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601篇 |
免费 | 148篇 |
国内免费 | 40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0篇 |
儿科学 | 15篇 |
妇产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125篇 |
口腔科学 | 57篇 |
临床医学 | 254篇 |
内科学 | 201篇 |
皮肤病学 | 21篇 |
神经病学 | 49篇 |
特种医学 | 180篇 |
外科学 | 200篇 |
综合类 | 707篇 |
预防医学 | 432篇 |
眼科学 | 35篇 |
药学 | 227篇 |
2篇 | |
中国医学 | 188篇 |
肿瘤学 | 8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篇 |
2023年 | 33篇 |
2022年 | 50篇 |
2021年 | 60篇 |
2020年 | 34篇 |
2019年 | 38篇 |
2018年 | 47篇 |
2017年 | 35篇 |
2016年 | 40篇 |
2015年 | 46篇 |
2014年 | 118篇 |
2013年 | 112篇 |
2012年 | 89篇 |
2011年 | 86篇 |
2010年 | 95篇 |
2009年 | 133篇 |
2008年 | 84篇 |
2007年 | 105篇 |
2006年 | 114篇 |
2005年 | 109篇 |
2004年 | 101篇 |
2003年 | 80篇 |
2002年 | 60篇 |
2001年 | 111篇 |
2000年 | 89篇 |
1999年 | 115篇 |
1998年 | 97篇 |
1997年 | 86篇 |
1996年 | 103篇 |
1995年 | 74篇 |
1994年 | 80篇 |
1993年 | 58篇 |
1992年 | 50篇 |
1991年 | 38篇 |
1990年 | 31篇 |
1989年 | 35篇 |
1988年 | 23篇 |
1987年 | 20篇 |
1986年 | 19篇 |
1985年 | 18篇 |
1984年 | 12篇 |
1983年 | 10篇 |
1982年 | 10篇 |
1981年 | 8篇 |
1980年 | 6篇 |
1979年 | 4篇 |
1978年 | 5篇 |
1975年 | 2篇 |
1958年 | 1篇 |
195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7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在蛋白水平探讨Kir4.1和Kir7.1在大鼠睫状体的分布情况。方法:用间接免疫荧光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双标记在冰冻切片上检测Kir4.1和Kir7.1在大鼠睫状体的分布和定位。结果:Kir4.1蛋白分布于睫状体的色素上皮细胞和无色素上皮细胞的胞质和胞膜,内层的无色素上皮细胞免疫活性较强,免疫双标显示Kir4.1蛋白与谷氨酰胺合成酶蛋白重叠分布,Kir4.1蛋白免疫活性在睫状体的扁平部和睫状突上无明显差异。Kir7.1蛋白分布于睫状体的无色素上皮细胞和睫状肌,与特异性标记睫状上皮的Ezrin蛋白双标显示Kir7.1分布在无色素上皮的基底面,其免疫活性在睫状突强表达,在睫状体扁平部弱表达。结论:Kir4.1和Kir7.1均分布于大鼠睫状体的无色素上皮的基底面,可能与房水的生成有重要关系。睫状肌的Kir7.1分布,与调节睫状肌的舒缩、参与房水的排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3.
目的 探讨信息管理系统在程控硬膜外间歇脉冲注入联合产妇自控硬膜外分娩镇痛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8年6~12月在安徽省妇幼保健院拟实施分娩镇痛的单胎头位初产妇2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采用信息管理系统辅助护理模式,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并记录两组产妇分娩结局、缩宫素使用情况、分娩各产程时间、新生儿指标、产妇分娩镇痛相关知识知晓程度及镇痛和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分娩过程中产妇缩宫素使用率(43%)低于对照组(59%)、自然分娩成功率(79%)高于对照组(6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第一产程及总产程时间分别为(423.3±94.5)min和(477.2±98.1)min,均短于对照组的(456.2±111.7)min和(514.0±113.4)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产妇分娩期间对自控硬膜外镇痛方法掌握、自我评估内容知晓程度及不良反应汇报情况均优于对照组,镇痛及护理满意度评分也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信息管理系统可加强产妇对分娩镇痛相关知识的掌握,有助于提高分娩镇痛护理质量,减少缩宫素使用率,缩短产程,促进产妇自然分娩,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4.
目的总结后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经验,并改良术式。方法回顾性分析140例后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的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手术时间50~220 min(平均时间82 min),出血量10~50 m(l平均出血20 ml)。术后无漏尿、无结石残留,随访2~20个月,患者肾、输尿管积水消失或好转,无输尿管狭窄等并发症。结论后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输尿管结石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索转染hVEGF165基因、人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human stromal cell-derived factor 1α,hSDF-1α)基因的大鼠成肌细胞在体外mRNA和蛋白表达,为进一步检测这两种基因对血管生成的协同效应奠定基础。方法取新生1日龄雄性SD大鼠,采用胰蛋白酶消化法体外分离培养、纯化成肌细胞,并采用结蛋白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将质粒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GFP)-hVEGF165和EGFP-hSDF-1α转染第3代成肌细胞(转染组),以未转染质粒的细胞作为对照组。体外培养后各时间点行RT-PCR、Western blot、ELISA法检测两种质粒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果培养的细胞经鉴定确定为成肌细胞。荧光显微镜观察示成功转染hSDF-1α和hVEGF165进入成肌细胞,可见绿色荧光表达。RT-PCR检测示转染组转染后2、4、6、8 d均可见hVEGF165和hSDF-1α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示转染组转染后2、4、6、8 d成肌细胞内均有hVEGF165和hSDF-1α蛋白表达,对照组均无相... 相似文献
26.
1999年 9月我院收治一例右手掌因机器砸伤完全离断4 3小时而再植成功患者。术后随访一年 ,功能恢复较好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患者 男 ,30岁。 1999年 9月 2 7日右手掌不慎被机器砸伤。伤后住当地医院 ,因患者拒绝截肢 ,仅行伤口包扎、输血、输液等处理。第二天乘车从 4 0 0公里外转入我院 ,此时已是伤后 4 0小时。查体 :右手掌自第一掌骨中部至第五掌骨远端 (呈斜行 )完全离断 (仅示、中指伸指肌腱小部分相连 ) ,残端不齐 ,断掌干瘪 ,指甲下呈紫色瘀斑。入院后即急诊行断掌再植术 ,清除变性坏死的内在肌 ,探查吻合尺、桡动脉。到伤后 4 … 相似文献
27.
目的总结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的研究现状和进展。方法复习近年来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对乳腺癌SLNB的概念、适应证、活检技术、提高检出准确率的方法、病理学检查方法、转移灶类型、临床应用等进行综述。结果 SLNB的适应证在不断扩大。示踪剂、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检查技术的发展有助于对乳腺癌前哨淋巴结(SLN)状态的评估。乳腺癌SLNB的操作方法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对其能否指导选择性的腋窝淋巴结清扫的争议较大,且SLNB的SLN检出率及假阴性率变化范围较大。结论 SLNB已成为乳腺癌外科治疗的重要辅助手段,但其操作尚需进一步规范,其临床应用范围还需要大量前瞻性、多中心的随机试验进一步论证。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个性化手术方案在口腔上颌窦瘘修复中的应用疗效和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5月~2013年9月我院手术治疗的31例口腔上颌窦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瘘孔的大小及边缘炎症情况、上颌窦内炎症程度选择不同的手术修复方法:对瘘孔直径7 mm的17例患者,采用双层组织瓣重叠修复:用龈粘骨膜瓣翻转缝合封闭瘘孔作为内层衬里,适度降低牙槽嵴后,用游离松解的颊、腭侧粘骨膜瓣覆盖于龈粘骨膜瓣上作为表层间断缝合。对瘘孔直径7~25 mm的9例患者,采用三层组织瓣重叠修复,即在双层组织瓣间夹用带血管蒂颊脂垫组织瓣。对瘘孔直径25 mm以上的5例患者,采用带血管蒂的全腭瓣或额瓣旋转覆盖瘘孔缝合修复。对患侧并发严重上颌窦炎的9例患者采用功能性鼻窦内窥镜术:经中鼻道上颌窦自然开口扩大开放、病灶清除引流术后再修复口腔上颌窦瘘孔。结果术后72 h去除口腔反包扎碘仿油纱后见切口边缘有白色假膜,术后第12 d拆除表层缝线切口无裂开。本组31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6个月。采用双层组织瓣重叠修复法的1例小瘘孔患者复发,3个月后再手术行三层组织瓣重叠修复治愈;1例采用带血管蒂额瓣修复瘘孔的患者因皮瓣远端与软腭交界处缝合时有张力致术后缝线局部脱落,经碘仿砂条换药治愈;其余病例均一次性修复治愈。术中结合鼻窦内窥镜术的9例患者上颌窦炎均治愈。结论口腔上颌窦瘘的临床治疗应根据患者的不同病情选用相应的手术修复方法,可提高临床一次性治愈率。 相似文献
29.
目的比较腹腔镜与开腹手术在外伤性脾破裂患者中应用效果的差异。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及维普数据库中发表的关于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治疗外伤性脾破裂的对比研究性文献,检索时间为2007年1月至2017年1月,采用Stata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1)术中情况:与OS组相比,LS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更短[SMD=–0.71,95%CI为(–1.12,–0.30),P=0.001],术中出血量更少[SMD=–1.53,95%CI为(–2.28,–0.78),P0.001]。(2)术后情况:与OS组比较,LS组患者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SMD=–2.47,95%CI为(–3.24,–1.70),P0.001]、术后下床活动时间[SMD=–2.97,95%CI为(–4.32,–1.62),P0.001]和住院时间[SMD=–1.68,95%CI为(–2.15,–1.21),P0.001]均较短。(3)总并发症发生率和各并发症发生率:与OS组比较,LS组患者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较低[OR=0.29,95%CI为(0.19,0.43),P0.001]。与OS组比较,LS组患者的感染[OR=0.27,95%CI为(0.13,0.55),P0.001]、腹腔积液[OR=0.36,95%CI为(0.13,1.00),P=0.049]、出血[OR=0.29,95%CI为(0.10,0.90),P=0.032]、肠梗阻[OR=0.34,95%CI为(0.13,0.90),P=0.030]、切口脂肪液化[OR=0.27,95%CI为(0.08,0.94),P=0.040]和切口裂开[OR=0.17,95%CI为(0.03,0.96),P=0.045]的发生率均较低(P0.05),但2组患者的脾切除后发热[OR=0.41,95%CI为(0.13,1.27),P=0.123]、胰瘘[OR=0.40,95%CI为(0.06,2.63),P=0.343]、肝功能损害[OR=0.36,95%CI为(0.10,1.34),P=0.127]和血栓形成[OR=0.33,95%CI为(0.09,1.22),P=0.097]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腹腔镜手术不仅能够显著降低外伤性脾破裂患者多种并发症的发生率,还能有效加快其术后康复,因而外伤性脾破裂患者行腹腔镜手术是安全和有利的。 相似文献
30.
[目的]研究苦参素(OMT)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线栓法复制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设假手术组、模型组和OMT低[25 mg/(kg·d)]、中[50 mg/(kg·d)]、高[100 mg/(kg·d)]剂量组,每组20只,术后第2天开始腹腔注射给药,疗程7 d。通过盲法神经功能评分评测神经功能损伤,测定脑组织含水量及脑组织梗死体积。通过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海马CA1区神经元形态;生化分析脑组织抗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及红细胞膜流动性指标。[结果]与模型组比较,OMT中、高剂量组神经功能评分显著降低(P<0.01)、神经功能状况明显改善,脑组织含水量显著降低、梗死体积显著减小(P<0.05或P<0.01);海马CA1区神经元病理性形态结构改变明显改善,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升高且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或P<0.01);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性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压积、血沉)显著降低(P<0.05或P<0.01),红细胞膜流动性指标(荧光偏振度、平均微黏度、各向异性)显著降低(P<0.05或P<0.01)。[结论]OMT可能通过改善血液流变学而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