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22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消化道类癌的诊断与治疗(附44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消化道类癌的诊断与治疗.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0年1月~2005年4月44例消化道类癌的临床资料. 结果本组44例中直肠(包括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类癌29例发生率最高65.9%(29/44),结肠4例9.1%(4/44),阑尾1例2.3%(1/44),小肠2例4.5%(2/44),十二指肠2例4.5%(2/44),胃5例11.4%(5/44),肝1例2.3%(1/44).44例中治疗了39(39/44,88.6%),其中手术切除14例,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20例(5例EMR后病理断端残余癌细胞又追加手术局部切除),内镜下直接钳除5例,5例未治疗.直径≤1 cm 30例占68.2%, 26例全部治愈,15例(50%)行EMR完全切除,其中20例肠镜随访10~84个月,均无复发,预后好;直径1~2 cm 4例占9.1%,手术局部切除,1例1年后肝转移;直径>2 cm 10例占22.7%,均位于直肠外,8例手术,2例未治疗,3例死亡,5例有远处或淋巴结转移,预后差.44例中6例发生远处或淋巴结转移,转移率13.6%. 结论内镜是诊断消化道类癌的首选方法,≤1cm的类癌可在内镜下行EMR切除.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手术治疗的指征、时机、方式及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接受手术治疗的UC患者的住院病历资料,记录患者的临床表现、诊疗过程、手术方式及转归,并对患者术后情况进行随访。结果 71.9%(23/32)手术病例为重型UC;初发型占21.9%(7/32),慢性复发型78.1%(25/32);广泛结肠病变占93.8%(30/32),其中全结肠受累占81.3%(26/32)。手术原因:药物治疗不能达到或维持缓解26例(81.3%);UC相关结直肠癌(UC-CRC)/上皮内瘤变(IEN)5例(15.6%);并发肠穿孔1例(3.1%)。手术方式:全结直肠切除、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IPAA)19例(59.4%),回肠永久造瘘术或长期保留造瘘口7例(21.9%),全结肠或次全结肠切除、肠吻合术6例(18.8%)。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9.6%(16/23),分别为肠梗阻9例、吻合口狭窄2例、盆腔感染2例、直肠阴道瘘1例、切口疝1例、储袋炎2例、残余直肠UC复发2例。25例(78.1%)患者接受随访2个月~22年,21例UC治愈,2例因残余直肠UC复发继续药物治疗,2例因UC-CRC广泛转移死亡。结论手术是药物难治性及出现并发症UC的治疗选择,多数患者手术效果满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手术时机、术式及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随访有待进一步规范。  相似文献   
13.
患者男,65岁.因上腹痛、黑便5个月入院.结肠镜检查示:横结肠狭窄,结肠癌.行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病理示:升结肠溃疡性中分化黏液腺癌,少部分呈低分化腺癌结构,肿瘤侵及肠壁全层伴大片坏死,吻合口未见癌组织.肠系膜淋巴结可见癌转移(5/7).术后正规化疗.11个月时复查结肠镜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蓝光成像放大内镜(blue-laser imaging magnifying endoscope,BLI-ME)下JNET(Japan NBI Expert Team)分型对结直肠肿瘤性病变的诊断效力。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8年12月间入院接受蓝光成像放大精查患者的内镜图片,4位高年资内镜医师对上述病变图片进行JNET分型并预测其病理类型。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评估读片的诊断效力。结果入选34例患者的40个病变,包括非肿瘤性病变3个、腺瘤20个、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黏膜下浅层癌10个、黏膜下深层癌7个。4位医师诊断准确率为75.00%~87.50%,JNET各型准确率为65.38%~95.89%。分别计算JNET各型的诊断效力,灵敏度为60.71%~91.67%,特异度为84.17%~97.73%,阳性预测值为63.46%~95.89%,阴性预测值为88.51%~99.31%;对于表面结构判断的信心为73.08%~100.00%,表面微血管形态信心80.77%~100.00%,总体分型信心67.31%~100.00%。任意两位医师间契合度Kappa值为0.630~0.887,4位医师总体相关系数为0.880。结论基于蓝光成像放大观察对结直肠肿瘤性病变进行JNET分型具有较好的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15.
窄带成像结肠镜对结肠息肉样病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窄带成像(NBI)结肠镜对结肠息肉样病变的病理组织类型的预测能力.方法 125例患者接受结肠镜检查诊断结肠息肉样病变173个,根据腺管开口形态及NBI下血管分型判定该病变为肿瘤性病变(结肠腺瘤、结肠癌)或非肿瘤性病变,并与病理结果对照,判定各种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率.结果 NBI下血管形态鉴别肿瘤性或非肿瘤性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率(94.83%、91.23%、93.64%)以及隐窝形态结合血管形态鉴别肿瘤性或非肿瘤性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率(95.69%、96.49%、95.59%)显著高于常规内镜(80.17%、84.21%、81.50%)(P〈0.05).血管形态鉴别腺瘤与结肠癌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为86.90%、100.00%、87.93%.结论 NBI模式下结肠镜检查对息肉样病变的肿瘤性、非肿瘤性,结肠腺瘤、结肠癌的鉴别优于常规内镜检查,接近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羧基-D-氨基葡萄糖(COPADG)对食管癌裸鼠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食管癌裸鼠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COPADG组、氟尿嘧啶组(5-FU)和联合组(CF)。计算抑瘤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细胞增殖核抗原(PCNA)、天冬氨酸半胱氨酸特异性蛋白酶(caspase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VD);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肿瘤细胞凋亡。结果 COPADG组、5-FU组和CF组抑瘤率分别为54.16%,38.78%,73.91%;以上3组VEGF和MVD表达均低于对照组(P<0.01),caspase3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0.01);COPADG组和CF组的PCNA表达低于对照组和5-FU组(P<0.01),以上3组的早期凋亡细胞率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COPADG通过抑制食管癌肿瘤细胞增殖和血管形成及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食管癌裸鼠肿瘤的生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制备羧甲基壳聚糖栽药微粒,对其表面形貌、粒径分布及体外释放等微粒性能进行评估.方法 以羧甲基壳聚糖为栽体,5-氟尿嘧啶(5-FU)为模型药物,采用乳化交联法制备羧甲基壳聚糖载药微粒,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微粒的外形结构,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微粒的载药量和包封率,并测定体外释放量.结果 5-FU羧甲基壳聚糖载药微粒呈规则球形,平均粒径1~2 μm,载药量为17.55%,包封率为45.4%.体外释放实验表明微粒具有缓释特性,在模拟体液中,10d的累积释药量达94.92%.结论 以羧甲基壳聚糖微粒作为5-FU的载体,可改变5-FU在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行为,具有缓释作用,延长了药物在体内的循环时间,使之发挥更好的抗肿瘤效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总结肝硬化合并乳糜性腹水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消化内科2008年1月至2012年11月诊断为肝硬化并乳糜性腹水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国内外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3例患者符合标准,均为男性,年龄50~57岁,肝硬化诊断时间1个月~2年,Child-pugh分级均为B-C级,腹水甘油三酯含量1.28~2.66 mmol/L,血清-腹水白蛋白梯度(serum ascites albumin gradient,SAAG)22.7~27.7 g/L.淋巴管核素显像均见显影剂漏出.1例患者给予奥曲肽皮下注射治疗后腹水控制.1例患者直接淋巴管造影提示胸导管出口功能性梗阻,行胸导管-左颈静脉吻合术后控制不佳,后行腹腔-静脉腹水转流术,随访2年控制良好.1例患者既往为清亮腹水,本次转为乳糜性腹水,行腹腔-静脉腹水转流术后腹水一度控制,但很快再次恶化,患者死亡.结论 肝硬化合并的乳糜性腹水仍表现为漏出液及门脉高压性腹水特点.淋巴管核素显像可能有助于乳糜性腹水的定性诊断.皮下注射奥曲肽与腹腔-静脉腹水转流术可能均可有效控制肝硬化合并的乳糜性腹水.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探讨垂体瘤转化基因(PTTG)、血管生成内皮因子(VEGF)、p53蛋白和微血管密度(MVD)与大肠腺癌的发生发展及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免疫组化检测18例正常大肠黏膜组织、20例大肠腺瘤组织和44例大肠腺癌组织中PTTG、VEGF和p53表达及MVD值,分析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PTTG在正常大肠、大肠腺瘤和大肠腺癌组织中的阳性率为11.1%(2/18)、75.0%(15/20)和88.6%(39/44),VEGF阳性率为11.1%(2/18)、40.0%(8/20)和70.4%(31/44)。p53在正常大肠组织中无表达,在大肠腺瘤及大肠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50.0%(10/20)、68.2%(30/44);MVD在大肠腺癌、大肠腺瘤及正常大肠组织中的平均密度值为67±26、33±7和11±4。在大肠腺癌中PTTG和VEGF呈正相关(r=0.46,P<0.05),PTTG与p53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r=0.51,P<0.05),VEGF和p53蛋白呈正相关,r=0.32,P<0.05。结论:PTTG、VEGF和p53参与大肠腺癌的发生、发展,三者相互作用促进大肠癌新生血管的生成,促进肿瘤浸润和转移及脉管瘤栓的形成,三者可以作为大肠癌早期诊断和判断预后的有效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