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4篇 |
免费 | 5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2篇 |
临床医学 | 5篇 |
内科学 | 1篇 |
神经病学 | 1篇 |
特种医学 | 1篇 |
外科学 | 1篇 |
综合类 | 20篇 |
眼科学 | 77篇 |
药学 | 1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3篇 |
2021年 | 1篇 |
2020年 | 1篇 |
2018年 | 1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1篇 |
2013年 | 1篇 |
2012年 | 1篇 |
2011年 | 1篇 |
2010年 | 4篇 |
2009年 | 1篇 |
2008年 | 11篇 |
2007年 | 5篇 |
2006年 | 13篇 |
2005年 | 8篇 |
2004年 | 8篇 |
2003年 | 9篇 |
2002年 | 6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6篇 |
1999年 | 5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10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TSHr在Graves眼病患者眼眶脂肪细胞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Graves眼病患者眼眶脂肪细胞中TSHr的表达。方法应用RT—PCR技术对8例Graves眼病患者、8例无甲亢和眼部免疫性炎症因其他病变需行眼球摘除的病人的眼眶脂肪细胞中的TSHr表达情况进行了检测。结果Graves眼病患者眼眶脂肪细胞中可检测到较强的TSHrmRNA表达,而正常对照组眼眶脂肪细胞中仅见较弱的TSHrmRNA表达,其表达的差异有显著性(P=0.001)。结论这些结果支持TSHr是甲状腺、眼眶共享抗原之假说。 相似文献
62.
目的 :探讨眶内海绵状血管瘤手术前后的视力情况。方法 :对 1986~ 2 0 0 0年住院的 2 14例眶内海绵状血管瘤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着重分析术前术后视力变化。结果 :4 9.5 % (10 6 /2 14 )的患者就诊时视力下降。 31% (6 7/2 14 )的患者术前有视网膜与视神经受肿瘤压迫的改变。全部病例经开眶手术后 2 3% (5 0 /2 14 )术后视力增进 ,17% (36 /2 14 )术后视力减退 (其中完全丧失视力者 9例 ) ,6 0 % (12 8/2 14 )术后视力无变化。 7例作了术前术后屈光学检查 ,71% (5 /7)术后有远视减少或近视增加的趋势。结论 :眶内海绵状血管瘤可因肿瘤压迫视神经与眼球致视力下降 ,术后绝大部分患者视力保持不变或有增进。因此 ,眶内海绵状血管瘤宜尽早手术取出 ,如此术后视力预后则好 相似文献
63.
目的 分析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侵犯眼球部位与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为病情的预测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1年2月于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行眼球摘除术的单眼Rb患者。记录术后肿瘤侵犯的部位、治疗情况和生存情况并评估患者的5a生存率(5yearprobabilityevent-freesurvival,5-PEFS)。随访以患者死亡或至2012年2月截止,随访时间为(46.3±29.2)个月。结果 共有202例202眼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筛板及筛板前侵犯所占比例最大(40.6%),5-PEFS也最高(96.1%);筛板后视神经侵犯和视神经断端侵犯者5-PEFS分别是82.5%和40.0%,三者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筛板后视神经侵犯接受治疗的患者5-PEFS(91.6%)有高于未治疗者(66.7%)的趋势(P=0.09);视神经断端侵犯者接受治疗与未治疗的5-PEFS分别是50.0%和0(P<0.01),单纯脉络膜侵犯患者5-PEFS是93.8%,巩膜侵犯患者接受和未接受辅助化疗的5-PEFS分别是57.1% 和77.8%(P>0.05)。2例眼眶侵犯患者均死亡,4例患者眼球摘除术后眼眶复发,从眼球摘除术到眼眶复发的时间是5~15个月,平均为9.8个月。结论 Rb眼球摘除术后病理检查对患者预后的预测和辅助治疗有指导意义;眼球摘除术后2a,尤其1a内是Rb复发的高发期,这期间所有患者需要密切随诊。 相似文献
64.
甲状腺相关眼病(thyroid-associated ophthalmopathy, TAO)是一种与甲状腺功能异常密切相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是成人最常见的眼眶疾病之一。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病情进展可引起眼球突出、复视,暴露性角膜炎、角膜溃疡和压迫性视神经病变,导致不可逆性视力损害甚至失明。治疗上缺乏特异性,仅以临床对症治疗为主,疗效不确定,目前该病是眼科的难点。临床一线药物治疗以糖皮质激素为主,二线治疗如免疫抑制剂、放射治疗等,均存在一定局限性。随着对疾病认识的深入、全面,根据TAO发病机制研发出了以替妥木单抗、利妥昔单抗为代表的多种新型靶向药物,展现出缓解炎症、控制病情的优良作用,是未来的研究方向。本文就TAO的非手术治疗现状及研究进展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65.
目的:探讨用表面增强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SELDI-TOF-MS)筛选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血清标志蛋白,为Rb筛查、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寻找新的方法。方法:采用IMAC30和CM102种蛋白芯片对18例Rb患者和17名年龄匹配的正常小儿血清进行了蛋白质谱检测。统计分析采用Ciphergenproteinchip3.0.2软件,2组间蛋白峰强度的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法。结果:IMAC30蛋白芯片结果显示:与正常幼儿相比,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血清中有26个差异表达的蛋白峰,其中高表达有21个,质/荷比(m/z)分别为:7746、7014、11713、3049、7084、7299、5888、2544、12575、5489、9658、9575、9929、10161、8955、1886、10617、6209、2411、7374和6614;低表达有5个,分别为:8382、7923、7972、8590和66576,统计学检验P值均小于0.001。其中以7014m/z峰进行两组统计学分析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4.4%和82.4%。与正常小儿相比,经CM10蛋白芯片分析显示: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血清中有4个差异表达的蛋白峰,其中高表达有3个,分别为:质/荷比(m/z)分别为5888、6097和7798;低表达蛋白峰为8590m/z。统计学检验P值均小于0.01。当选择7798m/z差异峰进行统计学分析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是83.3%和70.6%。结论: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血清中存在较多标志蛋白,SELDI-TOF-MS蛋白质芯片技术有望成为Rb筛查、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的新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66.
目的探讨眼眶良性淋巴上皮病变的临床诊治和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眼眶良性淋巴上皮病变临床和病理特点。结果16例患者临床均表现为双侧泪腺弥漫、均匀、持续肿大,同时合并有不同程度的大涎腺肿大,病变局限于腺体,无眼外肌肥大;16例病理标本检查均未发现上皮-肌上皮岛结构,16例均有典型的淋巴细胞呈多克隆性增生浸润,病理检查排除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16例眼眶良性淋巴上皮病变患者均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敏感,治疗后经过2个月到9年的观察及随访,除1例患者自行停用糖皮质激素而复发外,其余患者均未复发。结论眼眶良性淋巴上皮病变可能并不具有上皮-肌上皮岛结构。眼眶良性淋巴上皮病变的诊断主要基于以下几点:①临床表现为多发性腺体弥漫、均匀、持续肿大,即泪腺合并大的涎腺肿大;②无眼干及全身结缔组织疾病;③病理标本检查腺体均有典型的淋巴细胞多克隆性增生浸润,排除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及其他引起泪腺肿大的疾病;④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敏感。 相似文献
67.
彩色多普勒成像在脉络膜黑色素瘤及其类似疾病的鉴别诊断价值广州中山医科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吴中耀,杨华胜,李雪梅本文报告用高分辨的彩色多普勒成像(ColorDopplerImaging,CDI检查11例脉络膜黑色素瘤、2例脉络膜血管瘤和5例类似脉络膜肿瘤病... 相似文献
68.
目的探讨视网膜母细胞瘤(Rb)眼球摘除术后辅助治疗对预后的影响研究。方法随访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1997年1月-2001年12月Rb 102例眼球摘除术或眶内容摘除术,术后进行辅助治疗的64例的生存情况,术后放疗、化疗对生存预后影响的研究。结果筛板后侵犯者25例,进行辅助治疗19例,21例存活,4例死亡;视神经断端侵犯者7例,均给以术后辅助治疗,1例存活,6例死亡;小部分脉络膜侵犯44例,35例术后给以辅助治疗,36例存活,8例死亡;大部分脉络膜侵犯6例,3例进行术后辅助治疗,3例存活,3例死亡;眼前段受侵犯16例,8例术后给以辅助治疗,10例存活,6例死亡;眶组织侵犯12例,辅助治疗11例,4例存活,8例死亡。结论视神经断端侵犯者预后很差,术后积极的辅助治疗生存率很低;眶组织侵犯者眶内容摘除术后放疗对生存预后有帮助;单纯眼前段侵犯者术后辅助治疗要审慎;脉络膜侵犯和视神经近端侵犯者的术后辅助治疗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9.
脉络膜黑色素瘤局部切除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部分板层巩膜脉络膜切除术治疗脉络膜黑色素瘤的适应征及疗效。方法:11例脉络膜黑色素瘤患者,最大直径为6.8~15.11mm,平均9.74mm;最小直径为5.8~10mm,平均7.62mm;厚度最大为8mm,平均6.3mm,在全麻下行部分板层巩膜脉络膜切除术,随访时间5月~6年,平均26.9个月。观察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末次随访时视力达到0.1或以上者7眼,其中一例随访2年5个月,保持在0.3。FC/30cm者1眼。HM/30cm者1眼,LP者2眼。术后视网膜脱离3例,其中2例经玻璃体手术后视力恢复为HM/30cm及0.1,另1例发生眼球萎缩。复发1例。结论:局部切除术治疗脉络膜黑色素瘤是一种有前途的治疗方法之一。掌握好适应征及手术并发症的防治,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0.
44例结膜乳头状瘤临床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 分析和探讨眼结膜乳头状瘤的发病年龄、临床和病理特征、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 对44例47眼结膜乳头状瘤住院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 44例(47只眼)患者均经病理证实为结膜乳头状瘤,年龄2~72岁,平均18岁,其中2~10岁29例占65.9%。术后患者随访时间1~6年,平均随访时间3.5年,无一例失访。36例一次手术成功,无复发。复发病例共8例,其中5例复发1次,两例复发2次,一例复发3次。结论 眼结膜乳头状瘤易复发。肿物切除联合冷冻或电灼是治疗眼结膜乳头状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