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11篇
临床医学   4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8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了解甘肃省陇南市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010年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以切实提高该市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质量。方法时陇南市市级及辖区9个县(区)的36家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质量调查。结果与2008年全国医疗机构传染病网络直报管理工作现状调查的平均水平相比较,漏报率高于全国水平,其他各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乙肝诊断的抽查结果为急性乙肝与慢性乙肝病例与《乙型肝炎诊断标准》(WS299—2008)的符合率较低。结论甘肃省陇南市需进一步规范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增加人员和经费投入,加强医务人员传染病诊断报告培训,努力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实现全市范围内患者信息共享、就诊“一卡通”,从而提高传染病信息报告的及时性、完整性和准确性,有效解决传染病漏报、重报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甘肃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对甘肃省确诊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病例进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探索疫情流行的阶段性特征。方法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收集甘肃省COVID-19病例资料,包括基本资料、流行病学史、发病、就诊和确诊时间、临床表现等信息。结果 截至2020年2月25日,甘肃省共报告91例确诊病例,COVID-19流行分为输入病例期、输入病例与本地病例并存期、本地病例为主期3个阶段。聚集性疫情病例共63例(69.23%)。医务人员有3例,均为非职业暴露感染。首发症状为发热、咳嗽和乏力的比例分别为54.95%(50/91)、52.75%(48/91)和28.57%(26/91),且在3个阶段中的比例呈下降趋势,但只有发热与乏力症状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趋势χ2值分别为2.20和3.18,P<0.05);3个阶段的重型/危重型病例比例分别为42.86%(6/14)、23.73%(14/59)和16.67%(3/18),呈下降趋势(H=6.40,P<0.05);潜伏期随着疫情的3个阶段有延长的趋势(F=51.65,P<0.01);发病到就诊、发病到确诊的时间间隔随着疫情进展有缩短的趋势(F值分别为5.32和5.25,P<0.01);基本再生数(R0)从输入病例期的2.61降至本地病例为主期的0.66。结论 甘肃省COVID-19流行早期均为湖北省输入,聚集性疫情占三分之二,未发现医务人员职业性暴露感染。总体流行呈阶段性变化特征,随着疫情进展有首发症状不明显和潜伏期延长的特点,并提示体温监测不能作为单一的早期筛查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2014-2018年甘肃省布鲁氏菌病(布病)、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和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3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特征及时空分布规律,为制定疫情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建立2014-2018年甘肃省3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发病数据库,采用ArcGIS 10.5软件进行三维趋势分析和结果的可视化呈现,应用SaTScan 9.6软件进行时空扫描分析。结果 三维趋势分析显示,甘肃省布病报告发病率由北向南逐渐降低,在东西方向上呈微弱的"U"形分布;乙脑报告发病率由南向北显著下降,东部地区发病率高于中、西部地区;HFRS报告发病率东西部地区差异不明显,南部地区略高于北部地区。时空分析结果显示,甘肃省3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报告发病率存在时空聚集性。布病主要聚集区位于东部地区,包含19个县(区),聚集时间为2014-2015年,次要聚集区位于河西地区,包含4个县(区),聚集时间为2017-2018年;乙脑聚集区位于中部、东南部地区,包含32个县(区),聚集时间为2017-2018年;HFRS主要聚集区位于定西市岷县,聚集时间为2018年,次要聚集区位于东部地区,包含8个县(区),聚集时间为2018年。结论 2014-2018年甘肃省3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报告发病率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且存在明显的时空聚集性。重点地区应根据不同疾病的特点,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甘肃省手足口病(HFMD)季节性流行第二峰出现的气象驱动因素,为HFMD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0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报告的83 462例≤18岁居民HFMD发病数据和同期时空三极环境大数据平台中报告的气象数据,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方法以出现季节性双峰特征的观察年份为病例组、出现季节性单峰特征的观察年份为对照组,以出现季节性流行第二峰及峰前1~8周的平均温度、相对湿度、降雨量和风速作为暴露因素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估计气象因素与HFMD流行第二峰出现的关系。结果 甘肃省2010—2018年最终纳入分析的83 190例HFMD病例以男性[50 663例(60.9%)]和≤6岁者[77 346例(93.0%)]为主,主要集中在兰州市[22 553例(27.1%)]、天水市[9 756例(11.7%)]和定西市[7 917例(9.5%)]。在13个市(州)9年合计的117个观察年份中,有111个(94.9%)观察年份存在季节性流行特征,其中92个(78.6%)观察年份的季节性流行为双峰,仅19个(16.2%)观察年份的季节性流...  相似文献   
15.
甘肃省于2009年8月18日报告了该省首例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10余天后在兰州市某寄宿制中学发生了该省首起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在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各级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和医疗机构通力协作,采取综合防控措施,有效控制了疫情,为甘肃省后续暴发疫情的及时处置和有效应对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甘肃省手足口病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发病风险区域,评估防控措施实施效果.方法 收集2018年甘肃省87个县每周手足口病数据,分析手足口病的时间风险特征指数,采用空间聚类分析方法对时间风险特征指数的发病风险区进行可视化探测和分析.结果 2018年甘肃省手足口病共报告病例13571例,报告发病率为51.73/10万,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甘肃省2008—2013年传染病自动预警系统时间模型的运行结果,评价该预警系统的灵敏性和实用性,为进一步优化预警阈值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甘肃省2008年1月—2013年12月传染病预警数据,分析传染病预警系统时间模型产生的预警信号数量及响应结果,并比较不同病种和地区预警阈值调整前后的预警结果。结果 甘肃省2008—2013年传染病自动预警系统共发出预警信号39 940条,报告病例数与预警信号数比值为9.01:1,疑似事件信号数占预警信号数的1.57%,预警信号阳性率为0.64%;发出预警信号最多的病种为痢疾、其他感染性腹泻、流行性腮腺炎,占所有预警信号的63.17%;在预警阈值调整后,预警系统灵敏度由70.59%下降至39.62%,预警信号阳性率由0.88%下降至0.34%,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手足口病、其他感染性腹泻、痢疾、甲肝、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预警阳性率下降;预警信号共覆盖甘肃省14个市州86个县区,响应时间中位数为0.84 h;在预警阈值调整后,仅兰州市、嘉峪关市预警信号阳性率上升,所有市州信号响应时间中位数均较调整前缩短。结论 甘肃省2008—2013年传染病自动预警系统运行稳定,预警系统阈值调整后预警效果欠佳,今后将根据不同病种和地区的具体情况优化阈值,减少假阳性预警,进一步提高预警系统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运用空间统计学的方法描述并探讨2013年甘肃省甲型病毒型肝炎(甲肝)发病的空间分布特征。 方法 利用全国传染病疫情信息网络直报系统导出2013年甘肃省各区(县)甲肝发病数据、相应区(县)人口数等数据,运用空间统计软件分析甘肃省甲肝发病的空间相关性、空间聚集性特征。 结果 2013年甘肃省甲肝报告发病率存在空间自相关性(P 0.001);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发现区域内存在高-高(或热点区域,主要分布于酒泉市、武威市、甘南州和临夏州部分县区)、低-低(或冷点区域,分布于嘉峪关市、张掖市、甘肃东部和南部部分县区)等关联模式的县(区),P 0.05;规则空间扫描结果显示甲肝发病最大可能聚集区为凉州区以及凉州区周边县区 (RR=2.580,P=0.001)。 结论 2013年甘肃省甲肝报告发病率呈非随机分布,武威市、临夏州和甘南州为甘肃省甲肝发病聚集区域,是甲肝的重点防控地区。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使用空间统计学的方法,分析甘肃省2009-2013年流行性腮腺炎报告发病率的时空分布特征,探索发病的时空聚集区。方法 利用甘肃省2009-2013年流行性腮腺炎报告发病率数据,以区(县)水平计算其空间分布的全局、局部自相关系数,并分析时空分布特征。结果 甘肃省2009-2013年流行性腮腺炎报告发病率存在空间相关性(P< 0.001);局部G统计量分析显示热点区域主要分布于河西地区,冷点区域主要分布于天水、陇南及庆阳的部分县(区)。时空分析结果显示,甘肃省2009-2013年流行性腮腺炎报告发病率存在时空聚集性,高发病率最大可能聚集区分布于河西地区,聚集时间为2012-2013年(RR=3.05,LLR=4 670.995,P< 0.001),低发病率最大可能聚集区分布于陇东地区,聚集时间为2009-2010年(RR=0.36,LLR=1 980.686,P< 0.001)。结论 甘肃省2009-2013年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率存在空间和时空聚集区域,对流行性腮腺炎监测及防控策略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甘肃省2009年甲型H1N1流感流行情况和防控措施。方法运用疾病监测信息系统资料对甘肃省甲型H1N1流感的发病及流行情况进行分析。结果甘肃省于2009年8月中旬确诊首例甲型H1N1流感病例,发病具有一定周期性,流行高峰出现在11月,发病人群主要为青年,聚集性病例和暴发疫情几乎发生在学校和学生中。其中重症病例占4.41%,病死率达0.61%。结论甲型H1N1流感是一种新型流感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人群普遍易感,2009年12月甘肃省的调查结果显示,人群甲型H1N1流感抗体水平不足10%。甘肃省积极、主动地采取了一系列防控措施应对疫情,当前应继续加强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接种工作,提高人群免疫力,做好应对2010年秋冬季流感流行的防控准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