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人类和微小按蚊行为及其与疟疾传播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了解疟传播中的人类和媒介按蚊的行为。方法:在3个固定观察点,对微小按蚊的栖息、叮人和夜间活动行为进行了1年的观察;建访对象,进行人类行为问卷调查,同时采样进行血清学实验,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微小按蚊栖息密度与其栖息场所附近叮人率完全相关(r=1);间接荧光抗体(IFAT)阳性率与叮人率(r=0.69)及栖息密度(r=0.62)成正相关;人的露宿行为、在田棚过夜和微小按蚊夜间活动高峰(22:00)后上床就寝增加了疟疾感染的机会;IFAT阳性率不但受微小按蚊种群大小的影响,而且受其年活动时间和人暴露给它叮咬程度的影响。结论:媒介和人类行为是疟疾传播中的重要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32.
33.
B因子为C3激活剂前体,是补体旁路活化途径中的一个重要因子,主要由肝脏和巨噬细胞合成。它是参与补体旁路活化的重要成分,参与机体防御,在组织和细胞损伤和炎症过程中均起重要作用。已有研究报道血清中的B因子含量测定对良恶性肿瘤的鉴别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4.
血液流变正常参数值及临床应用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经严格挑选不同性别、年龄、职业的健康人902名(男495,女407),以微量毛细管法测定红细胞压积(HCT),将男性分60岁以上和20~59岁、女性50岁以上和20~49岁各为一组,将HCT按以上性别年龄组分别统一在M±2S范围内(男性35%~48%和37%~49%;女性30%~42%和32%~43%)选定血液流变学正常值研究对象731名(男387名,女344名),测定血液粘度。结果表明,除血浆粘度男女间无显著差异,其它参数男性显著地高于女性,男性全血粘度与HCT同步,50~58岁组开始下降,60岁以上全血粘度和还原粘度均非常明显地低于其它各年龄组。女性全血粘度各年龄组间无显著差异,全血还原粘度50~59岁和60岁以上组显著地高于其它年龄组。该值与仪器随带的参考值比较259例高粘血症重点对象的全血粘度升高检出率,前者显著地高于后者。该正常参考值适合南方地区临床实际和应用。并首次报道了将HCT按不同年龄、性别统一在M±2S范围内选定血流变正常值研究对象及正常值的临床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35.
目的 探讨与元江县疟区居民露宿相关的因素。方法 对1757名调查对象,逐人访问,填写居民行为调查问卷:用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资料。结果 经统计分析,在所调查的9项的因素中,7项与露宿有明显的或可能的联系;进一步分析的结果是,居住在河谷区(<1200m、男性和≥15岁调整后的比值比(OR)分别是88.391(26.937-290.049)、2.776(1.695-4.548)和2.608(1.502-4.548),显示海拔高度是露宿的最重要影响因素,性别和年龄也是露宿的影响因素。结论 元江县河谷区夏天炎热的气候是居民露宿的主要原因;为预防疟疾感染,倡导露宿时使用适当较大网孔蚊帐等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36.
不合格生化标本导致结果波动5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临床资料 1.1仪器 Beckman Lx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1.2标本来源临床送检标本,不合格采集,送检时的结果与重新送检合格标本的结果相比较. 相似文献
37.
目的 检验本室两台全自动生化分析仪(Aeroset-A和Aeroset-B)结果的可比性,确保本室检验结果间的互认.方法 选用Aeroset-A作为参考仪器,用配套的多点定标液(MC Cal)作比对项目定标校准,初步精密度的测定:选两份样本(一份高值,一份低值)几乎同时在两台仪器上重复检测比对项目20次,打印出批内S、CV值.结果 精密度测定,两台仪器检测结果的变异系数(CV)均处在0.82%~4.31%之间,各参数的相关系数的平方在0.9629~0.9990之间,校正后取得了较好一致性.结论 两台仪器间相关性较好,不同系统的检测结果存在一定的偏差,但通过比对试验及校正后可以取得两者之间结果的一致性,从而满足临床的需要. 相似文献
38.
在云南元江流域,通过5年的面上监测和1年的设点研究,发现杀虫剂使用后40多年,微小按蚊的活动从室内转到室外,从村子内转到野外,人类和微小按蚊间的疟原虫传递多发生在室外;影响河谷区微小按蚊种群数量的关键生态学因子是降水;温度是影响其寿命的首要因子,其次是相对湿度。上述因素影响微小按蚊密度和叮人率;7—8月份种群数量不大,但病例却较多。结果揭示使用了40多年的DDT室内滞留喷洒为主的疟疾媒介控制措施不能完全有效地阻断疟疾传播。 相似文献
39.
影像学检查B超、CT和MRI已经广泛用于早中期肝癌的诊断,本文通过对影像学检查方法和放射免疫分析确诊早中期原发性肝癌(PHC)的效果进行分析,旨在探讨如何早发现、早治疗早中期PHC。1对象和方法1.1对象选取2006年7月~2009年7月在我院就诊且最终确诊并进行手术治疗的早中期PHC患者59例(男38,女21),年龄(22~75)岁,平均(43.5±11.0)岁。所有患者均行B超、CT和放射免疫分析,有42人行MRI检查,在术后60d时对所有患者再次行放射免疫分析。对所有患者随访36个月,发现有24人复发,并再次对所有患者行放射免疫分析。1.2方法1.2.1影像学检查:B超、CT、MRI检查等均由进口仪器进 相似文献
40.
目的评价紫外酶法和肌氨酸氧化酶法测定血清肌酐时对酚磺乙胺的抗干扰性。方法参照CLSI推荐的干扰试验程序,设计干扰试验和剂量试验,判断紫外酶法和肌氨酸氧化酶法测定血清肌酐时对酚磺乙胺抗干扰性及干扰效应与酚磺乙胺浓度的关系。结果紫外酶法测定血清肌酐对酚磺乙胺具有抗干扰性,酚磺乙胺对肌氨酸氧化酶法测定血清肌酐有负干扰,肌酐浓度越低,干扰效应越大,干扰效应与酚磺乙胺浓度为二次曲线关系,酚磺乙胺对肌氨酸氧化酶法测定血清肌酐的最小干扰浓度为0.009 g/L。约经过5个半衰期(大约10 h)血中酚磺乙胺浓度降到0.009 g/L左右。结论紫外酶法测定血清肌酐对酚磺乙胺具有抗干扰性,对结果无影响,推荐各实验室使用该方法;酚磺乙胺对肌氨酸氧化酶法测定血清肌酐有负干扰,用药后大约10 h对结果无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