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1篇 |
免费 | 3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3篇 |
临床医学 | 5篇 |
内科学 | 4篇 |
神经病学 | 1篇 |
特种医学 | 1篇 |
外科学 | 5篇 |
综合类 | 6篇 |
预防医学 | 6篇 |
药学 | 4篇 |
中国医学 | 14篇 |
肿瘤学 | 5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2篇 |
2021年 | 5篇 |
2020年 | 2篇 |
2018年 | 5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2篇 |
2014年 | 4篇 |
2012年 | 3篇 |
2011年 | 3篇 |
2010年 | 5篇 |
2009年 | 1篇 |
2008年 | 1篇 |
2007年 | 2篇 |
2006年 | 4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1篇 |
1996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12.
目的:观察不同灸量隔姜灸对脾虚证大鼠血清三叶因子1(TFF1)和粘蛋白5AC(MUC5AC)含量,以及胃黏膜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隔姜灸治疗脾虚证的可能作用机制及量效特征。方法:将75只SPF级Sprague-Dawley(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A组)、模型组(B组)、隔姜灸3壮组(C1组)、隔姜灸6壮组(C2组)和隔姜灸9壮组(C3组),每组15只。除A组外,其余各组大鼠采用200%的大黄浓缩液4℃灌胃制作脾虚证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B组大鼠不予治疗;C1、C2和C3组大鼠分别接受3壮、6壮和9壮隔姜灸足三里和中脘治疗,连续治疗8 d。观察大鼠一般症状评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中TFF1和MUC5AC含量;免疫组化法检测胃黏膜EGFR蛋白表达。结果:干预结束后,与A组比较,B组大鼠脾虚症状积分增高,C1、C2和C3组大鼠血清TFF1、MUC5AC含量及胃组织EGFR蛋白表达明显升高(均P0.01);与B组比较,C1、C2和C3组大鼠脾虚症状积分降低,血清TFF1、MUC5AC含量及胃组织EGFR蛋白表达升高(均P0.01);与C1组比较,C2和C3组大鼠脾虚症状积分降低,血清TFF1、MUC5AC含量及胃组织EGFR蛋白表达升高(均P0.01),但C2组与C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隔姜灸能改善大鼠脾虚症状,促进脾虚证大鼠胃黏膜的增殖修复,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提高血清TFF1和MUC5AC含量,激活EGFR蛋白的表达相关,且灸9壮和6壮的疗效优于灸3壮,但灸9壮和灸6壮的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心脑血管危险因素的干预作用。方法 选取426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予胰岛素、磺脲类或α-糖苷酶抑制剂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二甲双胍降糖治疗,血糖稳定正常水平,随访3年,比较两组的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胰岛素(FINS),血压、血脂、血液流变学、尿素氮(BUN)、血肌酐(Cr)、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结果治疗组BMI、FPG、2hPG、HbA1c 、FINS、血脂、血液流变学、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均有明显下降(P〈0.05)。结论 二甲双胍可改善患者的胰岛素抵抗、降低血糖、血压、血脂、改善纤溶系统.延缓糖尿病心脑血管病变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手术室护士意外损伤的现状及防护措施.方法对我院手术室护士1年中发生的35例意外损伤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并进行分析.结果手术室最易受伤的因素依次为缝合针,占37.2%;穿刺针和注射器,占25.7%;手掰安瓿,占17.1%,手术刀,占11.4%.结论手术室护士应重视对意外损伤的认识,加强自身的防护.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本文主要分析手术室护理干预的实施对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本次参与研究的50例患者均来自2021年5月至2021年11月在我院接受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患者,研究期间将患者均分两组实施不同的护理干预,研究组应用手术室护理,参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并分析各组疗效.结果 统计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 相似文献
16.
17.
<正>医疗器械是指医学领域内用于临床诊断治疗的各种器械、医学试验和临床检验的各种器材。复用医疗器械是指在不同患者之间可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而在重复使用前必须经过恰当的去污等处理流程。清洗即通过物理和化学方法将被洗物上的有机物和无机物和微生物尽可能降低到比较安全的水平,一般认为清洗程度至少应达到降低物品上的生物负荷及去除有机、无机污染物,灭菌时达到无菌保证水平[1]。复用医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护理相关因素对壶腹周围病变CT诊断的影响。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间在我院行能谱CT增强检查并手术切除的壶腹周围病变共89例。分析因素包括受检区域支架或/和导管植入情况、十二指肠充盈清水情况、CT图像运动伪影情况、动脉期主动脉CT值、胰胆管扩张情况。以病理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分析CT定位诊断、定性诊断与上述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89例均静脉增强成功,两例出现运动伪影;68/89例十二指肠充盈。运动伪影和十二指肠充盈与诊断结果间没有显著性相关。23/89例有支架或/和导管植入,有无支架或/和导管植入与定性诊断准确与否存在相关性,与定位诊断之间没有显著性相关。胰头来源病变定位诊断准确率高于非胰头来源其它壶腹区病变,定性诊断准确率两者之间没有显著行差异;胰胆管扩张情况在两者间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壶腹周围病变能谱CT增强检查成功率较高,受检区域支架或/和导管植入是影响局部病变定性诊断的主要因素之一,非胰头来源其它壶腹区病变定位诊断准确率低于胰头来源病变者。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观察针刺大鼠相对穴阳陵泉与阴陵泉后穴区局部肥大细胞数量、脱颗粒情况及血清中组织胺、缓激肽的含量变化,探索相对穴协同增效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Wistar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K组)、针刺阳陵泉组(A组)、针刺阴陵泉组(B组)、针刺阳陵泉与阴陵泉组(AB组)及针刺阳陵泉与阴陵泉旁开组(CD组),每组8只。A组针刺阳陵泉;B组针刺阴陵泉;AB组针刺阳陵泉和阴陵泉;CD组分别采用阳陵泉和阴陵泉外侧旁开3 mm处作为旁开对照点,进行针刺。均选取双侧穴位。K组实验开始后采用与其余4组相同的方法固定,不给予针刺刺激。选用直径0.35 mm,长40 mm毫针,针刺得气后针柄接G6805-Ⅱ型电针治疗仪,选用疏密波,频率2 Hz/100 Hz,电流强度1 mA,以针柄轻微颤动且大鼠能保持安静为宜。每次电针持续刺激20 min。在开始后的第1、3、5、7天进行实验干预,共4次。各组大鼠于第7天干预完成2 h后取材。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中组织胺和缓激肽的含量变化;穴区局部组织做冰冻切片,甲苯胺蓝染色,观察穴区肥大细胞(MCs)的变化。结果:与K组相比,A组、B组、AB组及CD组的MC数量及脱颗粒率均明显升高(均P0.05),其中AB组的MC数量及脱颗粒率明显高于A组、B组和CD组(均P0.05);组织胺含量由高到低的顺序为AB组B组A组CD组K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B组、A组和B组的缓激肽含量明显高于K组和CD组(均P0.05),A组和B组缓激肽含量差异,CD组与K组缓激肽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针刺相对穴阳陵泉与阴陵泉后穴区局部MC数量及脱颗粒率显著增高,血清中组织胺和缓激肽的含量升高,可能是相对穴配伍协同增效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