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1篇
基础医学   16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44篇
内科学   6篇
特种医学   29篇
外科学   36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4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受体在增生性瘢痕中表达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研究胰岛样生长因子 -Ⅰ受体 (IGF -ⅠR)两亚基 (α ,β)和磷酸化酪氨酸蛋白 (P -Tyr)在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中的表达特征。方法 :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这三种蛋白在 1 0例增生性瘢痕和 1 0例正常皮肤中的表达变化规律。结果 :在正常皮肤中 ,IGF -ⅠRα ,IGF -ⅠRβ和P -Tyr的阳性率分别为 (2 9.4± 5 .6) %、(2 4 .2± 4 .6) %和 (46 .8± 7.2 ) %。在增生性瘢痕中 ,三种蛋白的阳性细胞率明显升高 (P <0 .0 1 ) ,其中IGF -ⅠR主要定位于表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上 ,含有P -Tyr蛋白的阳性细胞主要为表皮细胞、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结论 :增生性瘢痕形成可能与IGF -R蛋白高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72.
报道一种小型猪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模型的制备方法,并用此模型研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创面愈合的作用.小型猪背部剃毛,用特制致伤器(直径18mm打孔器)在背部脊柱两侧垂直于皮肤向下钻至深筋膜,剪去已钻掉的皮肤,形成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将创面分为bFGF治疗和空白对照两组,测定伤后不同时间创面面积、伤腔容积及进行创面组织病理学检查.伤后即刻创面面积(2.49±0.23)cm2,伤腔容积(1.84±0.27)ml.伤后3、7d bFGF治疗组创面面积缩小到1.81±0.15,(0.51±0.10)cm2,明显小于空白对照组[2.00±0.21,(0.61±0.11)cm2 P<0.05];伤腔容积缩小到0.49±0.07,(0.02±0.04)ml也小于空白对照组[0.61±0.17,(0.14±0.16)ml P<0.05].伤后14d组织病理学检查示bFGF组大部分创面上皮化,而空白对照组较多的创面未愈合.采用特制致伤器制备的小型猪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模型简便、快速,创面之间具有较好的均衡性,是研究外用药物促进创面修复作用的理想模型之一.实验结果表明,bFGF具有促进创面修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73.
胎儿创伤修复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胎儿创伤修复机制的研究进展杨银辉综述付小兵审校关键词胎儿;创伤;无瘢痕;修复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R722.14创伤修复的结局概括起来包括两种主要类型:一是完全修复,如胎儿皮肤创伤后的修复;另一类是修复失控,包括瘢痕的发生与溃疡形成。其中胎儿皮肤受...  相似文献   
74.
缺血再灌注损伤是临床常见的病理生理过程。研究证实,应用外源性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能防止再灌注损伤的发生〔1〕。本实验观察大鼠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时内源性TGFβ1基因表达的变化,探讨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内源性TGFβ1对骨骼肌损伤的修复作用。1...  相似文献   
75.
目的:观察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内源性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基因表达的变化规律,探讨这两种生长因子在缺血-再灌注所致内脏损伤中作用,为临床防治缺血-再灌注损伤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实验采用原位杂交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观察两种生长因子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实验发现,正常大鼠肝细胞和肝血窦中存在少量TGFβmRNA,而bFGF mRNA含量较高;在  相似文献   
76.
目的:观察缺血再灌注导致肠道组织细胞凋亡发生的特征与规律,并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细胞凋亡发生的影响和作用机制。方法:将72只Wistar大鼠分成bFGF治疗组,生理盐水对照治疗组及假手术组3组。利用大鼠肠系膜上动脉夹闭45分钟与再灌注48小时模型,病理学与末端脱氧核糖转移酶介导的生物素化脱氧尿嘧啶缺刻标记技术(TUNEL)方法,定量评价缺血再灌注导致大鼠肠道组织细胞凋亡与坏死的特征和bFGF的治疗作用。结果:肠系膜上动脉夹闭可导致肠道组织明显的缺血性损伤和细胞凋亡发生,凋亡细胞出现在肠粘膜上皮与粘膜下交界处,表现为肠粘膜上皮细胞核固缩或边缘化,部分可见凋亡小体。经bFGF治疗后,细胞凋亡现象可明显减轻。结论:缺血再灌注导致的肠道损伤主要来源于组织坏死与激活凋亡机制两方面,而这两方面作用均与细胞内钙离子超载密切相关;bFGF减轻肠道缺血性损伤可能与它能调控凋亡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77.
目的研究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P53蛋白在胎儿与成人小肠组织中的表达特征。方法用免疫组化和病理技术确定这两种蛋白在胎儿小肠(19例)和成人小肠(2例)中的定位和表达量。结果在妊娠早期和中期胎儿的小肠中,PCNA蛋白存在于肠黏膜上皮细胞、固有层细胞和黏膜肌层细胞的细胞核内,表达强度为强阳性,而P53呈弱阳性表达。在妊娠晚期胎儿和成人的小肠中,PCNA为弱阳性表达,而P53表达明显升高,其阳性信号主要存在于小肠隐窝部位的细胞内。结论PCNA和P53可能通过影响细胞内DNA合成和修复,调节肠道的生长发育、结构和功能的维持以及损伤后的修复。  相似文献   
78.
目的建立快速检测TBEV的实时定量TaqMan PCR方法。方法根据GenBank发表的TBEV全基因组序列资料,在其C基因和NS5基因区段设计TBEV的特异探针和引物,在E基因区段设计普通PCR引物。以MDJ01株作为待检毒株,黄病毒属的另外7株病毒用来评价检测体系的特异性。测定病毒的TCID50值并制备病毒拷贝数标准品,分别用于制作病毒滴度和拷贝数标准曲线。与常规PCR方法进行了灵敏度比较,并建立了病毒感染小鼠的检测模型。结果该检测方法的灵敏度可达到100拷贝/反应或0.1TCID50,是常规PCR方法的十倍。作为对照的黄热病毒疫苗株17D、登革1~4型病毒、日本脑炎病毒、西尼罗病毒Chin-01株结果均为阴性,证明该体系具有良好的特异性。经过多批次、不同浓度样品的重复检测,批内和批间变异系数均小于5%,表明该体系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重复性。结论建立了一种灵敏、特异、简便易行的TBEV的TaqMan实时定量PCR检测方法,为TBEV的预防控制和诊断提供了一种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79.
目的:研究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胚胎、新生以及成年3个不同发育阶段,大鼠肠道的表达特征及其可能的生物学意义。方法:取胚胎、新生和成年大鼠小肠,经4%多聚甲醛固定、包埋与切片后,用链酶卵白素免疫组织化学研究EGF和bFGF两种生长因子的定位与表达特征。结果:EGF的阳性表达可见于胚胎、新生以及成年3个不同发育阶段大鼠小肠,主要位于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固有层细胞和膜肌层细胞胞浆,其表达强度为阳性。bFGF在胚胎、新生与成年大鼠小肠表达的定位与EGF类似,但在整个发育过程中表达为弱阳性或阳性。结论:EGF在不同发育阶段大鼠小肠呈强阳性表达,表明了它对肠道的发生、表型维持以及损伤后的修复十分重要。与EGF相比,大鼠胚胎期、新生以及成年期bFGF低表达特征,表明bFGF参与了动物不同发育阶段肠道的发育过程,但其作用可能较EGF为弱。  相似文献   
80.
目的:观察大鼠肠缺血再灌注后肾脏内源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基因与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探讨bFGF和TGFβ促进损伤修复的分子调控机制。方法:采用大鼠肠系膜上动脉夹闭模型,将动物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45分钟组、再灌注6小时组及再灌注24小时组。bFGF和TGFβ基因表达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蛋白表达用免疫组织化学过氧化物酶标记的链酶卵白素(SP)染色方法测定。结果: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肾内源性bFGF和TGFβ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明显增高,于再灌注6小时达峰值,24小时有所下降。结论:肠缺血再灌注损伤诱导了内源性bFGF和TGFβ的表达,可能是严重创伤后机体自身的一种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