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目的 比较单独应用奥沙利铂(L-OHP)、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IK细胞)和L-OHP联合CIK细胞对人胃癌裸鼠腹膜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为临床上联合应用L-OHP和CIK细胞治疗胃癌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通过提取健康供血者的PBMC,分别加入γ-IFN、IL-2、抗-CD3单克隆抗体和IL-1培养CIK细胞;用药效学体内实验法和病理形态学方法分别观察正常对照组、生理盐水对照组、不同剂量的L-OHP组、不同剂量的CIK细胞组和L-OHP CIK组对人胃癌裸鼠腹膜移植模型的体内抗肿瘤作用.结果 与NS对照组相比,L-OHP组(1.125、2.25 mg/kg)、CIK细胞组[(1~2)×108 mL-1]组人胃癌裸鼠腹膜移植模型治疗后生存期均明显延长,腹围明显减小(P<0.01);L-OHP CIK组人胃癌裸鼠腹膜移植模型治疗后生存期进一步明显延长,腹围明显减小(P<0.0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上述指标无明显差异(P>0.01).病理形态学结果显示,L-OHP组、CIK细胞组及L-OHP CIK组癌细胞坏死、凋亡改变逐渐加重.结论 L-OHP联合CIK细胞对人胃癌裸鼠腹膜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大于单独应用L-OHP或CIK细胞.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重症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时血IL-1、IL-6、TNF-α的变化及相互关系,以及中药丹参注射液的干预作用,为临床采用中西医治疗SAP提供依据。方法:用5%牛磺胆酸钠逆行胰胆管注射制备SAP大鼠模型,根据实验分为假手术组、SAP组和丹参治疗组,检测各组中不同时段(6h、12h、24h)血IL-1、IL-6、TNF-α的水平,观察胰腺病理评分。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SAP各组血IL-1、IL-6、TNF-α水平明显增高,且随各时段延长而增高,并与胰腺病理评分程度一致;丹参治疗组IL-1、IL-6、TNF-α水平及胰腺病理评分明显低于SAP组。结论:SAP时血IL-1、IL-6、TNF-α水平明显升高。且与胰腺病理损伤程度相一致,丹参注射液可明显降低上述指标并减轻胰腺损伤程度,对SAP的病程发展具有一定的阻断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早期干预绝经后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绝经后乳腺癌内分泌治疗患者2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100例)和研究组(100例)。对照组采取来曲唑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钙治疗。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2年。于治疗前,治疗12个月和24个月后比较两组血脂水平、心血管事件及乳腺癌复发转移情况。 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血脂水平均升高(P<0.01),但研究组患者治疗12和24个月后血脂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研究组患者乳腺癌复发转移率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 结论阿托伐他汀不仅能有效调节来曲唑对绝经后乳腺癌患者所致的血脂代谢异常,有助于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且不影响乳腺癌疾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脂质体介导VEGF-C基因转染对人胃癌OCUM-2MD3细胞VEGF-C表达的影响。方法:双酶切pCRⅡ-VEGF-C重组质粒获得人VEGF-CcDNA片段,与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连接构建pcDNA3.1-VEGF-C重组质粒,脂质体介导转染人胃癌OCUM-2MD3细胞并筛选,RT-PCR检测转染后VEGF-CmRNA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法、流式细胞术检测VEGF-C蛋白表达变化。结果:经酶切鉴定,pcDNA3.1-VEGF-C重组质粒含人VEGF-CcDNA。转染组VEGF-CmRNA相对吸光度值为(0.73±0.16)%,较空载组(0.54±0.13)%表达显著上调(P<0.01)。免疫组化和流式细胞术检测转染组VEGF-C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2.16±6.72)%、(41.83±3.65)%,较空载组(30.33±5.04)%、(30.16±3.23)%显著增加(P<0.01或0.05)。结论:脂质体介导VEGF-C基因转染人胃癌OCUM-2MD3细胞可显著增加VEGF-C表达水平,对探索胃癌淋巴转移机制及其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VEGF-C及其受体VEGFR-3在胃癌淋巴转移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胃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及其受体3(VEGFR-3)的表达与淋巴管生成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探讨其在胃癌淋巴转移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采用RT-PCR检测67例胃癌及正常胃组织中VEGF-C及VEGFR-3 mRNA表达,酶组织化学方法行淋巴管染色并计数,同时分析胃癌淋巴结转移情况.结果:胃癌组织中VEGF-C及VEGFR-3 mRNA阳性表达分别为62.69%(42/67)、58.21%(39/67),显著高于在正常胃组织中的表达[23/67(34.3%)、21/67(31.3%),P<0.01],胃癌组织中两者表达有密切联系(P<0.01);在两者阳性表达的病例中,癌组织淋巴管计数和淋巴结转移显著增多(P<0.05或0.01).结论:VEGF-C作用于VEGFR-3可诱导胃癌组织淋巴管生成,促进淋巴道转移;阻断两者信号转导、抑制胃癌淋巴管生成有望成为抗胃癌淋巴道转移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6.
17.
患者,女性,78岁。主因右侧臀部反复红肿、破溃一年余于2011年5月29日入院。一年前,患者曾因"呕吐"就诊于当地医院,在右侧臀部肌注药物治疗,后逐渐在右臀部注射部位处出现疼痛,红肿,无明显发热、腹痛、腰痛等。诊断为"臀部感染、臀部脓肿",给予脓肿切开引流、换药、抗感染等治疗。创口不愈,经多家医院诊治,行局部扩大切除、清创缝合、中药等治疗后局部留一硬结。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中医脾虚证与胃癌病人临床生物学行为之间的关系 ,探讨健脾益气中药参芪扶正注射液对其的影响。方法 根据中医辨证标准 ,将 10 2例患者分为胃癌无脾虚证和有脾虚证两组。分析统计胃癌浸润深度、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以及PTNM分期等。并将有脾虚组患者分为单纯手术组与手术 +健脾治疗组 ,分别检测红细胞C3b受体花环 (RBC C3bRR)、免疫复合物花环 (RBC ICR)、T淋巴细胞嗜银蛋白含量以及NK细胞活性。结果  10 2例胃癌患者中有 6 3例 (6 1 8% )合并不同程度的脾虚证。脾虚组与无脾虚组患者相比 ,其肿瘤浸润深度、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以及PTNM分期的构成比不同 ,有脾虚证组T3~T4、低分化腺癌以及 3、4站淋巴结转移患者较多 ,PTNM分期Ⅲ、Ⅳ期者较多 (P <0 0 1)。脾虚组胃癌患者手术 +健脾治疗组较单纯手术组RBC C3bRR、T淋巴细胞嗜银蛋白含量、NK细胞活性显著升高 ,RBC ICR显著降低 (P <0 0 1)。结论 胃癌患者脾虚证与其临床生物学行为之间有较密切的关系 ,合并脾虚证患者的预后比不合并脾虚证患者差。脾虚型胃癌患者术后合并应用健脾益气中药可明显改善其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细胞)自分泌细胞因子及其体内外杀瘤过程中多种细胞因子含量的变化,探讨CIK细胞对抗肿瘤的作用机制.方法:取正常人的外周肝素抗凝血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体外诱导成CIK细胞;同时建立人胃癌高侵袭转移瘤(OCUM-2MD3)细胞裸鼠腹膜移植模型.检测CIK细胞中白介素-2(IL-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等细胞因子的分泌及其对OCUM-2MD3细胞株体内外杀瘤时上述细胞因子的变化.结果:①CIK细胞培养过程中其上清液IL-2、TNF-α、INF-γ、GM-CSF含量随时间增长而升高,至2周左右达最高峰,随后下降;②体外培养CIK细胞以E:T=25:1对OCUM-2MD3肿瘤细胞作用后,IL-2含量减低明显(P<0.05),TNF-α、GM-CSF含量均降低,INF-γ含量升高;③体内抗瘤实验结果表明,CIK治疗组血清中IL-2、TNF-α、IFN-γ、GM-CSF的含量均较生理盐水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结论:CIK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在2周左右具有最大生物学活性;CIK细胞可能通过其自身分泌IL-2、TNF-α、IFN-γ、GM-CSF等细胞因子参与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20.
CIK细胞对胃癌OCUM-2MD3细胞体内外杀瘤活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研究正常人细胞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CIK)对人胃癌细胞株OCUM-2MD3的体外细胞毒活性以及对胃癌腹膜移植模型的体内抗肿瘤作用。方法:取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加入γ-IFN、IL-2、抗-CD3单抗和IL-1,体外诱导成CIK细胞,用流式细胞仪对细胞作动态表型分析,用MTT法测定CIK细胞体外对OCUM-2MD3的细胞毒活性,并与CD3AK作对比。在Balb/c裸小鼠腹腔内接种OCUM-2MD3细胞,观察CIK细胞对荷瘤鼠的抑瘤作用。结果:CIK细胞在培养2周左右获得大量增殖,CD3^ CD56^ 双阳性细胞大量增殖达1000倍以上;体外实验证明,CIK细胞对OCUM-2MD3有明显的细胞毒活性,对比CD3AK其抑瘤率与85%与62.8%(P<0.05)。体内实验表明,CIK细胞能够显著抑制癌性腹水的生长,其抑瘤率可达100%;肿瘤标志物CEA含量明显降低。结论:CIK细胞是一种新型、高效的免疫活性细胞,具有较强的体内外抗胃癌细胞活性,具有明显的抑制癌性腹水的生长的作用,有可能用于临床上晚期胃癌的过继性免疫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