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3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8篇
特种医学   15篇
外科学   12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研究大面积深Ⅱ度烧伤创面不同的处理方法及与创面愈合的关系。方法对52烧伤面积>30%且创面以深Ⅱ度烧伤为主的烧伤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对创面处理的方式不同,将其分为早期磨痂组(A组)、削痂组(B组)、保痂组(C组)。A组18例,休克纠正后,48 h内在全麻下行磨痂术,用钢丝球磨除创面的坏死组织,刚好有致密的小出血点为止,创面冲洗后,再用术尔泰纱布湿敷,最后将生物敷料(脱细胞猪真皮基质)覆盖创面,外层用纳米银纱布加压包扎。B组17例,用滚轴刀削除创面坏死组织,其他处理同磨痂组。C组17例,用苯扎溴铵简单冲洗,创面用磺胺嘧啶银乳膏包扎处理,并上悬浮床或翻身床,换药治疗。观察创面愈合时间,愈合创面色素沉着深浅,瘢痕严重程度。同时比较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及脓毒症发生率,以及内毒素、IL-6、IL-8的动态变化。结果A组平均愈合时间为14.1 d,B组平均愈合时间17.2 d,C组平均愈合间为19.8 d;A组愈合质量优于B、C组。A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及脓毒症发生率较C组低,LPS、IL-6、IL-8同时低于C组。A组与B组相比,SIRS及SEPSIS无显著性差异,LPS、IL-6、IL-8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大面积深Ⅱ度烧伤早期全麻下磨痂,能缩短创面愈合时间,愈合质量好,瘢痕轻,而且降低创面感染及炎症介质的释放。  相似文献   
32.
目的研究早期大面积深Ⅱ度烧伤磨痂与烧伤感染的关系。方法对35例烧伤面积〉30%且创面以深Ⅱ度烧伤为主的烧伤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对创面处理的方式不同,将其分为早期磨痂组和保痂组。保痂组17例,用苯扎溴铵简单清创,创面用磺胺嘧啶银乳膏包扎处理,并上悬浮床或翻身床,换药治疗。早期磨痂组18例,休克纠正后,48 h内在全麻下行磨痂术,用钢丝球磨除创面的坏死组织,刚好有小出血点为止,创面冲洗后,再用术尔泰纱布湿敷,最后将生物敷料(脱细胞猪皮)覆盖创面,外层用纳米银纱布加压包扎。比较两组患者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及脓毒症发生率,以及内毒素(LPS)、TNF-α、IL-6、IL-8的动态变化。结果早期磨痂组,磨痂时间在伤后48 h以内,磨痂面积30%~60%,平均愈合时间为14.1 d,保痂组平均愈合间为19.8 d;磨痂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及脓毒发生率为31%,低于保痂组的85%。LPS、IL-6、IL-8同时低于保痂组。结论大面积深Ⅱ度烧伤早期全麻下磨痂,不仅能缩短创面愈合时间,而且降低创面感染及全身感染。  相似文献   
33.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阶段在烧伤发病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将病历录入SPSS11.0。病人年龄被分为6个阶段,分别统计各年龄阶段与发病时间、烧伤面积、烧伤原因、烧伤部位、烧伤类型、并发症、年代死亡率和不同烧伤面积死亡率的关系,结果用0检验其显著性。结果(1)4月-9月发生数较高;≤2、2~、18~组发病比例高,发病高峰在5月和8月;(2)≤2岁组在烧伤面积大于20%时,2~组在大于30%时,所占比例明显减少,而18~和35~组则明显升高;(3)随年龄的增加,在湿热烫伤中所占的比例呈下降趋势,在干热和电烧伤中则程增长趋势,至18~组开始下降;(4)烧伤较多的部位为下肢,2~组会阴部烧伤的比例较高,18~组眼、耳发生比例较高;(5)各组的混合型烧伤的死亡率高于纯Ⅲ度型,后者又高于纯Ⅱ度型,在混合型组中,2~、18~和55~组死亡率高于其他年龄组,≤2岁组死亡率最低,在其他两型中均为55~岁组最高;(6)发生并发症5125例,人均1.41次,以休克和感染发生率较高。并发症发病例数只占烧伤总数的19.81%,死亡数却占烧伤死亡总数的93.74%;(7)1988年以后,大部分年龄组的死亡率降到了1%以下;18~和35~两组死亡率下降的统计差异更为明显。≤2岁组烧伤面积大于20%时,2~组则在30%以上时死亡率升高较快,55~组上升更快。结论年龄对烧伤的发病、死亡、烧伤面积的耐受力和预后等因素有影响。  相似文献   
34.
目的对儿童电烧伤的临床特点和过去33年间儿童电烧伤的变化进行分析。方法将1969- 08-2001-07收治的291例儿童电烧伤进行统计学分析,并根据时间段将患者分为3组进行比较。结果33年间共收治儿童电烧伤患者291例,男243例,女48例;男:女=5.1:1;平均年龄为(7.1±3.12)岁(6月至12岁)。6-9岁电烧伤发生率最高,占32.6%(95/291)。受伤人数以每年的6、7、8三个月为多,占全年收治数的48.11%(140/291)。烧伤总面积(0.5-70.0)%TBSA,平均(5.532±9.144)%。伤及手部和/或上肢者265例(91.07%)。行手术治疗者216例(74.2%),平均(1.63±0.88)次/例。截肢(指)98例(33.68%),其中肢体丧失44例(15.1%),手指丧失54例(18.6%)。伤残185例(63.6%),死亡2例(0.7%)。住院(1-179)d,平均(27.4±22.44)d。近11年收治小儿电烧伤163例,占33年间总收治数的56%。高压电烧伤比例由1969- 1979年的65.6%下降至1991-2001年的25.2%,截肢(指)率由59.4%下降至26.9%,伤残率由81.3%下降至55.2%。结论①小儿电击伤多发于6-9岁的男孩,近11年来有明显增多的趋势,应加强农村儿童的安全教育;②由于转移皮瓣的广泛应用,截肢(指)率有所下降,但伤残率仍较高,如何进一步降低小儿电烧伤的发生率和伤残率仍然是一个难题。  相似文献   
35.
目的探讨应用悬浮床治疗小儿大面积烧伤的合理时机。 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17年12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九〇(原一五九)医院全军烧伤中心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107例大面积烧伤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应用悬浮床的时机不同分为2组,伤后3 d以内应用悬浮床的为对照组(n=49),伤后第4天至第6天应用悬浮床的为试验组(n=58),比较2组休克期补液总量及胶体、晶体和水分各成份补液量、尿量、休克期复苏指标及伤后内脏并发症、高钠血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比较创面成痂、脱痂及愈合时间、创面细菌培养阳性率和脓毒症发生率,并对2组的悬浮床床沙板结时间和床沙细菌培养阳性率进行比较。对数据行t检验和χ2检验。 结果试验组患儿伤后第1个24 h晶体、胶体、水分补液量、补液总量分别为(0.97±0.10) mL·kg-1·%TBSA-1、(0.67±0.13) mL·kg-1·%TBSA-1、(1 233.00±254.00) mL、(2 265.00±958.00) mL,对照组患儿伤后第1个24 h晶体、胶体、水分补液量、补液总量分别为(1.18±0.13) mL·kg-1·%TBSA-1、(0.97±0.10) mL·kg-1·%TBSA-1、(1 635.00±283.00) mL、(2 979.00±973.00) mL,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585、13.617、7.736、3.811,P值均小于0.01);试验组患儿伤后第2个24 h晶体、胶体、水分补液量、补液总量分别为(0.53±0.07) mL·kg-1·%TBSA-1、(0.49±0.06) mL·kg-1·%TBSA-1、(1 110.00±229.00) mL、(1 755.00±649.00) mL,对照组患儿伤后第2个24 h晶体、胶体、水分补液量、补液总量分别为(0.74±0.10) mL·kg-1·%TBSA-1、(0.75±0.12) mL·kg-1·%TBSA-1、(1 542.00±288.00) mL、(2 479.00±771.00) mL,试验组较对照组患儿补液量均显著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2.529、13.653、9.635、5.279,P值均小于0.01);2组休克期各项复苏指标除尿量无明显差别外,试验组心率(115.00±5.00)次/min、平均动脉压(MAP)(53.00±2.70) mmHg、中心静脉压(CVP)(8.00±0.80) cmH2O、血乳酸(2.00±0.60) mmol/L、剩余碱(-2.10±0.70) mmol/L、红细胞比容(HT)(0.42±0.02)、血白蛋白(35.00±1.40) g/L,与对照组心率(126.00±5.00)次/min、MAP(56.00±3.30) mmHg、CVP(9.80±1.50) cmH2O、血乳酸(3.80±0.60) mmol/L、剩余碱(-4.40±0.60) mmol/L、HT(0.53±0.03)、血白蛋白(33.00±2.10) g/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234、5.585、8.214、16.117、-17.451、20.448、-3.989,P值均小于0.01);试验组患儿高钠血症、内脏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4%、10.3%,较对照组(18.4%、26.5%)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10、4.765,P值均小于0.05);病死率对照组为4.1%,试验组为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创面细菌培养阳性率和脓毒症发生率,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大于0.05)。创面成痂时间对照组较试验组提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79,P<0.01),试验组较对照组创面脱痂、愈合时间明显提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760、4.212,P值均小于0.01);悬浮床床沙板结时间和床沙细菌培养阳性率比较,对照组的床沙板结时间明显早于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010,P<0.01);床沙细菌培养阳性率高于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56,P<0.05)。 结论大面积烧伤患儿首次应用悬浮床的时机应选择在伤后第4天至第6天,既有利于休克期的平稳度过,降低病死率,减少创面损伤及并发症发生,促进创面愈合,同时又能增加悬浮床的使用寿命和使用率。  相似文献   
36.
正患儿男,足月顺产,出生3 d余,在某县级医院小儿科监护室内,因臀部湿疹,护理人员疏忽大意,未及时关闭电吹风机,吹风机热风(约70℃)持续作用于皮肤约30 min(23点到23点30分),造成身体多处皮肤深度烫伤,伤后创面予换药处理,无明显改善,6 h后,即2017年12月14日,急诊因"电吹风机热风烫伤身体多处伴肿痛6 h余"入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九〇(原第一五九)医院烧伤科,初步诊断:电吹风机热  相似文献   
37.
复合烧伤油外用对烫伤创面细菌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中药复合烧伤油外用对深二度烫伤创面的抗感染作用。方法:48只健康家兔背部制成深二度烫伤创面,应用复合烧伤油实验性治疗,设湿润烧伤膏组、Zn-SD霜组、模型对照组作对照。通过分期检测创面活组织细菌含量/克,判断药物的抗菌作用。结果:复合烧伤油组各知组织细菌量/克均<10^5个,与各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分别为P<0.05-0.01、P<0.05、P<0.01-0.001。结论:复合烧伤油通过其有效的抑菌成份和改善局部循环、畅通创面引流等综合功效,直接或间接的起到防治烫伤创面感染作用,作用优于各对照组。  相似文献   
38.
目的 探讨分析湿润烧伤膏+Meek植皮+悬浮床治疗大面积烧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9年2月至2022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九〇医院收治的62例大面积烧伤患者(烧伤总面积>50%TBSA)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将其分为研究组(31例)和对照组(31例)。研究组患者采用湿润烧伤膏+Meek植皮+悬浮床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湿润烧伤膏+Meek植皮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植皮面积、皮片成活率、烧伤创面愈合时间、供皮区创面愈合时间及治疗期间感染情况。结果 研究组患者植皮面积(41.84±5.27)%TBSA与对照组患者植皮面积(43.07±6.35)%TBSA无明显差异(t=0.830,P=0.410),皮片成活率(87.83±5.34)%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皮片成活率(79.86±8.53)%(t=4.410,P<0.001),烧伤创面愈合时间(21.87±4.64) d及供皮区创面愈合时间(19.31±4.48) d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烧伤创面愈合时间(24.59±5.57) d及供皮区创面愈合时间(21.74±4.89) d (t=2.089、 2.04...  相似文献   
39.
造血细胞嵌合体供者诱导异种移植物的免疫耐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脐血造血细胞嵌合体动物作为异种组织、器官移植的供者,诱导异种移植物免疫耐受的机制。 方法:实验于2005-06/2006-01在解放军第一五九中心医院全军烧伤中心实验室完成。①采用人脐血单个核细胞经宫内胎鼠移植加新生鼠肝内注射的方法制作人脐血造血细胞嵌合体动物模型,非嵌合体对照以同法注入等量磷酸盐缓冲液。②周后利用免疫组织化学和流式细胞三色标记检测嵌合体大鼠体内人源性细胞和补体调节蛋白,并对hCD45/SSC设门时不同区域内hCD55和hCD59阳性细胞的百分率进行分析。③用补体依赖性淋巴细胞毒性反应评估嵌合体鼠异种移植免疫适应性。与非嵌合体鼠进行比较;并对嵌合体鼠补体依赖性淋巴细胞毒性反应和外周血补体调节蛋白地相关关系进行分析。 结果:①随机选择嵌合体大鼠14只。非嵌合体大鼠8只进行研究。②嵌合体鼠骨髓、脾脏和心脏中有人源性B2微球蛋白阳性细胞和hCD55,hCD59抗原存在,外周血中hCIM5。细胞的比率为(6.69&;#177;4.51)%。选择hCD45/SSC设门时,hCD45^+细胞区域中hCD55和hCD59阳性细胞占门内细胞数的(53.69&;#177;18.23)%和(31.8&;#177;27.5)%,占全细胞总数的(2.0&;#177;32)%和(0.74&;#177;0.59)%,与全细胞区域内hCD55和hCD59阳性细胞百分率[(4.11&;#177;2.83)%和(2.82&;#177;1.38)%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t=-2.7~-3.7,P〈0.05)。③嵌合体组补体依赖性淋巴细胞毒性反应显著低于非嵌合体组[(20.85&;#177;15.03)%,(60.70&;#177;21.08)%,t=-3.924,P〈0.01]。④嵌合体大鼠的淋巴细胞毒试验结果与外周血hCD55+细胞百分率呈负相关(r^2=0.637,P〈0.05)。 结论:人脐血造血细胞嵌合体大鼠的骨髓、外周血、脾脏和心脏有人源性细胞分布,嵌合体内异种补体调节蛋白的存在。可能是造血细胞嵌合体供者异种移植物免疫耐受的基础。  相似文献   
40.
抗回缩双J管的设计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自 1997年 7月至 1999年 11月在上尿路手术中应用自制抗回缩双J管作内支架引流 ,效果良好 ,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抗回缩双J管的制作 :在双J管膀胱端外侧 ,做一向上开的活瓣 ,长约 0 .5~ 0 .8cm ,基部宽 ,顶部窄 ,成一楔形钩刺状 ,导丝插入时 ,弯曲处伸直 ,活瓣与管贴在一起 ,不增加管径。不影响双J管顺利插入膀胱 ,拔出导丝 ,膀胱端弯曲 ,活瓣弹起 ,向上提管时 ,活瓣卡在输尿管开口处 ,从而产生一向下的阻力。 5 1例患者采用普通双J管 ,男 31例 ,女 2 0例。年龄 17~ 5 5岁。肾盂手术中留置双J管 5例 ,输尿管手术中留置 46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