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探讨下咽鳞状细胞癌(HSCC)和下咽乳头状瘤及正常下咽黏膜中△Np63和TAp63蛋白的表达及其在下咽鳞状细胞癌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4例下咽鳞状细胞癌、5例下咽乳头状瘤及8例下咽正常黏膜组织中△Np63和TAp63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1)△Np63蛋白在下咽正常黏膜、乳头状瘤及下咽癌组织中的阳性细胞百分数为(21.6±12.5)%,(43.6±10.2)%和(75.3±24.5)%,其阳性细胞百分数越高,组织分化程度越低(P〈0.05),但阳性细胞百分数的高低与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无关(均P〉0.05);(2)TAp63蛋白在下咽正常黏膜、乳头状瘤及下咽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14.5±10.2)%,(13.6±5.2)%和(6.7±5.2)%,其阳性细胞百分数越低,组织分化程度越低(P〈0.05),但阳性细胞百分数的高低与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无关(均P〉0.05)。结论p63的异常表达可能参与了下咽鳞状细胞癌发生的早期阶段,△Np63的过度表达及TAp63的表达下调在下咽鳞状细胞癌的形成机制中有重要作用,并与下咽癌的分化程度相关,但与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无关。 相似文献
52.
盐酸左氧氟沙星滴耳液治疗中耳炎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评价盐酸左氧氟沙星滴耳液治疗中耳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同类有效药物氧氟沙星滴耳液作为对照,进行随机、双盲、阳性药物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结果:完成试验方案的可供疗效分析的患者120例,试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试验组有效率为96.67%,细菌清除率为96.15%;对照组分别为85.00%和95.8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盐酸左氧氟沙星滴耳液治疗中耳炎疗效显著,细菌清除率高,安全性好,与氧氟沙星滴耳液疗效相近。 相似文献
53.
听骨链缺损引起传音性聋的发病率比预料的多。病因主要是感染、外伤和先天性畸形。本病的诊断依据是临床检查和听力测定。本文讨论了听骨链缺损与耳硬化症及其他耳聋的鉴别要点。采用听骨成形术可以有效地改善听力。 相似文献
54.
目的观察真菌球型鼻-鼻窦炎合并鼻息肉的组织病理学特点,检测Eotaxin-1在真菌球型鼻-鼻窦炎合并鼻息肉中的表达及与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的相关性,探讨Eotaxin-1在真菌球型鼻-鼻窦炎合并鼻息肉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收集真菌球型鼻-鼻窦炎合并鼻息肉20例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患者代偿性肥大的下鼻甲黏膜15例,用HE染色法观察组织中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组织中Eotaxin-1的表达,比较两组之间的表达差异,分析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数目与Eotaxin-1表达的相关性。结果①真菌球型鼻-鼻窦炎合并鼻息肉上皮脱落、鳞状上皮化生现象明显,间质为大量疏松结缔组织,其中可见较多的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及大量的毛细血管增生,有时可见较多的纤维组织增生,黏膜内未见真菌菌丝和孢子;②Eotaxin-1在下鼻甲黏膜上皮细胞中有少量表达,真菌球型鼻-鼻窦炎合并鼻息肉表达Eotaxin-1明显增多(P〈0.05),主要由上皮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分泌,间质中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表达Eotaxin-1;③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数目和Eotaxin-1的表达明显相关(P〈0.05)。结论真菌球型鼻-鼻窦炎合并鼻息肉组织呈慢性炎症改变,其中可见较多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真菌可能通过介导Eotaxin-1的过量表达,引起嗜酸性粒细胞聚集活化增多,是真菌球型鼻窦炎合并鼻息肉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拮抗Eotaxin-1发挥功能可能对其临床防治有意义。 相似文献
55.
56.
目的:评价盐酸非索非那定胶囊治疗季节性变应性鼻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药物平行对照临床试验方法,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口服盐酸非索非那定胶囊(60?mg/粒),对照组口服二盐酸西替利嗪(10?mg/粒),每天早、晚各1次,连续服用2周。用药后第1周、第2周随访,2周末评价疗效与不良反应。结果:入组140例,试验组71例,对照组69例。完成137例,脱落3例,其中试验组2例,对照组1例;可评价疗效与安全性例数分别为137例和140例。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6.20%和68.12%,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非索非那定胶囊治疗季节性变应性鼻炎疗效可靠,使用安全,与二盐酸西替利嗪相当。 相似文献
57.
下咽癌Hep—2v多药耐药细胞株的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建立Hep—2v多药耐药(MDR)细胞株,以进一步研究探讨咽喉部肿瘤MDR特征及其逆转方法。方法 以下咽癌Hep—2细胞为亲本细胞,用长春新碱(VCR)进行耐药细胞筛选,选择出Hep—2v耐药细胞株。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筛选前后两组表面糖蛋白P-170的阳性率及细胞内罗丹明蓄积率。以MTT法测定筛选前后VCR对两组细胞的细胞生长半数抑制浓度(IC50)比较其细胞毒作用。结果 亲本细胞Hep—2经VCR筛选后检删其耐药性状,MTT法测得其VCR的IC50由筛选前的60nmol/L上升到约1200nmol/L,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糖蛋白P—170阳性率由亲本细胞的20%左右增加到90%以上。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内罗丹明蓄积率从筛选前的平均76.2%降至26.3%。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耐药细胞株Hep—2v主要表现为mdr1基因介导的MDR性状,其对选择药物VCR的敏感性明显降低,因此Hep—2v细胞株可作为MDR研究的良好模型。 相似文献
58.
目的探讨突发性聋的近期治疗效果及可能的病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2001和2002年的住院病例使用不同治疗方法所产生效果的差异,通过统计学方法对不同治疗方法组进行比较.结果A组与B组相比较,尽管治疗方法不同,但治疗有效率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2525);C1与C2组及C与D组间的有效率的差异亦无显著性意义(P均>0.05).结论突发性聋的发病原因目前仍不清楚,各种治疗方法的效果差别不明显,尚没有公认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9.
目的 探讨突发性聋的发病机理和分析其治疗效果。方法 收集资料完整的病例1995年17例,20耳,女11例,男6例,年龄14—60岁,平均年龄41.35岁;2001年29例,33耳,女15例,男14例,年龄19—83岁,平均年龄47.79岁;2002年10例,12耳,女4例,男6例,年龄30—76岁,平均年龄59.50岁。1993—2002年所有符合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会突发性聋的诊断和治疗指南(2005年济南)诊断标准的住院病例数231例。1995年以前以胞二磷胆碱、ATP、辅酶-A、激素和5%碳酸氢钠为主。2001和2002年在上述药物基础上增加了高压氧(hyperbaric oxygen,HBO)、前列地儿注射液(Alprostadil Injection)和甲钴胺注射液(Mecobalamin Injection)治疗。对不同的治疗方法间有效率进行卡方检验和FISCHER精确概率法统计学分析。对10年发病病例进行季节发病分布图和年就诊病例数的分析。结果 1995年与2001年相比较尽管治疗方法不同,但是治疗有效率分别为45%和30%,两者差异没有显著性意义(P=0.2525);使用与未使用高压氧两组间有效率分别为23%和35%,两者差异没有显著性意义(P均〉0.05)。使用凯时、弥可保等的治疗组有效率为23%,而使用激素等的有效率为46%。两组治疗效果在统计学上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即使用凯时和弥可保没有明显提高突发性聋的治疗有效率。发病分布高峰期位于4—7月份,占总病例数的43%。1993—2002年突发性聋住院的病例数呈上升趋势。结论突发性聋就诊数趋向增多。但是突发性聋的发病原因目前仍不清楚,各种治疗方法的效果差别不明显,尚没有公认的有显效的治疗方法,对于不同的患者可以根据可能的诱因进行早期的相应治疗。主张应用适当的扩血管药物结合激素治疗为主,但是双侧突发性聋治疗效果差,按照血管因素治疗需要考虑到再灌注损伤问题。在4—7月份来临之前应该针对突发性聋的可能诱因进行预防教育。 相似文献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