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198篇 |
免费 | 74篇 |
国内免费 | 67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21篇 |
儿科学 | 5篇 |
妇产科学 | 224篇 |
基础医学 | 56篇 |
口腔科学 | 419篇 |
临床医学 | 120篇 |
内科学 | 108篇 |
皮肤病学 | 1篇 |
神经病学 | 14篇 |
特种医学 | 25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1篇 |
外科学 | 411篇 |
综合类 | 410篇 |
预防医学 | 108篇 |
眼科学 | 2篇 |
药学 | 100篇 |
1篇 | |
中国医学 | 228篇 |
肿瘤学 | 85篇 |
出版年
2023年 | 29篇 |
2022年 | 24篇 |
2021年 | 64篇 |
2020年 | 32篇 |
2019年 | 41篇 |
2018年 | 33篇 |
2017年 | 16篇 |
2016年 | 24篇 |
2015年 | 24篇 |
2014年 | 64篇 |
2013年 | 70篇 |
2012年 | 87篇 |
2011年 | 92篇 |
2010年 | 85篇 |
2009年 | 78篇 |
2008年 | 70篇 |
2007年 | 103篇 |
2006年 | 83篇 |
2005年 | 90篇 |
2004年 | 68篇 |
2003年 | 73篇 |
2002年 | 61篇 |
2001年 | 132篇 |
2000年 | 141篇 |
1999年 | 95篇 |
1998年 | 35篇 |
1997年 | 51篇 |
1996年 | 79篇 |
1995年 | 61篇 |
1994年 | 46篇 |
1993年 | 35篇 |
1992年 | 39篇 |
1991年 | 51篇 |
1990年 | 36篇 |
1989年 | 27篇 |
1988年 | 34篇 |
1987年 | 19篇 |
1986年 | 21篇 |
1985年 | 20篇 |
1984年 | 19篇 |
1983年 | 12篇 |
1982年 | 14篇 |
1981年 | 15篇 |
1980年 | 8篇 |
1979年 | 6篇 |
1976年 | 4篇 |
1975年 | 3篇 |
1974年 | 5篇 |
1962年 | 4篇 |
1959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3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82.
《实用护理杂志》1986年第4期,刊载“3例雷米封中毒抢救体会”,我们认为对临床具有较大的实用意义。根据我们临床实践的体会,提出下列看法,以供交流。雷米封系英文商品译名,国内法定药名为异烟肼。对此药急性中毒者及时确诊和立即应用大剂量维生素B_6,尽快制止抽搐、彻底洗胃为抢救能否成功的关键。同时配合输氧、快速滴注甘露醇。大量输液,利尿以促进药物排泄,并注意纠酸,保肝、水电解质平衡,可酌情应用抗生素和呼吸兴奋剂。我们认为,即使中毒超过6小时,也应积极进行彻底的洗胃。但应避免在抽搐发作时进行,以免 相似文献
83.
84.
目的:结合国内实际情况,探索靶向综合治疗晚期口腔颌面-头颈鳞癌,旨在明确其疗效,提高患者的近期生存率。方法:2008年4月—2010年4月综合治疗71例晚期口腔颌面-头颈癌患者,其中男54例,女17例,年龄30~83岁,平均60.2岁。经组织学和影像学证实,局部晚期头颈癌患者具备生物化疗的适应证。卡氏评分>70分,生存预期不少于6个月。入组者血红蛋白≥110g/L,WBC≥4×109/L,血小板≥100×109/L,肝、肾功能各项指标均在正常值,血糖正常。化疗方案为方案TPF,即d1 TXT 75 mg/m2,d1 CDDP 75 mg/m2,d1-d5 5-Fu 750 mg/m2,d1、d8尼妥珠200 mg/(m2.周)。结果:完成化疗2~4个疗程,平均3个周期。尼妥珠应用2~8次,平均5次。随访12~24个月,中位随访期20个月。71例中,40例获得相对彻底的手术治疗。CR 4例,PR 39例,7例无法评价,SD 18例,PD 3例。CR+PR=43例,近期总有效率为61%。2例出现轻微皮疹,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应用TPF方案治疗71例晚期口腔颌面-头颈鳞癌,患者对尼妥珠有良好的耐受性。尼妥珠可增加晚期口腔颌面-头颈鳞癌的化疗敏感性,并可使临床TNM分期降级,使56%的患者重获手术治疗机会。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85.
全盆底重建术后新发压力性尿失禁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盆底重建手术后新发压力性尿失禁(de rlovo SUI)或SUI加重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de novo SUI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1年2月间因Ⅲ期及以上盆腔器官脱垂(POP)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科接受Prolift系统全盆底重建术并按时随访的患者140例。根据患者术前、术后SUI的情况将患者分为3组:POP合并SUI组(29例):术前POP合并SUI患者,其中19例行Kelly手术,10例行TVT-O术;de rlovo SUI组(27例):术前没有尿失禁,术后新发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对照组(84例):术前、术后均无客观SUI。比较各组POP—Q值及尿动力学参数,logistic回归分析高危因素。结果①denovoSUI发生率为24.32%(27/111),其中9例术前合并主观SUI。术前有主观SUI患者术后出现客观SUI的比例是56.25%(9/16),明显高于术前无主观SUI患者(14.88%,18/121;P〈O.05);②POP合并SUI组、derio-voSUI组的Aa点平均值高于对照组(Pd0.01);denovoSUI组的Ba点平均值(4.91)明显高于POP合并SUI组(2.34)和对照组(2.88,Pd0.05);③P()P合并SUI组的最大尿流率(Qmax)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derlOVOSUI组Qrllax虽也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POP合并sUI组和denovoSUI组最大尿道闭合压(MUPP)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O.01)。④Kelly组中SUI复发率(42.11%,8/19)高于TVT—O组(20.00%,2/lO;Pd0.05)。⑤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术前主观SUI(P=0.00,OR4.33~7.52),Aa点≥2(P生0.01,0R1.46~1.98),MUPP〈~38cmH20(P=0.00,OR1.73~3.08)为denovoSUI的高危因素。结论①Aa位置低是SUI的高危因素,而当Ba值大即膀胱脱垂明显时,可能掩盖SUI症状,有可能出现术后新发尿失禁;②术前有主观尿失禁症状,MUPP≤38cmHzO是deD.OVOSUI的高危因素;③Kelly术抗尿失禁效果欠佳,建议选择TVT-O术治疗或预防尿失禁。 相似文献
86.
一、病例摘要患者28岁,主因"发现外阴肿物1年余"于2012年12月12日收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患者1年半前会阴侧切下阴道分娩,于产后6个月发现外阴侧切伤口处肿物蚕豆大小,无疼痛及不适感,不随月经周期变化,定期检查肿物逐渐增大,10个月前肿物增大至5cm,外院行外阴肿物切除术,切口可吸收线皮内缝合,术后病理为平滑肌瘤。 相似文献
87.
肝转移是影响结直肠癌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认为手术切除是唯一可能治愈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治疗手段。而近年随着新辅助化疗与肿瘤物理消融技术以及微创技术的进展,尤其在生物一心理一社会的现代医学模式背景下,对可以手术切除的结直肠癌同时性肝转移患者如何选择更为合理的手术方式尚存在较多争议。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收治1例直肠癌同时性肝转移患者经新辅助化疗后腹腔镜下肝转移癌微波消融+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的联合序贯治疗,为同类患者治疗方式的个体化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8.
常见的肝脏微小占位病变有微小肝癌、小血管瘤、小囊肿、微小转移瘤、局灶性结节性增生、肝细胞腺瘤样增生等;少见的有肝腺瘤、肝脂肪瘤、肝平滑肌瘤及炎性假瘤等。其中微小肝癌的治疗极为重要。由于微小肝癌有多中心发生的可能,其切除范围取决于病变的位置、范围及肝脏储备功能,以及众多可供选择的非切除方法的存在,使得更多病人在同样治疗效果下,更愿意接受侵袭性小的局部治疗方法。多数良性微小占位病变不须特殊处理,但当有手术指征时(与肝癌不能鉴别或有恶变可能),有时亦由于种种原因,最后选择局部治疗。因此,局部治疗在肝脏微小占位病变的处理方面已越来越显得重要,甚至有发展成为主流治疗方法的趋势。 相似文献
89.
正常下颌骨生长活性的核素骨显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正常下颌骨生长发育期生长活性的变化特点及规律。方法 对20例40侧生长发育期正常下颌骨进行^99Tc^m-亚甲基二膦酸盐(MDP)显像,测定吸收值,并以第4腰椎的^99Tc^m-MDP吸收值作为参照,计算下颌骨各部位的吸收比值,以排除个体间差异。结果 5岁时儿童的髁状突、升支、体部吸收比值分别为1.66,0.79。0.70,随年龄升高逐渐递减,20岁时分别为0.65,0.44,0.59, 相似文献
90.
高复发及浸润性膀胱癌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膀胱癌多发,复发和浸润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方法 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膀胱癌实体肿瘤 T G Fα, E G F R,p16 和p53 基因表达、缺失及生物学意义进行了研究。 结果 34 例膀胱癌中85 % (29/34) T G Fαm R N A 阳性表达,肿瘤的表达量是癌旁正常对照的2 ~5 倍, P<0 .01 。膀胱癌 E G F R m R N A 表达率为44 % (4/9) 。50 例膀胱癌p53 蛋白免疫组化阳性核染率42 %(21/50 ) ,其中 P T3 82 % (9/11) , G3 72 % (13/17) , P T2 40 % (12/30) , G2 32 % (8/25) , P T1 和 G1 级肿瘤未见阳性核染。随访25 例,p53 阳性核染者中76 % (10/13) 有复发转移。20 % (2/10) 实体膀胱癌有p16 基因的丢失。结论 T G Fαm R N A 高表达可能是膀胱癌发生的早期事件。 E G F R 和p53 基因异常表达可能与膀胱癌的分化和恶性度相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