年限的增加,临床妊娠率有逐渐降低的趋势,但整体无显著性差异(P0.05)。自然周期组的临床妊娠率(31.0%)与促排卵周期组的临床妊娠率(30.7%)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双侧输卵管通畅组的临床妊娠率(31.4%)有高于单侧输卵管通畅组(29.1%)的趋势,但二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单次注精组的临床妊娠率(23.4%)显著低于2次注精组的临床妊娠率(32.3%)(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女方年龄、注精次数是影响供精人工授精临床妊娠率的重要因素。结论供精人工授精的临床妊娠率与女方年龄、授精手术次数有关,女方年龄小、两次注精可获得较理想的临床妊娠率。 相似文献
54.
葛根素配合穴位中频电刺激及利百素凝胶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葛根素静脉滴注配合中频电及利百素凝胶综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协同疗效。方法:将83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0例,2组均进行葛根素静脉滴注,观察组另加用颈项部中频电治疗及利百素凝胶颈部涂抹,共治疗10天。治疗前后采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进行疗效评定。结果:2组治疗后症状与功能评估总分值均提高(t=-40.065,P<0.001和t=-36.428,P<0.001),但观察组改善指数明显大于对照组(t=-9.263,P<0.001)。结论:葛根素静脉滴注配合中频电及利百素凝胶综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葛根素静脉滴注。 相似文献
55.
报道4例经细菌人工染色体微珠标记(BACs-on-BeadsTM,BoBs)技术产前诊断的Xp22.31微缺失病例及相关情况。 相似文献
56.
王玮连芳付永娟卢德宏赵莉红隗立峰朴月善 《中华病理学杂志》2018,(9):671-675
目的观察皮质下多灶状巨大灰质异位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并结合文献探讨其可能的发生机制。方法对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功能神经外科2014年1月至2017年10月期间手术切除的难治性癫痫病例共计3000例中5例经病理确诊为皮质下多灶状巨大灰质异位的病例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其临床、影像学特征及病理学特点,并结合相关文献复习。结果5例患者中3例男性.2例女性。年龄20-39岁,平均年龄28.6岁。5例患者均以发作性意识丧失为主要临床表现,病程7-21年,平均病程15.4年。影像学提示颞叶单独受累者2例,顶叶单独受累者1例.颞叶及枕叶同时受累者1例,颞叶及顶叶同时受累者1例。病理检查均可见病变区域脑回结构异常,大脑皮质及白质构筑紊乱,皮质下及深部白质可见多量大小不一、形态不规则的团块状灰质结构,其间可见胶质细胞增生;免疫组织化学提示,在异位的灰质团块中,可见不同成熟阶段的神经元。1例患者同时伴有软脑膜下、脑室旁灰质异位及多小脑回形成,另有3例患者分别伴有多小脑回形成(2例)或海马硬化(1例)的病理表现。5例患者经手术治疗后均未见癫痫发作。结论灰质异位是一组神经元迁移障碍导致的皮质发育畸形,这一组疾病中神经元可以沉积在脑室至软脑膜之间的任何区域。广泛异常神经元迁移所导致的多灶状巨大灰质异位,特别是同时伴有多小脑回形成等其他皮质发育畸形者十分罕见。尽管如此,其临床表现仍相对单一,经由手术完整切除后,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57.
58.
目的 探究在中医补肾、健脾、补肾健脾的不同方法下,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诱导大鼠肌源性干细胞(MDSCs)成骨分化的过程中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蛋白含量变化。方法 购置体外分离培养大鼠肌源性干细胞(MDSCs)。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只SPF级SD大鼠分为6组,依次为正常组、诱导液组、诱导液+补肾阴组(左归丸组)、诱导液+补肾阳组(右归丸组)、诱导液+健脾组(补中益气汤组)、诱导液+补肾健脾组。对大鼠进行7 d灌胃,大鼠胃容积为 1 mL /100 g,以此为大鼠配药及灌胃,制备含药血清。通过茜素红染色观察其细胞形态,使用qRT-PCR法、ELISA检测上述各组细胞中SDF-1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 ①qRT-PCR检测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诱导组、补肾阴组、补肾阳组、健脾组、补肾健脾组显著升高;与诱导组比较,除健脾组外,其余各组组中SDF-1均显著升高,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ELISA检测结果表明:与正常组相比,诱导组、补肾阴组、补肾阳组、健脾组、补肾健脾组中SDF-1mRNA相对表达量均高于正常组,除补肾阴组与补肾健脾组外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诱导组相比,除补肾健脾组外,补肾阴组、补肾阳组、健脾组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①大鼠肌源性干细胞(MDSCs)向成骨细胞的转化与SDF-1的水平升高有关;②补肾阴、补肾阳、健脾和补肾健脾法大鼠肌源性干细胞(MDSCs)向成骨细胞诱导分化的过程中存在正向促进作用,可能是通过提高SDF-1水平来促进成骨细胞的转化。 相似文献
59.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